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被命名的醫藥城,産業升級轉型正在邁開實質性步伐。不久前,投資30億元的中國長白山醫藥物流中心在吉林省通化市投入運營。從膏丸散丹到生物制藥、從人海戰術到現代物流、從單純求“大”到追求“偉大”……我國第一個醫藥城通化通過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開放合作,正在從傳統中醫藥産業向現代生物制藥産業升級轉型。通化醫藥産業發生的三大變化,折射了東北振興的新躍動。
從膏丸散丹到生物制藥
地處長白山區的通化是全國“三大天然藥庫”之一,也是我國中藥材主産地和東北地區中藥材集散地之一。與江蘇泰州並稱“南泰北通”。
“通化醫藥産業一次創業是以企業自由發展、規模擴張和營銷的路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化市科技局宏副局長周宏説。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通化市抓住全國醫藥産業興起的時機,依託當地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醫藥,發展民營經濟。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通化形成了雄厚的醫藥産業基礎,擁有修正、東寶、萬通、振國等規模以上醫藥企業87家,有3個中國名牌,79個吉林省名牌,6個中國馳名商標,53個吉省著名商標。2011年,通化醫藥工業産值480億元。
但是,隨着醫藥産業進入門檻的不斷提高,醫藥和資本市場監管的不斷加強,國內外生物制藥産業的快速發展和競爭勢頭的不斷加劇,對以傳統中醫藥為主的通化醫藥産業産生巨大挑戰。特別是2012年的“問題膠囊”事件,使通化醫藥産業遭到重創。
“不能在膏丸散丹為主的中成藥的老路上走下去了”,痛定思痛,結構調整、産業升級成為通化醫藥産業二次創業的選擇。通化市提出,“十二五”期間依託科技創新,加快醫藥産業特別是生物制藥産業發展,産品從低端走向高端,打造千億級生物産業基地。
2012年4月和7月,東寶集團投資4億元的基因重組胰島素三期工程、投資6億元的通化生物科技園項目先後動工,為千億級生物産業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東寶集團董事長李一奎説,“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創新,不創新就會被淘汰”。東寶集團靠熬製蜂王漿起家,開發鎮腦寧壯大,後來又研製出我國第一支基因重組胰島素並産業化,成為我國高科技生物産業的先鋒,也成為通藥醫藥企業自主創新和生物制藥産業發展的領頭羊。
在東寶的帶動下,玉金藥業的基因重組葡激酶、振國藥業的718生物導彈為代表的一批生物新藥構成了全市生物制藥産業的核心技術,帶動了醫藥産業的轉型發展。以東寶為龍頭的生物産業,也成了通化醫藥高新區集聚要素、集群發展的磁石。美國輝瑞、香港利君國際、廣東康美、四環制藥、步長集團等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先後落戶通化,進一步帶動通化醫藥産業的轉型發展和創新升級。
如今,自主創新的觀念已經深入企業家心中。通化玉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原來都是老品種,董事長張宏鍥而不捨地研發新藥大株紅景天注射液,成果最終獲批國家二類新藥。“通化醫藥企業正從最初的本能創新上升為自覺的、理念上的創新”,通化市工信局副局長王志宏説。
從人海戰術到現代物流
在吉林省以外的地區,問起通化市,十個人中可能有九個人都沒聽説過。但是提起“司達舒”、“萬通筋骨片”,很多人耳熟能詳。通化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發達,城市知名度低。
醫藥産業享譽全國主要靠地毯式廣告和龐大的營銷隊伍。
通化每個醫藥企業都有自己的營銷隊伍,合成一支全國聞名的營銷大軍。有人説總數有20萬人。這20萬人在通化醫藥産業發展中功不可沒。
但是,這種千軍萬馬、各自為戰的營銷模式弊端日益明顯。中國長白山醫藥物流中心董事長卜東升説,通化醫藥産業有一個嚴重的短板,即“三頭在外”——藥農趕往千里之外低價銷售珍稀原材料,藥企去外地採購運輸原材料,成品藥再千里迢迢去外地銷售。卜東升説,通化市去年醫藥工業産值480億元,藥品倉儲及物流成本高達銷售額的14%。
今年10月,中國長白山醫藥物流中心在通化市通化縣掛牌。該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佔地面積約1.6平方公里,規劃有醫藥物流中心、交易中心、中小企業孵化中心、電子商務信息中心、檢測加工包裝中心、産業配套中心等六大功能區及神農百草園種植基地七位一體,是一個立足東北,面向全國的現代醫藥物流平台。
記者在剛剛掛牌的物流園區內看到,首期建成的人參交易市場已投入運營;倉儲中心內,印有“九州通”字樣的現代化的自動存儲、自動揀選和功能齊全的計算機倉儲管理系統也已投入使用。
長白山醫藥物流中心董事長卜東升介紹,長白山醫藥物流中心引入九州通醫藥集團負責運營。九州通不僅有GSP資質,而且有融資優勢、物流信息技術優勢和藥品營銷網絡優勢,可以與通化的資源優勢、生産加工優勢等形成互補,形成共贏。
通化市當地相關人士分析認為,長白山醫藥物流中心建成後,一是改變當地以醫藥種植和加工為主的産業結構,向種植、生産、科研和流通並重的全産業鏈結構轉變。二是公共檢測平台建立提高醫藥産品質量、提升醫藥産業檔次。目前通化的質量檢測設備多為15年前的落後裝備,而藥品質量又是行業最為關注的重中之重。“問題膠囊”事件,就是因為質量檢測不過關造成的。三是信息化建設推動傳統銷售模式升級。目前,九州通集團與京東攜手打造了一條中醫藥網絡速遞平台。為藥企打開了另一條銷售渠道。
從單純求“大”到追求“偉大”
通化醫藥産業升級中更令人欣喜的是人的觀念的轉變。醫藥企業的經營者正在從個體老闆向負責任的企業家轉變。
今年的“問題膠囊”事件重創通化藥企。修正集團首當其衝。作為全國民營中藥企業的領跑者,受到詬病最多。修正一些員工覺得委屈,認為自己是被膠囊生産廠家拖下水,也是受害者。修正集團董事長修淶貴要求員工直面批評。經過認真反思,他決定改變企業的擴張戰略,收縮戰線,加強管理。“過去修正追求做一個‘大企業’,今後要追求做一個‘偉大’的企業,擔當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通化的企業家從自己賺錢開始考慮回饋社會”,通化市工信局副局長王志宏説。近年來,通化市修路、修橋、救災、募捐等處處留下企業的身影。2010年吉林省發生洪災,通化企業家僅給通化市捐款就達數千萬;去年通化市修建背街巷路,十幾家藥企又捐款1000多萬元。
“過去通化的藥企老闆喜歡比誰開好車,開的是奔馳還是寶馬,現在比誰交稅多,誰捐款多。”王志宏説。通化企業家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捐款時都不願意先捐,生怕先捐了被別人超過。有的企業家發現跟自己旗鼓相當的企業比自己捐的多,還要進行“補捐”。
通化企業家對個人價值和企業價值的認識也有了新的變化。過去企業家都想自己當老闆、説了算,合作時都要佔51%的股份,資源整合遇到很大困難。現在企業家觀念轉變,從“我要當老闆”轉到“我要佔股份”,只要有助於企業長遠發展,怎麼整合都可以。振霖藥業、東聖藥業等都在這一理念下進行了重組,引起了比自己實力更強的企業進行合作,最終使企業獲得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