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10月份,地裏的農活就少些了,李兵打算把自己已經建了一半的另外一間房子修完。上半年,他就已經備好了建材。建成後,家裏“三室一廊”的格局就形成了。這是他今年的目標。 見到李兵,是在他80平方米的新房子裏,屋外一條走廊,連接着已經建成的兩間屋子,落地窗,陽光很燦爛。房子前面有一個方方正正的院落,地面全部用水泥硬化了。 這就是移民李兵的“二代房”。 正是應了“人挪活樹挪死”那句俗語,在“三西”扶貧攻堅的30年中,甘肅省從中南部乾旱貧困、高寒陰濕地區遷移到河西走廊的將近18萬移民,如今生産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有的已經解決了溫飽,有的已經步入了小康。李兵就是數十萬移民中的一員。 從甘肅“十年九旱”的會寧縣,移民到酒泉市瓜州縣梁湖鄉陳家莊村,李兵認為這是自己42年人生路中走得最正確的一步。 瓜州的戈壁灘上,氣溫很高。雖然戶外艷陽高照,但是李兵家的客廳裏卻很涼爽,和記者交談時,李兵一直樂呵呵的。“當初住‘藏頭房’時,根本就沒有想到這麼快就能蓋上新房子。” 李兵所説的“藏頭房”,是當時為移民們修建的簡易房,低矮狹小,移民形容説只能藏住頭。如今有了新房子後,移民們稱“藏頭房”為“一代房”。 瓜州縣扶貧辦主任趙生強説,移民住房從“一代房”到“二代房”的升級,實際上反映出我國扶貧工作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軌跡。 2003年,李兵從老家移民瓜州時,陳家莊村一帶是白花花的鹽鹼地,寸草不生的戈壁灘。“風那個大啊,吹的人都站不住。”李兵説。 “移民剛遷移來時,只有幾件簡單的行李,什麼都沒有。”梁湖鄉黨委書記俞生傑説。 對於新來的移民,當地政府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做起。 趙生強説,首先是建房,其次是造地。 移民們的“一代房”就誕生了。《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一代房”不到20平方米,從外面看是磚瓦房,但從裏面看,又是土坯房,是外磚內土的磚包皮房。“雖然房子簡陋點,但是總算有個窩了。”李兵説。 梁湖鄉位於瓜州縣城東面20余公里戈壁灘上,耕地鹽鹼化嚴重,地裏、村頭、渠邊、屋後,到處都能看到白花花的鹽鹼。為此,當地政府逐年加大投入,不斷進行耕地改良。“地裏的鹽鹼很厚。”李兵説。“我是用架子車往外拉,用尼龍袋往出背的。” 據了解,經過近年的改造,梁湖鄉當初的3.1萬畝耕地已有2.1萬畝具備了基本的耕種條件。 “移民要盡快致富,政府一味地‘輸血’不行。”俞生傑説,“一定要着眼於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 瓜州縣一抓移民素質,二抓特色産業。 俞生傑説,由於移民文化素質較低,縣上把移民群眾的教育培訓作為重中之重,在抓政策法規教育的同時,重點抓好科技培訓,專門制定了移民農業科技培訓計劃,實施了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組織編印《移民管理手冊》、《農牧業技術規程彙編》等資料,下發到移民手中,為移民鄉村提供經常性的農業科技諮詢服務。同時抓勞務技能培訓,以電焊工、電工、建築工、餐飲服務等實用技術為主,整合培訓資源,培訓移民。 在産業培育上,梁湖鄉因地制宜,針對耕地鹽鹼化的實際,選擇了耐鹼作物,目前梁湖鄉的特色産業主要是耐鹼的枸杞和甘草。2010年,當地政府每畝補助200元種子錢,扶持移民種甘草,李兵將自己的16畝耕地全部種了甘草。“2011年16畝甘草收入8萬多元。”李兵説。 “如果不是移民來這裡,在會寧老家,去年我不可能有8萬元收入的。”李兵説。“8萬元的收入,超過了會寧老家10年的收入。”自己有了收入,2011年,李兵買了一台拖拉機,專門為附近的村民犁地。“12.45萬元的拖拉機,政府的農機補貼就將近4萬元。”當年又趕上當地政府給每戶補助1.2萬元進行危房改造,李兵又貸款4萬元,在“一代房”的旁邊,蓋起了新房,“二代房”應運而生。 記者了解到,為了減輕移民建房的負擔,當地政府為移民設計了房屋樣式,統一的門樓,統一的顏色,井然有序。俞生傑介紹,陳家莊村175戶移民中,已有135戶興建了“二代房”,再有3年時間,所有移民將全部住進新房子。 不過,“農民增收的産業渠道仍然比較單一。”俞生傑説。“梁湖鄉正在規劃建設一個溫室蔬菜種植示範園,發展設施農業。” 雖然住進了“二代房”,李兵卻捨不得拆掉“一代房”。“我要將他留給孩子們,讓他們知道父輩的艱辛,更主要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黨和政府的恩情。”李兵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