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影視公司迎來上市潮。不僅萬達電影院線、廣州金逸影視傳媒等民營資本等待上市融資,如今,電影國家隊“中影”“上影”也出現在擬IPO隊伍中。
對資本的渴望是中國電影産業近年爆發式增長後的必然需求。隨着國家文化政策利好頻現及龐大市場的支撐,中國電影産業迎來“黃金發展期”。但現實看來,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電影全産業鏈構建剛剛起步。業界認為,中國電影産業應盡快完善全産業鏈建設,進一步調整産業內部的分配機制,同時通過着力培育電影文化,助推電影産業發展。
影視公司迎來上市潮
來自證監會的信息顯示,在11月16日到22日期間,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兩家“國字號”電影巨頭加入了IPO“初審”隊伍,擬上市地均為上交所,“國字號影業第一股”稱號的爭奪戰已經吹響號角。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以來,中影股份出品發行了《建黨偉業》、《新少林寺》、《王的盛宴》等數十部影片,其控股、參股的6條電影院線,票房約佔全國電影市場的40%。上影集團的現金流則主要來自上影聯合院線,上影聯合院線在全國73個城市擁有192家電影院、934塊銀幕,票房約佔到全國的11%。
“中影和上影都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國有文化傳媒企業,具有民企所不具備的豐厚硬體資源和極具競爭力的軟體資源,如拍攝基地、設備、道具、導演、演員、大量沉澱的寶貴版權等,”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説,上市可以大大加快兩家企業完善自身運營體制的步伐,規範公司治理結構,而這對於正處於轉型發展的中國電影企業來説,無疑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事實上,中影醞釀上市已經好多年了,人員安排、資産分割等都已經按照上市的條件做完。”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告訴記者,中影的産業鏈條比較完整,院線資産的市場化程度較高,一旦上市,公司將迎來更好的發展。
在影視“國家隊”發力資本市場之前,我國民營影視公司入市求發展的例子並不鮮見。2009年10月,華誼兄弟在A股掛牌,徹底打開影視公司上市的想象空間,此後,光線傳媒、華策影視、華錄百納、新文化等影視製作公司也做出了上市的選擇。2010年12月,以電影發行起家的博納影業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內地首家海外上市的影視公司。
統計顯示,目前排隊上市的文化企業不下30家,其中包括保利文化集團、萬達電影院線、廣州金逸影視傳媒、幸福藍海影視、東陽青雨影視、北京能量影視傳播等。
中國電影産業步入“黃金時代”
資本市場是行業的晴雨表。在影視集團爭相上市的背後,折射了我國電影産業的蓬勃發展和對資金的“渴望”,中國電影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在“文化興國”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電影行業的政策利好也是源源不斷。
2009年,《文化産業振興規劃》從財政金融稅收等各個方面,對影視産業的重大領域重點項目都給予了支持。
2010年初,《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電影産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後,中國電影迎來了最大一波利好拉動。萬達集團、中影星美、廣東大地等民營資本紛紛進入電影産業市場。
目前,《中國電影産業促進法》也正在抓緊考察推進中。廣東省廣電局電影管理處處長黃昌寧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電影産業促進法》已經於去年開始廣泛徵求群眾意見,而在廣播電視這個大的領域裏面,電影將是國家從法律層面進行扶助的首個産業。
此外,我國電影産業發展有先天優勢,潛力亟待開發。從消費環境上説,電影觀眾是電影産業的基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寒流”成就文化産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在起效。“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代,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擴大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産業往往會在此時異軍突起,”黃昌寧説,目前正是推動我國電影産業跨越式發展的絕佳契機。
事實上,上世紀30年代美國好萊塢和80年代的韓國電影發展都遵循了這一規律。據黃昌寧介紹,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極力推動文化産業發展,涌現出“百老匯”、“好萊塢”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文化産業大國;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和韓國注重發展文化産業,也迅速成為文化産業大國。
中國電影産業已然呈現出飛躍式發展態勢。中國電影家協會産業研究中心發布《“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産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對2011年至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趨勢作出預測,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票房將突破300億元,衝擊400億,到“十二五”末期,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分析認為,在電視劇産銷增加、價格反彈、IPTV和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快速增長等推動下,影視動漫板塊三季度實現營收同比增長48.52%,凈利潤同比增長33.27%。
中國電影全産業鏈有待完善
現實地看,即便是處於“黃金發展期”的中國電影業,也僅僅是剛剛邁開腳步,産業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全産業鏈有待完善。
最新數據顯示,在美國,每8600人擁有一塊銀幕;在韓國每4萬人擁有一塊銀幕;在中國內地每12萬人擁有一塊銀幕。這表明了,中國的電影市場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市場遠遠沒有飽和。
“這十年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實際上是恢復性發展,10年前中國票房僅有10個億,電影曾經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今年大概有180個億,産業還是非常薄弱,沒有形成規模發展。”饒曙光説。
首先,中國電影全産業鏈剛剛起步。縱觀世界,各電影産業巨頭莫不是兼涉製片、發行與播映的全産業鏈企業。“在中國,電影産業80%-90%靠的是票房收入,而在電影産業發達的國家,票房收入僅佔到30%,主題公園、版權等電影衍生品也相應拉長了産業鏈條。”饒曙光説,“在我國電影業,搞製作的就搞製作,搞院線的就搞院線,全産業鏈模式發展不夠充分。電影的製作、發行、院線都存在風險,一個院線需要5至8年的回收周期,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關係全局,所以,盡快發展全産業鏈的‘航母’集團,是我國電影産業健康發展的保證。”
從電影市場體系建設看,電影産業的內部分配機制有待完善。“作為電影的內容生産商,製片方相對比較薄弱,按照目前的分配機制,製片方的分成比例只能拿到43%。若按照電影産業的規律,理應達到50%。”張會軍&&。
據悉,日前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等五大發行公司將聯合向院線提出將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提高到45%。博納影業CEO於冬稱,此次分賬比例調整或在明年正式實施,屆時上游的製片商和下游的影院均會受益。他&&,這對於上游製片商來説增加了分成比例;而對於下游的影院來説,調整後的政策將規定,所有上映國産電影的影院將會得到5%的電影專項基金返還款(目前所有影院必須向專項基金上繳5%的票房收入)。
“文化産業,應重在‘文化’二字。”黃昌寧認為,電影集團上市,不應僅僅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更重要的,是促進我國的電影産業與國際先進電影産業並軌,進一步提高電影製作水平。
“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31億,放在經濟領域衡量,其經濟産出是很小的,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電影對年輕人意識形態的影響。”黃昌寧&&,離開票房談文化,或者離開文化談票房都是不對的,中國電影應該思考如何把産業的維度和文化的維度結合起來。通過文化育人,國民素質得到有效提高,才能反過來作用於電影産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