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重組預案卻遭到投資者用腳投票,華星創業本週復牌,周二(10月31日)高開低走跌停收盤,短短兩個交易日下跌近16%。公司董秘方春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市場表現“出乎意外”。從投資者反映的情況來看,此次擬收購資産的高溢價或是華星創業股價大跌的重要原因。 記者發現,在謀劃重大資産重組的同時,華星創業IPO重點募投項目“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測試優化系統研發和生産項目”卻陷入了困境之中。該項目於2011年年中完成産品開發的初步工作,但推向市場這步走得比較艱難。事實上,這一項目的研發已基本停止,今年下半年的追加投資也將進一步減少。這無疑再次打擊了市場的信心。 擬購資産估值近3億 華星創業10月30日發布公告,擬向14個自然人發行4297萬股股份,發行價6.72元/股,分別購買其擁有的遠利網訊99%股權、鑫眾通信39%股權以及明訊網絡39%股權,所有股權預估值合計2.89億元。鋻於華星創業此前已持有鑫眾通信和明訊網絡各60%的股權,此次交易完成後,華星創業將持有上述三家公司各99%的股權。 此外,為補充流動資金,華星創業擬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預計募集9624萬元,發行股份數為不超過1600萬股,價格不低於6.05元/股。 華星創業&&,收購完成後,公司的主營業務仍為提供移動通信技術服務和相關産品的研發、生産和銷售,服務種類將增加,業務結構完善,持續盈利能力將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盈利預測補償一項中,涉及本次收購的原股東均進行了利潤承諾。遠利網訊2012~2015年的凈利潤預測值分別不低於800萬元、1100萬元、1400萬元以及1800萬元;鑫眾通信2012~2015年的凈利潤預測值分別不低於2500萬元、3300萬元、3900萬元、4500萬元;明訊網絡2012~2015年的凈利潤預測值分別不低於2400萬元、2600萬元、2800萬元、3000萬元,具體數據待評估及審核後確定。 若標的資産方無法完成上述利潤承諾,華星創業可選擇以1.00元的總價回購股份並登出,以進行補償,無法以股份補償者則需以現金足額補償。
重組遭市場“用腳投票”
華星創業近年業績表現並不理想,公司上周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歸屬股東的凈利潤僅為1861萬元,同比回落30.41%。如果擬注入的三家公司凈利潤達到預測值,對目前盈利艱難的華星創業來説不啻於一個大大的利好。即便沒有達到盈利預測值,在業績補償承諾的“護航”下,上市公司仍可以獲得不菲的收益。 但市場並不買賬。周二復牌後,華星創業股價高開逾5%,但早盤快速下跌,最終以跌停報收,全天換手率達到17.2%。 周二盤中華星創業拋壓沉重,機構也加入了甩賣的行列。龍虎榜數據顯示,華星創業當日遭到一家機構席位甩賣,賣出金額424.5萬元,按當日收市價6.65元/股計算,賣出股數約為64萬股。 從三季報看,在7月~9月短短3個月內,已有3隻基金産品撤出華星創業。華星創業董秘方春英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重組方案公司也花了很大的精力,股價表現確實有些出乎意外。 緣何“看上去很美”的資産重組計劃難被投資者認同?
高溢價收購
華星創業發布的重組預案顯示,此次收購的三家公司在此前兩年均保持了較快的營收增速,在對標的資産評估的過程中均使用收益法來測算,因此造成較高的資産溢價。按收購預案中披露的股權賬面值來測算,遠利網訊、鑫眾通信以及明訊網絡的收購價溢價分別高達442.52%,192.8%和151.13%。有投資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華星創業買入價格太貴了。” 收購預案顯示,遠利網訊、鑫眾通信以及明訊網絡上一年度的凈利潤分別為511.26萬元、2063.01萬元以及1912.23萬元,按本次收購溢價率計算,三公司的100%股權估值分別為9900萬元、2.66億元以及2.23億元。也就是説,三公司的靜態市盈率分別被定在19.36倍、12.89倍以及20.27倍,與目前華星創業在二級市場上的估值相差不大。 董秘方春英對此&&,收購價格最終還是要取決於第三方評估機構認定的估值,並且科技類公司通常固定資産相對較低,優質的品牌和穩定的客戶關係相對更加重要,因此對這類公司資産評估使用收益法也是最常用的。 “作為買方,我們自然希望資産價格越低越好,但畢竟交易雙方最終還是要走到一起,被並購方有自己的訴求也是合理的,而且他們還有業績承諾扛在身上。”方春英説。
IPO募投項目困境待解
高溢價並非市場看衰華星創業此次重組的唯一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公司IPO募投項目盈利預測落空同樣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 華星創業招股書顯示,公司IPO募投計劃中兩個重頭戲分別是“移動通信技術服務基地及服務網絡建設項目”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測試優化系統研發和生産項目”(以下簡稱網絡測試優化系統項目)。第一個項目運轉正常,2012年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該項目實現效益1822.54萬元,已按計劃達到預期效益。但在IPO募資項目中排名第二的網絡測試優化系統項目卻讓人失望。 招股書中顯示,網絡測試優化系統項目建設期預計為3年,其中前15個月為産品研發階段,完成系統原型的開發;之後為産品化階段,包括産品試用、産品功能改進和升級、擴大生産能力和銷售數量。前三年預計實現收益分別為-353.90萬元、662.63萬元和2366.57萬元。項目實施的第四年為達産年,産品銷售達到高峰,預期當年新增銷售收入6994.57萬元。隨後,華星創業在2009年年報中披露了該項目的進度。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公司已投入18.5萬元開始進入研發階段。 但3年之後,網絡測試優化系統項目的收益遠未達到預期目標,2012年三季報顯示,該項目非但未能盈利,反而出現669.25萬元的虧損。 方春英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該募投項目實際上是從2009年12月份開始正式進入研發階段,並按計劃中15個月即2011年年中完成産品開發的初步工作,但試用、升級後再推向市場這一步走得比較艱難。 市場渠道未能打開,方春英認為是客戶需求在研發期間發生了變化,而公司未能及時預計到這一點。她&&,受整體經濟環境影響,2011年下半年網絡運營商的招投標項目比原本預計中少很多,對方採購計劃也一再延期。 方春英坦言,這也和公司規模小,客戶集中度高造成的對大客戶依賴的風險有關。 進入2012年,華星創業在2011年年報、2012年一季報、中報、三季報等數次公告中,對該項目的披露中均承認項目收益未達預期,並沿用了同一段話作為解釋:“由於公司所處行業的技術和産品不斷升級,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大,然而研發項目轉化的産品尚未全面、大規模投入市場。公司正抓緊研發相關技術和産品……” 但從公司數次公告表述中,卻看不到該項目的後續進展,資金投入也顯得後繼乏力。 華星創業在網絡測試優化系統項目上的投資進度早在2011年底便已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儘管在報告中一再強調正在抓緊研發工作,但今年至今投入該項目中的後續資金僅為243.58萬元。 在這一點上,方春英承認,是公司的公告披露有誤,事實上公司在此項目上的研發已經基本停止,今年下半年的追加投資也將進一步減少,後續將以日常産品維護與升級為主。 “其實我們也對研發項目中的幾條線進行過很多次梳理和反思,也考慮研發費用要不要就此砍斷。但畢竟産品對公司自身日常業務服務也很有裨益,經濟回暖之後需求還是有望被打開的。”方春英最後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