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10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重新回到臨界點之上。
經濟學者分析認為,PMI在經歷連續兩個月的收縮之後重新擴張,説明中國製造業在進一步回暖。不過,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仍在低位運行,觸底企穩的基礎還不牢固,不宜過於樂觀。
回暖 分項指數全面回升
10月份PMI的回升是全面性的。從11個分項指數來看,只有積壓訂單指數下降,其餘指數均不同程度回升。其中,採購量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上升明顯,升幅超過1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材加工及傢具製造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等14個行業高於50%;金屬製品業、煙草製品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美娛用品製造業等7個行業低於50%。
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0.9%,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是本月製造業經濟總體回升的主要動力;中型企業PMI為49.3%,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為47.2%,比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10月份的PMI數據有三大特點。一是需求回升。新訂單指數繼續呈現回升勢頭,達到50.4%,自今年5月份以來首次回升到50%以上。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新訂單指數回升勢頭強勁,分別回升5.7個百分點和13.8個百分點,均達到55%左右,顯示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趨於加快,對下游行業的拉動作用上升。木材加工及傢具、汽車以及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新訂單指數回升勢頭也較為突出,説明消費增長潛力加快釋放。新出口訂單指數繼上月上升2.2個百分點以後,再升0.5個百分點,達到49.3%,顯示出口形勢繼續改善。
二是工業生産回升。生産指數上月由降轉升,本月升幅擴大,較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達到52.1%。鋼鐵、有色及設備製造業等周期性較強的行業生産指數回升勢頭突出,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宏觀經濟環境趨好。採購量指數最近三月回升明顯,升幅均超過1個百分點,本月達到51.2%,為5個月以來首次達到50%以上,顯示採購活動加快,後期工業生産增速將呈恢復性回升。
三是就業呈上升趨勢。從業人員指數6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回升,較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達到49.2%,説明需求回升、生産加快,對就業已産生拉動作用。
研判 鞏固築底企穩趨勢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認為,PMI重回榮枯線以上,説明經濟企穩回升趨勢得到鞏固,預計經濟四季度會處於溫和回升狀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PMI指數繼續保持回升態勢,已略高於50%的臨界值,表明經濟已經築底企穩。新訂單指數、新出口訂單指數、採購量指數繼續回升,反映企業去庫存活動基本結束。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將結束回調,出現小幅回升。
“10月製造業PMI繼續回升,並且時隔兩個月後重回擴張趨勢,主要受大企業帶動。PMI回升進一步印證經濟短期將企穩。大型企業的擴張勢頭更為明顯,主要受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加碼帶動。”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研究部研究員楊才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大宗産品電子商務平台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也説,PIM具有一定前瞻性及指引性,表明國內經濟面將觸底反彈。分項來看,生産指數、新訂單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以及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均位於臨界點以上,可見行業生産逐漸回升,製造業産品訂單量逐漸增加,表明需求出現好轉。另外,原材料庫存指數環比回升,表明製造業原材料庫存持續減少,行情處於庫存的消耗階段。預計隨着需求提升,以及庫存消耗速度的增加,後期指標將逐漸向好。
同日公布的10月份滙豐PMI同樣延續了回升勢頭,達到49.5這一8個月高點。滙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點評稱:“10月份滙豐製造業PMI升至8個月新高,這表明繼9月份溫和改善之後中國的工業活動延續了企穩回升的態勢,而這主要得益於前期寬鬆措施發揮效果,新訂單增長,儘管出口前景依然堪憂。預計決策層將保持寬鬆政策來進一步促進內需增長,從而抵消外需疲弱的影響。未來幾個季度經濟溫和復蘇可期。”
警惕 企穩基礎仍不牢固
不過,也有專家提醒,未來製造業增長企穩的基礎仍不牢固,需要警惕風險。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室副主任原磊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中國以前工業發展一直是平原開拓式的,通過跑馬圈地迅速佔領整個産業,但現在發展模式變成平地拔高式的了,開始進入升級轉型階段,這一階段的工業增幅肯定不會如以前那麼高。從長期來看,工業增幅甚至有進一步下行的風險。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呂政&&,工業增長屬於供給的增長,當前工業增長面臨的成本壓力上升,社會責任成本上升,科技方面又缺乏重大突破,中國經濟增速轉向中速是中長期趨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也説,當前中國工業發展是面臨新機遇,但是也遇到了新挑戰。這些挑戰包括六個方面:經濟增速放緩導致“速度型效益”加速縮水;國際競爭加劇,市場重心可能轉移;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加強;綜合成本上升,外需下降,傳統産業盈利空間急劇縮小;行業利潤分配嚴重失衡;挺過“陣痛期”與追求短期目標矛盾。
對於整體經濟形勢,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認為,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是,經濟增長仍處於低位運行,儘管出現了觸底企穩的積極因素,但基礎還不牢固,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曙光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當前經濟觸底回升的可能增加,但下行的風險也不應忽視。三季度的經濟運行就是在政策擴張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經濟運行的內外環境並未改善,增長的基礎也不穩固。國際經濟環境談不上好轉,國內已經把穩增長放在了首要位置,但問題的關鍵也許不在政策層面。在體制和結構未能改善和無法改善的情況下,政策的作用不僅會受到限制,而且會發生扭曲。
反應 海外解讀比國內積極
海外媒體對PMI回升的解讀比國內還要積極。美國彭博通訊社報道説,隨着産出和新訂單的攀升,中國製造業出現3個月來首次擴張。這進一步顯示,中國經濟在經歷7個季度的減速之後,正逐漸恢復增長。
報道説,中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採購協會公布的PMI與此前彭博社對30位經濟學家調查所得出的預期中值匹配。報道援引香港未來資産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Joy Yang的話説:“我們已經走過了最壞的情況。貨幣政策已經在發揮它的作用了,不會再出現利率下調了,因為通脹將會反彈。”
美聯社報道也説,中國的數據對於世界經濟而言是一則少有的好消息。
外資銀行同樣看好中國經濟下一步走勢。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點評稱,中國官方PMI指數表明中國整體製造業活動開始出現擴張的勢頭。綜合分項指標來看,中國經濟開始顯露出明顯的上升態勢,這也表明中國開始加快執行財政計劃,而地方投資項目的上馬也開始對整體經濟産生明顯的拉動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國家發改委5月份以來批准了大量的基建項目,而這些項目從批准到動工往往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這也意味着未來幾個月大量項目將逐步上馬。這不僅將提振中國的經濟表現,同時也意味着中國製造業的去庫存過程正在逐步進入尾聲。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企業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可能出現一定幅度的恢復。
“如果這一趨勢得以延續,中國經濟將在第四季度達到大約8%的增速,同時中國經濟在明年年初的經濟表現也將較為樂觀。”劉利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