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説不出什麼大道理,報告説要推進綠色發展,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我聽了真的挺高興。” 談到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全國黨代會報告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剛剛走出人民大會堂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右玉縣楊千河鄉南崔家窯村農民余曉蘭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她的話,是許多十八大代表的共同感受。 地處毛烏素沙漠天然風口地帶的山西右玉曾是一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18任縣委書記帶領下,全縣幹部群眾堅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綠化了沙丘和荒山,森林覆蓋率從0.3%上升到53%。 造林1萬多畝的余曉蘭,就是右玉植樹造林的代表。 “在右玉,綠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現在育苗的多了,治理荒山的人也多了。”46歲的余曉蘭對“美麗中國”充滿期待。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書記董洪運説。 “生態文明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解釋説,可持續發展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綠色發展是增加更多綠色投資,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産。 生態文明建設跟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緊密相連。收看十八大開幕會的電視直播後,安徽省綠學會副會長、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潘國泰説:“‘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被寫進十八大報告,是中國共産黨人對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和自覺認知,是執政理念的新發展。” 綠色發展應該怎樣發展?美麗中國如何實現?十八大代表們紛紛提出建議。 要贏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須守住“綠水青山”。十八大代表、廣東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説,“報告堅定了我們走綠水青山、民富市強道路的決心,我們要爭取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城鄉協調發展示範市,努力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綠色發展範式。” 十八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説,森林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應加快建設現代林業,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必須在更高層面上、更大範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十八大代表、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説。 十八大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説,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城裏人對農村景致和新鮮空氣情有獨鍾,我準備辦一家生態莊園。”余曉蘭的願望簡單而真切,“我們正在發展生態養殖,還需要擴大規模,加工産銷配套連接,讓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不僅山要綠起來,人也要富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