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低端形象亟待改善
《生物仿製藥“十二五”規劃》上報
2012-11-02   作者:記者 龔雯/上海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發展領域的生物醫藥,先後被列為多項國家政策鼓勵或研究的範圍。記者近日從權威人士處獲悉,《生物産業“十二五”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可能在11月份發布,有望成為推動生物醫藥發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到2015年,全球將有年銷售額約500億美元到600億美元的生物專利藥到期,為生物仿製藥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歐美日韓等地區已相繼&&政策鼓勵該産業快速發展,有關專家建議,我宜緊抓生物發制藥大發展期培養産業轉型升級,縮小生物醫藥領域差距實現突破。
  記者從政策研究者、企業高層、投資機構等多方採訪了解到,儘管我國生物醫藥産業頭頂諸多“光環”,但在創新、審批、國際合作中仍顯不足,尤其是對於有“出海”計劃的本土企業而言,還有諸多“功課”和“學費”需要籌備。

  中美共尋生物醫藥“金礦”

  來自《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信息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生物技術藥物上市銷售,另有400多個品種可能完成臨床研究投放市場,在2010年世界前20位的暢銷藥物中,生物技術藥物佔到7種。生物技術藥物收入已連續多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藥品銷售收入增速的2倍以上。2010年世界前20位暢銷藥中有7個生物技術藥物。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物技術藥物將佔全部藥品銷售收入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
  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24日在出席“第二屆BIO中國生物産業大會”上坦言,當前全球經濟不容樂觀,“負債”、“轉型”、“擔憂”等字眼時常出現,生物醫藥作為一項有助於改善人類生命的産業,無疑將成為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在中國老齡化帶動的醫療服務需求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中美雙方共同研究與合作的前景無限。
  從國內發展情況看,政策面持續推動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包括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生物醫藥863計劃、《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年)》、《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以及《“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等,無一例外地都將生物醫藥納入重要發展領域。
  衞生部醫藥衞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日前在“第二屆生物仿製藥高峰論壇”上介紹“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課題立項時稱,“十二五”分兩批完成了209項課題立項,中央財政核定經費45.64億元,其中醫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課題數比例分別為8.97%、19.58%、17.5%和53.94%,相應的,企業所獲國家撥費比例最高,達到50.41%,約23億元。
  李青還對記者透露:“由發改委牽頭的《生物産業“十二五”規劃》前幾個月基本落成,現已上報國務院,可能在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發布。重點關注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服務等七大領域。目前還在做一些名詞解釋等補充工作。

  原創藥、仿製藥均落後

  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陶劍虹介紹,我國生物制藥産業結構呈金字塔形,頂部包括中國生物技術股份公司在內的大型企業4家,中部由100多家中型企業組成,底部大多數為小型企業,主要生産普通疫苗、提取類産品,或重組類的早期生物製品仿製藥,包括人血蛋白、重組干擾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等。
  從市場分佈來看,在前500名的銷售額中大品種佔70%左右。中國已批准上市的13類25種382個不同規格的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産品中,只有6類9種21個規格的産品屬於原創,其餘都屬於仿製。
  仿製藥是指與商品名藥在劑量、安全性和效力、質量、作用以及適應證上相同的一種仿製品,因減少生物制藥原始研發的成本,對於患者可大幅減少藥費支出,市場對生物仿製藥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長。
  據Evaluate Pharm預測,2010年全球生物仿製藥市場規模為2.23億美元,與2015年將增長到100億美元,2020年更是增長到200億美元。另外,據Chugai Pharmaceutical預測,在市場規模最大的7個國家的生物醫藥仿製藥市場中,美國依然是最大的生物醫藥仿製藥市場,於2013年有望達到90億美元。
  默克、禮來、輝瑞、葛蘭素史克、拜耳等跨國制藥巨頭都在積極備戰生物仿製藥。相比之下,中國在原研藥創新速度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在仿製藥的研發速度上也不及印度、巴西等。
  對此,國家藥監局副局長孫鹹澤24日公開&&,相關部門在法律法規、技術標準上予以支持,利用有效的政策提高我國藥品研製水平,由仿製為主向倣創結合的道路轉變,鼓勵具備科研實力的企業加大新藥研發以及新技術研究投入。同時,明確審評審批機制,建立研究機構與註冊品種核查和臨床試驗機構分級分類管理。
  另外,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駱燮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目前協會和有關部門正在籌建‘中國醫藥國際化創新合作孵化器’項目,希望通過把海外創新藥引入中國,縮短中國企業研發速度,提高創新能力。”

  國際化道路依舊漫長

  一家在新加坡上市,旗下擁有包括腫瘤科、骨科等專利藥或有特別保護的新藥為主的國內制藥集團副總裁&&,在接觸了大量的海外公司後發現,對方最在意的是“誠信度、産品質量、成本控制、團隊無障礙的溝通”,但事實上,很多上市公司在“出海”拓展市場或者資本並購上,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或者在面臨公司的財務成本、股東壓力後不了了之。
  復星醫藥國際部副總經理韓厲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稱:“目前,‘中國製造’往往被貼上了低端形象的標籤,但醫藥市場需要高精尖,中國制藥水平與這一目標還有相當大的鴻溝,在國際化道路中仍需不斷‘交學費’”。
  高盛投資集團諮詢總監何美堅指出,海外市場非常重視“合規”,例如會計、營銷模式等,這是中國企業“出海”時首先要修煉好的“內功”。另外與海外企業合作是否成功,還取決於雙方是否擁有同樣的目標、規劃項目的可控程度、管理層是否穩定,以及能否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做出快速的靈活應變。
  “所以,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成為一個跨國制藥企業,關鍵還得看企業的戰略定位。因為除了産品質量是最基本的硬體外,資本融資佔據財務成本的比例是多少,以此換取的公司短期能否彌補這一差額或是産生預期收益等,都是需要詳細考慮,算一筆總賬。”上述副總裁稱,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藥品創新和經銷經驗不能在全球“複製”,必須遵守不同地區的“游戲規則”,閉門造車將很難獲得國際市場認可。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翻“萬卷書”探古生物化石寶庫 2012-10-31
弱市下基金三季度再度虧損 醫藥生物成增持重點 2012-10-25
農業轉基因生物入境需有安全證書 2012-10-08
沃森生物高價並購大安制藥 涉嫌國資流失 2012-09-21
沃森生物高價並購大安制藥 涉嫌國資流失 2012-09-2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投資回升速度取決於融資進展[思想]全球債務危機 中國如何自處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