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貨幣超發是不是物價上漲的直接推手?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新作《國際金融危機:觀察、分析與應對》一書中,收錄了周小川在中國人民銀行第69次學術講座上的講話稿《中央銀行治理研究:議題與要點》。其中針對大家熱議的"貨幣超發"與物價上漲的關係問題,周小川説,調控貨幣供應量與中央銀行保持物價穩定的目標之間並沒有必然&&。周小川的這番言論被媒體翻譯成"駁斥貨幣超發導致物價上漲論"。北京青年報今天的報道説,針對近年來常常有人提出中國"貨幣超發"這一概念,並將它解釋為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周小川提出了不同看這篇報道一出,立即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就直接發帖説:這幾年物價上漲是大家都有明顯感受的,請問周行長,如果不是貨幣超發,原因究竟是什麼?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評論和解讀物價上漲跟貨幣發行量之間的關係。 周小川行長的文章中説,調控貨幣供應量與中央銀行保持物價穩定的目標之間並沒有必然&&。按照普通人對經濟學常識的理解,貨幣超發會引發通脹,通脹的結果就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所以,周小川行長的這番話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甚至被媒體理解成"他是在駁斥貨幣超發導致物價上漲論"。是媒體誤讀了呢?還是周行長的這番表述確實有不太準確的地方? 袁鋼明:是媒體的誤讀,我仔細看了一下,這個説法是在大量的前提和背景下説的。首先,如果貨幣超發的特別特別多,物價要上漲貨幣貶值,但是如果你的貨幣超出了正常的水平不太多,那也不一定引起價格的上漲,而且周小川是在很多限定條件下説的。價格上漲的原因很多很多,有的時候是供需不足,有的是投機倒賣,有的時候是欺行霸市,有的時候是壟斷因素,貨幣只有是特別特別多的時候才能起到直接作用。
那麼周小川行長這次撰文説明貨幣的供應量和物價之間的關係是出於一種什麼目的呢? 袁鋼明:當前形勢的確存在着兩難的問題。現在貨幣量的確是多了,金融危機之後咱們國家兩年多放出了30多萬億貨幣,這個貨幣量太多了,結果造成我們貨幣量相當於GDP的年産值的180%,一般國家像美國還不到100,而日本最多也到160,中國現在創造了世界最高的記錄。貨幣量過多就會沉澱在很多的企業和項目中,間接造成成本上升、壞帳增多以及效率下降,最後造成了物價上漲。在這種情況下,貨幣太多就不行,必須把過多的貨幣存量削減下去,如果要削減貨幣量就會造成企業或者是經濟的資金不足,貨幣量太多了你就得壓縮,而一壓縮就會造成經濟的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周小川就在為難了,他現在為了削減過多的貨幣就採取緊縮,雖然現在通脹已經下去了,但是經濟卻嚴重下滑了,所以他現在受到了我們這些人的批評或者指責,説他不應該收縮得貨幣太緊,但是他又反過來説,可以説如果不收縮貨幣的話,過多的貨幣量會造成通貨膨脹的潛力怎麼辦?它也被迫收縮貨幣。我們的學者研究的時候不應該過度的看重貨幣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比如以前放的貨幣太多了,並不見得會造成價格馬上上漲,因為它已經沉澱在大企業大項目中了,它不見得在老百姓的口袋裏,就算在老百姓的口袋裏,也不見得會一擁而上搶豬肉搶蔬菜,有的時候它會把貨幣量存在銀行裏或者是存在手中不去花,所以貨幣量多可以採用另外一些辦法不讓它變成價格上漲的推手。 有人説物價上漲確實要控制,但是要注意不要恐懼,更不要以犧牲就業和經濟增長為代價,老百姓對失業的擔憂更多,從這點來看是不是意味着為了經濟穩增長,我們就要忍受一定程度上的物價上漲呢? 袁鋼明:你説的太對了,我就是這個觀點,但是一般老百姓不認,有的時候央行都不認。央行有時會説要把控制通脹放在首要位置上,那這是在通脹已經成為社會動亂的因素情況下,但是你把通脹放在首位你還得考慮控制通脹有可能造成收縮貨幣過緊造成經濟嚴重下滑或者造成經濟危機衰退,結果造成了我們失去了工作,丟掉了飯碗,企業破産。但是一般老百姓不注意這點,特別是城市有固定職業固定收入,你經濟再下滑,單位也不會破産,所以説他不在乎。 農民工在乎失業的危險,農民工對於物價上漲和失業的關係理解的很清楚,萬一經濟下滑,他們沒有工作了,物價上漲不上漲,下跌不下跌跟他沒有關係,關鍵是收入和就業問題。所以,在一個國家來看,最重要的是就業和收入,你有就業了才能考慮物價的問題,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考慮增長,在增長過程中免不了物價上漲,有的時候不能追求一種無物價上漲或者讓物價下降的情況。這種情況是過去出現過,是非常嚴重的情況,如果你的物價始終下降就會造成總是賠錢,所有的企業都虧本生産,這對企業是一種致命打擊。所以在增長的過程中,物價是上升的,但是這個上升的幅度比較緩慢或者是在可忍受的範圍內是利大於弊的。所以,為了實現經濟的穩步平穩增長我們要容忍或者是允許一定程度的小幅度的上漲,溫和的,而且這種上漲有時候對經濟也有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