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之一。十八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今後五年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相關領域改革,才能通過實現更加平衡、協調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打下基礎。 “2010年以來,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條件發生轉折性變化。”蔡昉説,勞動力短缺和成本上升趨勢日益明顯,固定資産投資難以保持以往的速度,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的速度也會減緩,這些因素使得潛在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下降,預計從“十一五”時期的平均10.5%降至“十二五”時期的7.2%、“十三五”時期的6.1%。 蔡昉介紹説,過去十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平均增長率超過10%,其中消費需求貢獻為4.5個百分點,投資需求貢獻為5.4個百分點,出口需求貢獻為0.56個百分點。 對於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蔡昉預計,即使今後出口需求貢獻率為零,投資需求貢獻率減少一半(2.7個百分點),在就業比較充分、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消費需求貢獻率保持不變(4.5個百分點)的條件下,經濟增長的需求拉動因素仍可達到7.2個百分點,與“十二五”時期的潛在增長率一致,能夠滿足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的要求。 除了經濟總量增長目標,十八大報告的一大亮點是,首次明確提出收入倍增目標,即2020年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蔡昉説,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意味着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收入傾斜,這就要求居民收入增長不僅與經濟發展同步,在一定時間內還要超前。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蘊含着改進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方面的內容。 在蔡昉看來,隨着潛在增長率下降,中國經濟增長需要新的源泉。在超越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之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源泉是通過資源重新配置和技術進步實現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 蔡昉認為,全要素生産率提高將更多來自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由於各産業之間存在生産率差異,生産要素向生産率更高的産業和行業流動,可以繼續獲得資源重新配置效率。未來10年是中國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關鍵時期,與人均國內生産總值6000至12000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相比,中國農業勞動力繼續轉移的潛力依然巨大。這樣的話,就能保持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持續提高,進而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其二,行業內部的企業之間存在生産率差異,支持更有效率企業的生存、擴大和發展,相應淘汰長期沒有效率的企業,可以提高行業進而提高整體經濟的生産率水平。這就要求進行相應改革,破除行業進入和退出壁壘,破除生産要素流動的制度性障礙,通過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