在全球經濟如何走出危機、實現復蘇的爭論中,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似乎已成為世界的曙光。美國著名趨勢學家傑裏米 裏夫金(Jeremy Rifkin)在最新出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預言,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新經濟即將到來,他認為“經濟和社會變革總是來自新能源與新通信方式的交匯。”但近日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在接受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裏弗金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些觀點有待商榷,人類社會正在迎來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
“我不完全認同裏弗金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認為即將到來的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黃曉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報記者專訪時説道。
黃曉慶&&,從工業革命的定義來看,工業革命就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産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産的一場生産與科技革命,它具備三個特徵:重要的技術發明被商業化和普及;生産力跳躍性增長;産生巨大經濟效益和商業效益。主要的問題就是工業革命的定義,是以生産力發展為主還是以生活方式改變。
黃曉慶稱,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內燃機的革命,即機械革命,把人類從繁重的用體力用獸類的力量來從事生産變成用機器。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革命,把人類社會電力化,出現了電話等,能將能源送往任何想去的地方。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革命。是把人類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用計算機以及後期的互聯網來無限放大人的智慧,但很明顯這次的信息革命還沒有結束。
他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機器智能化和社會化的工業革命。傳統的、非智能化的、無網絡連接功能的機器連接成網,逐漸形成自生産、自管理、自優化的智能。這個機器的智能化和社區化是重要趨勢。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機器的信息革命,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來自於能源和社會生産效率的極大提高。
黃曉慶強調説,每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都不是在前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之後産生的,而是一波接着一波重疊進行的,各種技術的創新並沒有很清楚的界限,但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建立在上一次的工業革命的成績的基礎之上的。他預計,下次工業革命會是人類和機器的融合,先是非智能層面,然後智能層面,估計在未來50-100年會有突破。“不管是第幾次工業革命,其實質都是生産力的大解放。”黃曉慶稱,生産力的大幅提高是工業革命重要的里程碑,生産力的100倍的提高才是它的標誌。
黃曉慶&&,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特徵是機器聯網,機器本身會形成自己的生態環境;第二個特點是節省能源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第三點是清潔能源的廣泛使用。但能源本身的獲得的經濟性非常重要,“為什麼現在太陽能和風能一直不能進入主流的能源隊伍,主要還是因為它的成本問題。”
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信息化將會起到最核心的作用。黃曉慶稱,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需求會更大,社會對於計算機軟體、半導體的需求會進一步的增加,信息産業的每一個環節,從芯片的製造到軟體的編寫全部都會成為整個社會的戰略核心,而通信技術在其中則是最骨幹的基礎設施。
在黃曉慶看來,中國移動作為中國通訊行業的巨頭,迎接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首要舉措就是進入第四代移動通訊。隨着人類逐步的網絡化和信息化,中國移動要成為社會化的運算、數據和軟體服務的提供者。
未來的生産應是集中化而非扁平化
“裏弗金説,新一輪工業革命是新能源的生産方式和信息技術的融合,我覺得他把概念説得太小了。其規模和內容遠遠不止這些,是超越信息和能源的,將對生産和生活方式産生深遠影響。”黃曉慶説。
但黃曉慶稱,裏弗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所説的一點很有道理:即按人類現有方式繼續使用化石能源可能對未來社會是一場災難。“而裏弗金稱,在未來的新的能源環境裏面,每一家房頂都能産生成為能源提供者如變成小型發電廠,然後把它分佈式的放在能源和信息的互聯網裏面。這個説法我認為很有問題。”黃曉慶説。
“裏弗金忘記講一件關鍵的事情——經濟學,即成本問題。換句話説,他沒有去研究過當你在每一家的房頂上裝上了發電廠之後,安裝的成本是多少?經濟回報是多少?第二,安裝好了,誰來運營?運營的成本是多少?還有最初的安裝成本和運營成本誰來出?如果是政府來出的話,是政府哪來的錢?那就是從老百姓中集資還是用國家稅收的錢?歸根結底這是來自社會的資源,社會的資源如果不是通過市場化運作的話,就會出大問題。”黃曉慶稱,任何社會資源的有效使用和分配最終一定要市場化,如果每個居民樓都能成為能源提供者的話,剛開始的基礎投資非常大,之後的維護也很麻煩,由此這給社會帶來的成本一定是非常高的。他舉例説,如果在每個居民樓都成為一個小型發電廠的話,其成本將是原來的兩到三倍,土地成本,安裝成本,運營成本全部都很高,這不會成為一個新型能源生産的模式。“因為我們在一個人類社會裏面,我們從事經濟活動一定要有經濟的回報。”
“未來的生産絕非是越來越分散化、扁平化,而是越來越專業化、集中化。”對於之前為人所稱道的3D打印機,黃曉慶認為,“3D打印機從來就沒有用來做工業化生産,它只是一個用來做實驗用的東西,用的也都是一些不太堅固的基本的材料,最多用來做模,不可用來做實物。例如你不可能用打印機來印出一個手機來,手機裏有各種材料如半導體芯片、塑膠、樹脂等,3D的打印機怎麼把它打印出來?”黃曉慶稱。
以淘寶為例,黃曉慶認為這其實是企業的虛擬化。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最後,開店的人不需要開一個實物的店,只要賣idea就可以,而執行它思想的都是職業化的平台。“嚴格地説,裏面每個人都在幫淘寶打工,淘寶也在幫每個人打工。這個不矛盾,我們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社會,很多東西可以虛擬化。但它仍是集中化的運營。”黃曉慶説。
新一輪工業革命 中國要掌控産業鏈
新一輪的工業革命的影響早已不容小覷。
“最重要的是,它會引起新一輪的高新技術的競爭。”他認為這可能涉及幾個方面:一個是計算機科學,由機器智能引發;第二個方面,是對於新材料的應用。新材料的使用會帶來對傳統材料的替代,這對於傳統的材料領域可能形成衝擊,例如傳統鋼鐵業。而對於風能、太陽能,甚至天然氣的開採,可能會形成新的産業科學,材料科學的轉變可能會帶來基礎工業很大的變化。在這其中,原産料生産,特別是新型的如半導體、顯示技術甚至是基礎的材料、碳纖維、合成材料等都會成為新的産業焦點。
他&&,隨着生産的智能化,中國勞動力優勢會喪失,業界所討論的歐美企業回流的情況可能會産生。因此,中國加工型企業不僅要掌握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更要把握住整個産業鏈的競爭力。“如果能夠掌控整個産業鏈,從原材料到産品中間生産到所有的零件都涵蓋,在相當小的範圍內都能實現最大的價值,那麼歐美企業要把整個産業鏈搬回去就很難實現。”黃曉慶説,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國不一定會失去原有的競爭力,如果能夠掌控和培育産業鏈在中國的發展,就不會因為勞動力優勢的喪失而逐步失去競爭力。
而在掌控和培育産業鏈方面,他認為中國需要做好兩件事,首先就是政府的積極培育。政府應該拿出一些資本來鼓勵和支持一些産業的發展,如大型的半導體廠和大型的原材料生産企業,採取一些政策,來把一些核心的産業鏈因素抓住;另一方面則是要不遺餘力地鼓勵內需,由此來擴大中國市場佔有率和本地市場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但他&&,目前中國在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仍面臨不足。第一是創新問題,中國大型企業中的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真正有實力去創新的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往往缺乏創新的動力。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就要全面市場化,讓民營企業進入市場實現全面競爭。第二點是教育問題。他認為中國的教育體系要逐漸的從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
儘管中國面臨眾多問題,但也不乏機遇。黃曉慶稱,儘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提高,但依然有相對人才優勢,中國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了全世界最多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而在這次工業革命的轉型中,最需要的就是這些勞動力,這是中國一個最大優勢;第二,如今正在發展的中國有強大的內需,且出口依然強勁。
此外,黃曉慶稱,中國在資本領域跟世界上很多國家比仍有優勢。“中國民間的資本不少。”他認為,如果想充分發揮資本的優勢,就要通過市場化來完成。要像支持中央企業那樣支持民營企業。要支撐大型民營企業的發展,培育出一些國際化的大型民營企業。
【專題】第三次工業革命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