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海市誠德新材料項目精煉二期工程全線投産。這個産品和工藝被列入國家鼓勵類産業名錄的項目,就建在濱海的鐵山港工業區。不遠處,海面波光粼粼,海鷗翔集,垂釣者怡然自樂,呈現一幅和諧的畫面。
2010年初,北海市委、市政府做出實施三年跨越發展工程的決策。三年間,北海支柱産業發展了、但美麗的環境沒變,文化軟實力提升了、但傳統美德沒變,開放平台擴大了、但進取的精神沒變,書寫了“變”與“不變”的發展傳奇,邁出可持續發展的堅實步伐。
支柱産業變大變強 生態環境優勢沒變
三年多來,借助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産,北海市解決了長期困擾城市發展的産業支撐問題,進入産業帶動跨越發展階段。在産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一直讓外地人羨慕不已、當地人津津樂道的優美環境沒有發生變化:細浪逐銀沙,海豚戲水面,海天長一色,紅林時隱現……北海,生態環境優勢依然,自然稟賦色彩斑斕。
2011年9月25日,北海人盼了近20年的煉油異地改造石化項目一期竣工,當年12月,首車柴油産品出廠。這個由原來位於市區的小煉廠遷移改造而成的項目,改善了北海城市規劃布局和環境,大幅度提升了北海的工業化水平,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石化産業基地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北海的電子信息産業,已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産業發展的最亮點。借助北海工業園區和出口加工區兩大平台,台灣光寶集團、冠捷科技、朗科科技、三諾電子、香港德昌電機等知名企業相繼落戶北海。2011年,北海電子信息産業産值從2008年的76.78億元猛增至300億元,今年將實現500億元,電子信息産值到2015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
臨港新材料産業成為北海沿海工業的重要砝碼。已經建成投産的誠德新材料項目一二期工程,年産160萬噸鎳鉻合金新材料,將實現年産值300億元、稅收20億元。
北海市委書記王小東説,産業的歷史性突破,改變了北海經濟缺乏産業支撐的狀況,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産業三大産業成為北海經濟的新增長點,更納入了廣西打造的千億元産業規劃:到“十二五”期末,這三大産業均將實現産值超千億元。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碧海藍天。”重大工業産業幾乎是“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並沒有影響這個北部灣著名旅游城市的宜居品質。北海市按照北部灣産業布局引進的工業項目,嚴格遵守功能區的要求,嚴格恪守環境容量和達標排放標準。為了確保城市宜居環境,北海市將全部城市建成區,包括兩個以電子産業為主的工業園,劃定為不允許使用燃煤和重油的“禁燃區”。
從業主選擇到建設、生産過程,環保理念滲透到北海招商引資的每個環節。記者在北海産業“重中之重”的中石化北海煉化的電子實時監控屏看到,其污水中含油、COD等指標值只有國際標準的1/3甚至1/5,排放污水達到一級標準。北海煉化新聞中心負責人劉志乾介紹,企業僅環保投入就達5.6億元,接近生産裝置區建設投資額的10%。
在産業崛起實現跨越發展的同時,北海人用一份執着固守了大自然的恩賜。記者在北海市區北岸看到,夕陽西下,許多市民在護欄旁垂釣,波光粼粼的海面,映照着北海人在這片藍天碧海下愜意的生活。
城市文化高端起航 傳統美德代代傳承
每個人都能閃光,每位市民都能為城市增光添彩。2009年北海市第一屆“師德模範”“醫德模範”“十大孝子(女)”“十大孝媳(婿)”等道德模範評選活動啟動,共有7.5萬多人次參與投票推選。在頒獎晚會上,當四組當選者輪流站到&上時,人們發現,每一次上&頒獎的都是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小東,他向每位當選者握手致敬,離開時特意繞到後頭走下舞&。
這些道德楷模成為公眾的榜樣。北海市連續三年續建完成的36條民生路通車時,在剪綵儀式上,人們見不到這類活動常有的領導身影,在閃光燈前亮相的是道德楷模、勞動模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北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梁思奇説,市委、市政府的推動,對於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的風氣起到關鍵作用。
北海是我國最早的對外貿易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十九世紀被列強辟為通商口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歷史遺存豐富、近代城市建設特色突出的北海,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中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9月,北海市與廣州、泉州、寧波等城市聯合實施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工作。申遺,成為北海繼成功申辦國家歷史名城之後推動文化繁榮與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
北海市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創作的歌舞劇《碧海絲路》,被文化部列為中國和馬來西亞2011年文化交流的主要內容之一,先後赴馬來西亞和斯裏蘭卡進行交流演出,獲得極大成功,成為我國文化“走出去”的典範之一。
王小東認為,歷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頭,它作為一個城市的底色,蘊含着城市的個性,而對外開放進程構成的歷史文化,是北海人的精神富礦。多種努力下,北海長久沉寂的城市文化得以高端起航,精神文明在傳承中不斷提升。
“我們不能做所有的事,但我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北海民間志願者協會會長西魚説。這個活躍在北海市助學、敬老、環保等諸多領域的民間組織,像一塊磁鐵,吸引着許多人加入其中,醫生、教師、職員、打工仔……西魚説,通過參加志願者活動,不少人都有一種重新認識自己、凈化自己的感受。回訪、互動、學習、實踐,這個草根組織在當地形成很大影響。北海民間志願者協會提供人人能夠參與的社會平台,不斷放大着城市的正能量,被譽為“城市的靚麗名片”。
開放開發平台拓展 進取精神始終如一
國務院批准實施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五個開發組團,北海五佔其二。城市所在半島的“北海組團”,重點發展旅游、商貿、休閒度假和居住,布局高新技術、海洋、電子信息等綠色産業;距城市約50公里、毗鄰玉林和廣東湛江的“鐵山港(龍潭)組團”,依託億噸大港,建設中國--東盟區域性的商貿基地、工業基地、物流基地以及珠三角地區産業轉移承接地。
全新發展平台已然鋪就,2009年,北海市在金融危機中抓住發展機遇,市委、市政府提出“真抓實幹,把事幹成,造福百姓”的理念,以全力以赴、只爭朝夕的精神,創造了一系列的奇蹟:
北海中電産業園年內開工、年內建成、年內開園、年內招商;
三大産業“重中之重”的北海煉化項目18個月建成;
年産160萬噸的新材料龍頭項目北海誠德一期13個月建成投産;
年加工20萬噸的北海渤海糧油從正式簽約到建成投産僅用13個月;
台資企業北海國鈺電子5個月完成從招商到安裝到投産全過程;
北海六禾科技公司貼片項目,45天裝修完成1萬平方米的標準無塵廠房,90天正式投産;
總投資6000萬美元的全球最大顯示器生産商冠捷集團北海項目,2011年4月簽約,9月試産,2012年正式量産,現在每天有1萬台顯示器從北海運出……
“把事幹成”,是北海三年跨越最響亮的口號;不斷進取,是推動這個城市不斷發展的精氣神。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在變與不變之間,北海獲取了支撐城市持久高速發展的內生力,讓城市面對歷史發展機遇時,有了足夠的資本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