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權交易市場的"中國式創新"
專訪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總裁蔡敏勇
2012-11-09   作者:記者 駱國駿 王小波 林遠/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圖為上海聯交所總裁蔡敏勇。  資料照片

    當走進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聯交所”)的交易大廳,電子大屏幕上不斷變化的成交項目便映入眼簾。屏幕上有升有降、猶如跳躍音符一般的交易指數,仿佛正在演奏一曲産權市場日新月異、資本進退自如、投資並購活躍的交響樂章。
  這裡,不僅有國有、非國有企業的産權交易,還有科技成果、版權、礦權等的交易;這裡,不僅有實物産權的交易,還有金融資産、碳金融的交易;這裡,不僅有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的産權交易,更有受聯合國委託指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技術轉移的交易……
  “中國産權交易市場,是對國際資本市場的創新和補充。其它國家並沒有産權市場這一直接形式,這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式創新’。”上海聯交所總裁蔡敏勇日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可以説,我們在輸出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模式的同時,也向世界輸送了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

  國企改革:“中國式創新”的起點

  中國産權交易市場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規範國有企業産權的流轉,為了規範透明、陽光操作。回顧起十幾年前,蔡敏勇不禁感慨:“那時,我國産權市場剛萌生起步,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會想到,企業、資産、股權、物權、債權和知識産權等權益,也可以如同普通商品般買賣,‘並購重組’更是乏人問津。”
  據了解,我國産權市場的建設,從1988年5月武漢成立第一家産權交易市場以來,歷經了24年的進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經政府批准設立的産權交易機構已有數百家之多。
  在蔡敏勇看來,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大致可劃分為三個“商品化”階段: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生活資源商品化,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生産資料商品化以及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産權市場所探索的生産要素商品化。“如果説,前兩個‘商品化’即生活資源、生産資料的商品化,基本完成了改革的百分之八九十,那麼第三個商品化是生産要素商品化,我們只完成了百分之二三十。”他認為。
  所謂生産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産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人力資本、管理、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生産要素商品化進程對於資源市場化配置起着關鍵作用,正是因為這些生産要素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從行政化配置轉變為市場化配置,從而催生了産權市場在中國的誕生。”蔡敏勇説。
  “中國當前不少深層次經濟問題和社會上一系列矛盾,尤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講,都是生産要素商品化不夠引起的。”蔡敏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直言,“比如説,土地作為生産要素其流轉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導致壟斷、土地財政等問題;再比如説,我們的科技資源大多掌握在國有體制內,而國有體制內恰恰是最不具有創新活力的,直接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等等。”
  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水平直接決定了生産力水平的高低。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蔡敏勇特別提到了獲得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兩位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Alvin Roth)和羅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的研究理論。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研究方向是資源的配置,以及如何設計合理的市場機制來達到這樣的配置效果,其理論現在已經被廣泛運用。“中國的地區發展差別、産能過剩、行業扭曲等問題,也就是結構調整、優化布局的問題,其實就是資源的重新配置問題。”
  蔡敏勇進一步指出,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是産業轉型,産業轉型的基礎是市場轉型,市場轉型的突破口是構建多元化的資本市場體系,成熟的資本市場體系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制度保障。産權市場是各類生産要素優化配置的市場平台,更是基礎性、權益性資本市場。産權市場在完成國企改革的歷史使命過程中,也逐步成為為不同所有制形式産權進行交易的平台。

  上海聯交所:“中國式創新”的縮影

  中國的産權交易市場發展,經過了以實物産權交易和盤活存量資産業務為主的初創期,以配合企業股份制改造和産權流動業務為主的探索期以及以産權多元化改造為主,市場開始向區域化、國際化並購發展的發展期。目前,中國産權交易市場發展已經完成了三次飛躍,分別是由場外流動向場內流動登記的轉變、由場內流動登記向場內公開掛牌轉讓的轉變、由場內公開掛牌轉讓向公開競價交易的轉變。
  上海聯交所的發展歷程,正是中國産權交易市場發展的縮影和典型寫照。
  1994年4月20日,上海城鄉産權交易所成立。1996年3月26日,在上海城鄉産權交易所基礎上改組而來的上海産權交易所成立。上海産權交易所建立了國有資産産權交易監管體系,以盤活存量國有資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為主要目標,以國有企業間的産權交易為主要特徵,以政府行政撮合為主要交易手段。
  此後,上海國企改革漸入佳境,政策重點轉向鼓勵並購和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1999年12月28日,全國第一家技術産權交易所——上海技術産權交易所成立,標誌着促進資本在高新技術領域進入和退出的有形産權市場的形成,標誌着我國的技術交易市場實現了由技術商品化向技術資本化轉變,是中國對國際科技與資本市場的一大貢獻。
  隨着上海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經濟、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確立,成立一個統一的、覆蓋所有交易形式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上海産權交易市場,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顯。2003年12月18日,上海産權交易所和上海技術産權交易所合併,成立了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
  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的定位是——“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具有事業法人資格的綜合性産權交易服務機構,是集全社會的所有權包括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産權等交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市場平台,是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選定的從事中央企業國有資産轉讓的首批試點産權交易機構,是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服務全國、連接各類資本進退的專業化權益性資本市場”。
  “自1994年創立至今,上海産權市場交易規模和運行質量連續十八年保持全國第一,已經成為目前中國交易量最大、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運行質量最好的産權市場。”蔡敏勇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産權市場是基礎性、權益性資本市場。上海聯交所通過信息集散、價格發現、資本進退、資源配置、規範流動五大功能發揮其基礎性作用,實現了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

  並購為王:價格發現與資源配置

  “中國將進入‘並購為王’的時代。”蔡敏勇説,“中國特色的産權交易市場,必須深刻認識到並主動順應這一大趨勢。
  在這一背景下,相對於之前“十八年保持全國第一”的桂冠,蔡敏勇無疑更看重上海聯交所強大的價格發現功能,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源配置功能。
  蔡敏勇認為,企業國有産權進産權市場公開掛牌交易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在更大範圍發現買主、發現價格,也有利於國有産權公開、公平、公正的陽光交易機制形成,更有利於各類企業産權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形成先進生産力。“市場曾做過統計,在沒有規定進場交易以前,政府審批的項目很少出現超過評估值的情況。但是,到了鼓勵大家進産權交易市場交易以後,國有産權交易的平均成交價都超過了評估值,整個市場都有了變化。”
  這樣的例子信手拈來。
  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案。掛牌價格2250萬元,經過13家單位參與多輪競價,最終上海某教育投資有限公司以4025萬元成功競得,增值率78.89%。
  上海新華書店改制。原先效益低下,職工待遇不斷下滑。後來以上海聯交所為平台尋求改制,分為三步走:將它由國有獨資改為國有投資主體多元化;吸引各種投資主體參股;重組借殼上市,即現在的新華傳媒。“現在的新華傳媒,已今非昔比。不僅員工收入改善,還收購外地新華書店,成為A股市場中文化板塊龍頭。”蔡敏勇笑言。
  當然,上海聯交所的基礎性作用,不僅包括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還有信息集散、資本進退、規範流動,共五大功能。為了説明這五大功能在實踐中的運用,蔡敏勇特別用長江流域産權交易共同市場主辦的“中國産權交易報價網”作為例子進行介紹。他&&,通過這樣的跨區域網絡動態報價競價交易平台,各産權交易機構可以聯合發布項目信息並共同進行項目推介,組織網絡競價,在規範和公開的交易環境下同時實現了項目資源和投資人資源的共享。
  據介紹,該平台目前項目最高的增值率已經超過800%。如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第三門診部70%産權轉讓,報價358.6萬元,經過305次網絡報價,最終成交價格3532.6萬元,增值8.85倍。

  “中國式創新”任重道遠

  據了解,上海産權市場已經把企業國有産權規範轉讓的做法和經驗,成功地複製到其他權益性交易領域,探索新興權益性資本市場平台發展的新路子。
  蔡敏勇向《經濟參考報》介紹説,近年來,上海産權市場已經形成了“8+1市場服務平台”(8個國家級+1個國際級市場平台)。上海聯交所相繼組建成立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文化産權交易所、上海農村産權交易所、上海聯合鋼鐵交易所、上海聯合礦權交易所、上海知識産權交易中心以及金融資産交易中心、南南全球技術産權交易所等一批市場平台,集聚和發展了上千家國內外會員單位形成的現代服務業集群。在促進企業國有産權有序流轉的同時,不僅帶動了非國有企業産權規範交易,而且也帶動了其它權益性資本交易,豐富了上海國際化要素市場體系建設。
  “以南南全球交易所為例。2010年聯合國大會專門做了一個決議,指定南南全球交易所為南南合作的重要平台。聯合國秘書長和聯合國大會主席,都給予了南南全球交易所高度評價。國內企業也獲益不少,如今年我們促成了菲律賓和中鐵的一個二十億美元的合作協議。”蔡敏勇説。
  不過,蔡敏勇也&&,國內生産要素商品化目前僅完成了百分之二三十的進程,中國産權市場發展成績不小,問題也不少,對此需要正確看待。“應注意的是,用當前發達國家的一些市場體系指標來評估我國現在的産權市場,值得商榷。要知道,80多年前的美國,證券交易所還有350多家之多。”
  “中國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的現代産權制度,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沒有五十到一百年的改革,恐怕是做不到的。中國産權交易市場,任重而道遠。”蔡敏勇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北京:國有産權交易延續高位成交態勢 2012-03-20
上海産權交易搭建六大平台 2012-03-02
北京:企業國有産權交易掛牌項目金額回升 2011-12-20
首家網上産權交易平台“金馬甲”成立 2009-12-23
上海産權市場:央企所持産權交易引人矚目 2009-08-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