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2-11-15   作者:記者 王宗凱 曹禹/華盛頓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小農場對有機農業轉型意願弱 2.政府專項資金佔比小 3.非有機農業安全高效具強勢地位 4.相關鏈結

  作為世界主要農産品供給國,美國有機農業近10年來增長較快,但規模和潛力有限,美國政府也並未把有機農業定為重點發展領域。美國非有機農業依託先進的技術和高效的管理,精準控制農藥和化肥使用,使美國農業在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方面享有世界聲譽,預計非有機農業在較長時期內仍將佔據絕對優勢地位。

  有機農業耕作面積小農場轉型意願弱

  記者日前專程前往素有“美國糧倉”之稱的艾奧瓦州。艾奧瓦州立大學農學院教授凱瑟琳戴拉特告訴記者,美國有機農業的標準相當嚴格,其宗旨是最大限度保護環境和減少人為干預。首先要選用有機種子;其次在生産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只能使用有機肥料和有機方式除蟲滅草;最後還要遵守輪耕等保護土質的耕種習慣。
  戴拉特説,艾奧瓦州共有有機農場522個,佔地10.6萬英畝。而根據艾奧瓦州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全州共有農場9.24萬個,佔地3080萬英畝。因此,艾奧瓦州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場不到0.6%,有機農場面積不到0.4%。
  記者接觸到的多名艾奧瓦州大型農場主均&&沒有將自家農場轉型為有機農場的計劃,因為大型農場採用有機方式除草和抵禦病蟲害的成本很高,有機肥料的供給也有限,難以保證在農作物整個生長周期都不借助化肥或農藥的幫助,也難以保證不使用抗生素為生病的家畜治療。
  從全美來看,根據美國有機農産品貿易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美國2010年有機食品銷售額達267億美元,佔食品銷售總額的4%,同比增長7.7%。而在2000年,有機食品銷售額僅為61億美元,佔食品銷售總額的1.2%,同比增長21%。
  由此可見,美國有機農産品在食品市場的比重很小,儘管份額呈上升趨勢,但增速逐漸放緩,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主導食品行業。如果以銷售量計算,有機農産品的市場份額更小,因為有機食品的價格通常是非有機食品價格的兩倍。高昂的價格導致市場需求得不到釋放,也反過來制約有機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政府專項資金佔農業總投入比重不大

  美國政府儘管鼓勵發展有機農業,但並未將其作為政策重點。美國農業政策主要以每五年左右修訂一次的農業法案為基礎,現行農業法案是《2008年糧食、環保與能源法》,其中包含一項“有機農業計劃”。
  這項計劃屬於非強制性的激勵計劃,主要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符合以下三類條件的農場主可以申請加入:一是持有美國農業部頒發的有機農産品生産者資格證書;二是正從非有機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型;三是每年有機農産品銷售額低於5000美元的小農場主。
  申請加入“有機農業計劃”的農場主還要落實“有機生態系統實施方案”。各州政府根據本州情況制訂方案,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1年各州的方案大致包括改善蟲害管理、改善土質、減少水土流失、提升灌溉效率等102項內容。
  農業部根據方案完成進展給予資金支持,不過每位有機農場主每年獲得的資金援助不超過兩萬美元,六年內不超過八萬美元。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申請參與“有機農業計劃”的人數從2010年的1384人增至2011年的1667人,其中83%獲得了資金援助。
  不過,有機農業的援助資金總額從2010年的2380萬美元降至2011年的2250萬美元。而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所的數據,為落實2008年農業法案的政策,從2008年至2012年每年平均支出約170億美元,也就是説支持有機農業的專項資金僅佔美國聯邦政府農業開支的0.13%。
  美國國會當前正在討論未來五年的農業法案,即《2012年農業改革、糧食與就業法》。目前來看,鼓勵發展有機農業的內容不會出現重大變動。

  非有機農業安全高效具強勢地位

  儘管美國絕大多數農場依然使用農藥和化肥,但食物中毒或環境污染事故鮮有發生,這主要得益於先進的技術支持和高效的農場管理。
  艾奧瓦州農場主馬克傑克遜告訴記者,他擁有1000英畝土地,除了種植大豆和玉米外,還飼養6000多頭豬,但運營如此大規模的農場只有他和兒子兩個人,這主要歸功於大型農機的幫助。以大型農機為依託,農業技術公司又為其增添了GPS全球定位系統等附加設備,以便精準投放農藥和化肥,減少浪費和避免過度施肥施藥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美國農業技術公司Ag Leader國際銷售經理尼克奧特曼告訴記者,農機配備GPS系統後,農場主可根據自家農田情況在設備上繪製地圖,標記好農場邊界、道路、河流等信息,設備會控制農機噴灑農藥和化肥的用量、時間和地點,甚至可以記錄行駛路線並讓農機自動駕駛,保證每次噴灑路線相同。在每次作業完成後還可以生成一個電子報告,方便農場主管理和政府檢查。
  傑克遜説,美國農藥化肥的使用説明上會明確列出最高單位土地用量、每次作業最小間隔期和收穫前禁止施藥期等規定,既控制了農産品的農藥殘留,又保證土壤有充分時間消化農藥、化肥。美國政府也會不定期檢查農民的施藥施肥記錄,並提供技術支持。
  傑克遜還説,農場飼養的5000多頭豬為玉米大豆提供了部分有機肥料,不過在使用豬糞前,要先將樣品送至檢驗基地,測出糞便中氮肥含量,以此確定單位土地施用量,避免施肥過度或不足。
  為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艾奧瓦州農場主多采用輪耕和免耕方式,輪耕是指同一塊土地一年種植玉米、一年種植大豆,免耕是指不使用整地機翻整土地,而將前一年收穫後的玉米稈等絞碎後直接作為土壤肥料留在原地。這不僅有助於保護土質,而且可以提高産量。當前,美國農業正遭受嚴重旱災,農場主告訴記者,儘管普遍面臨減産風險,但與非輪耕田相比,輪耕田預期産量的下降幅度明顯小很多。
  為避免農藥和化肥流入河中,記者看到艾奧瓦州的多數農場都在河流附近設置緩衝帶,這裡不種植農作物,而是任由雜草生長,以吸收雨水沖刷過來的農藥和化肥。
  美國農民多數世代務農,積累了豐富的生産經驗。傑克遜從事農業生産38年,是第五代農場主,他已近中年的兒子從十幾歲就參與農業活動,他打算將兒子培養為第六代農場主。這保證了最佳生産方式可以代代相傳。
  此外,遍佈美國各州的109所公立農學院負責研究、傳授、推廣農業知識,特別是研究本州農業面臨的問題和解答本州農民的疑問,為農業科學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鏈結:德國監管嚴格 保障有機食品安全

  德國政府在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發展的同時,對有機食品的質量和安全嚴格把關。從農田到餐桌,德國已擁有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包括食品和飼料生産商的“謹慎自查義務”、嚴密的食品追蹤體系、監管人員嚴格檢測以及依法嚴辦的問責制度等。
  目前,德國是歐盟最大的有機食品市場。2000年至2010年,德國有機食品銷售額增長近三倍,達近60億歐元。
  截至2011年底,德國共有2.25萬家農業企業從事有機農業生産,總佔地面積超過100萬公頃,分別佔德國所有農業企業和農業總佔地面積的7.5%和6.1%。德國生態農業領域的生産、加工和貿易商達近四萬家。
  為鼓勵有機農業發展,德國政府&&了包括設立獎金、重點扶持等多項鼓勵政策。例如,政府每年向聯邦生態農業和其他形式的可持續農業項目投入1600萬歐元,對有機農業的生産、銷售、加工、營銷各環節予以支持。
  歐盟2007年&&《有機農業條例》,對植物種植、動物飼養、水産養殖、紅酒釀造等有機食品生産以及從第三國進口有機産品提出嚴格標準。其中規定,有機食品是指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産體系,不使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産物生産加工的食品。
  有機農業生産體系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有機農業條例》對有機農業産品生産和加工作出具體規定。
  德國一向重視食品安全,為了更好地貫徹歐盟標準,德國2009年對已實行多年的《生態農業法》進行修訂,對如何監管有機農業作出系統性布局。
  該法律規定,食品安全檢查由各聯邦州負責,各州可將檢查監督工作全部或部分委託私人機構代理。私人機構在聯邦農業與食品局(BLE)許可下獲得檢查許可和歐盟編號,並有義務在網上公示其負責檢查的農業企業,在查出違規食品後及時向各州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匯報。另外,從第三國進口的食品在德國市場銷售,也須得到聯邦農業與食品局許可。
  現階段,德國共有20個食品安全檢查站點,全部為私人企業,德國16個聯邦州食品安全部門負責對這些企業進行管理。所有檢查站均須符合歐盟標準,獲得歐盟編號。檢查站每年須依據歐盟法規,對德國有機農業生産、加工、進口企業至少檢查一次,部分企業還會面臨抽查。檢查側重“過程控制”,如有特別懷疑的情況,檢查站也會提取土壤、植物樣本,分析是否含有農藥、重金屬等殘留物。
  在“過程控制”檢查中,有機食品生産和加工商須如實匯報産品生産情況,包括提供土壤、廠房、設備等方面的信息。作為生産企業,有義務記錄從原料到産品的全部生産過程。例如,農業企業須出示詳盡的耕作計劃、購買種子和肥料的數量、交易對象等信息;而麵包商要提供小麥來源、烤麵包師傅姓名等信息。這樣可以保證在産品出現問題時追溯至生産者。按照規定,如果農業生産企業同時經營有機農業和傳統農業,傳統農業部分也需要出示生産記錄。
  與種植業監管類似,牲畜飼養者須記錄飼料購買、動物買賣、疾病預防與治療等情況,肉食加工商則要出示配料表、添加劑使用等記錄。一旦查出問題,違規産品不能冠以“有機”標誌出售。如今,德國食品安全得到眾多民眾信任。雖然時有曝出雞蛋二口惡英污染醜聞,但多為農場自檢發現,問題産品得到及時召回,未出現民眾中毒事件。
  儘管德國在有機食品監管方面已堪稱“細緻”,業肉人士還是針對監管體系提出意見。自2006年起,已實現信息共享的德國各檢查站開始利用同一網絡平台公開被檢查企業信息。借助這一平台,將每批貨物的流通登記在案,以對買賣雙方進行監督,杜絕欺騙造假。目前這個項目仍在建設中。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