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與“治”:中國股市出路何在?
2012-11-30   作者:潘清 李雲路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諸多經濟指標顯示中國宏觀經濟環境逐步回暖,A股卻一路下探近四年新低。連日來,中國股民的心情隨越來越令人費解的股市走向一起跌向谷底。當失望、焦慮、困惑成為主導市場的情緒,公眾不禁發問,中國股市能否在“救”與“治”之間尋出一條出路。
    過去的幾個交易日裏,A股持續走弱。自2012年11月27日失守2000點整數位之後,上證綜指一直在近四年的低位徘徊。
    按照2月末年內高點時的水平計算,短短9個月間滬指下跌超過兩成,滬深兩市總市值“蒸發”近4.4萬億元,超過總市值排名A股前三位的中石油、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之和。
    在股指不斷下探的同時,對於“救市”的討論在網絡上持續升溫。“基於A股市場當前惡劣的基本面,市場要想憑藉自身的力量來告別‘1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了宏觀面的政策因素之外,股市本身也要有實質性的救市措施&&。”財經評論員皮海洲在微博中説。
    然而,對於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救市”,答案似乎越來越模糊。以往屢屢奏效的匯金公司增持和藍籌公司回購,並未對市場産生積極介入的示範效應。證監會高層對於“具備罕見投資價值”的高調喊話,也沒能帶來想象中的“藍籌行情”。
    旨在倡導長期投資的紅利稅差別化徵收,曾被部分市場人士視為“重大利好”。但在新政落地後的首個交易日,A股表現冷淡,滬指在盤中創下45個月新低。
    新股擴容速度的加快,一度被認為是導致股市低迷的罪魁禍首。然而即使IPO進入漫長的“空窗期”,A股也仍難以避免繼續下跌的命運。
    一些網民用“融資者笑、投資者苦”來形容當下的中國股市。這可以解釋為何三分之二的A股賬戶處於空倉狀態,上周每100個開戶賬戶之中只有3個賬戶仍在交易。
    知名經濟學家成思危&&,救市是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並不值得鼓勵。而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傳統救市模式或許能暫時緩和股市的低迷,卻治標不治本。長此以往,只會令股民徹底喪失信心,並終將危及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無異於“飲鴆止渴”。
    “救市”之外,“治市”成為A股能否走出低迷的又一重要命題。
    尚處於“幼稚期”的中國股市,有着種种先天缺陷和後天頑疾。發行市盈率畸高刺激着企業的IPO熱情,也導致了熊市中“大小非”仍瘋狂拋售;退市機制失靈令眾多垃圾股得以混跡於市場而“不死”,並頻頻成為炒作對象;分紅水平過低使得股民幾乎只能從價差中獲益,A股投機風也因此屢禁不止。
    “要想讓股市真正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就不能僅停留在‘救病’的水平上。我們必須找到‘病根’對症下藥,方能‘救命’。”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
    針對新股發行這一“病灶”,業內專家們開出了一劑劑藥方,包括對新上市公司首發流通股比例下限和實際控股股東的普通股持股比例上限作出明確規定,控制“大小非”的規模;建立新股考察期或預備期制度;建立發行人承諾期回購制,讓上市公司回購價格持續低於發行價的股份等等。
    除了自上而下的監管,建立自下而上的全民監督機制,也被認為是凈化市場環境的另一個重要途徑。
    按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布的“新舉報機制”,如果舉報人提供的原始信息能夠幫助成功破獲涉案金額超過100萬美元的金融案件,則可獲得涉案金額10%至30%的獎勵。美國證券監管機制將此類舉報人形象地稱為“吹哨者”。
    “資本市場本身是一個趨利的市場,對市場的管理應該利用這種趨利特性。”財經評論員周俊生説,“吹哨者”的存在可讓申請上市的企業如履薄冰,不敢弄虛作假。這個制度可以讓企業頭腦冷靜地認識到資本市場的錢不是好拿的,從而不再對IPO如癡如醉。如此,A股市場的融資壓力也可以減輕很多。
    事實上,除了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抑制盲目融資衝動之外,A股尚有更多傷病亟待診治。從落實退市制度實現市場的優勝劣汰,到提高分紅水平改變融資與回報的失衡狀態,再到打擊內幕交易保護普通投資者利益。在持續的低迷中,中國股市期待着從更多充滿智慧的“治市”良方中尋找到出路。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滬深股市正在失去必要的流動性 2012-11-30
[投資論語]股市長熊威脅國家經濟安全 2012-11-30
花旗:中國股市正在接近關鍵點 2012-11-29
股市2000點下越走越遠 “溫水煮青蛙”甚於崩盤 2012-11-29
分析稱利好中國經濟和股市 2012-11-29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