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一位走街串巷的“破爛王”指點,《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距中關村不遠的海淀區石板房南路一側,找到了一個十分繁忙的收購、翻新、銷售舊家電的市場。大門一側空地上,有位女店主戴着手套將浸透了化學清洗劑的衞生紙,像女士敷面膜一樣緊緊貼在舊的分體空調室內機上,曬乾後將“面膜”一揭,空調塑料殼立即變得光鮮如新。瀰漫着一股塑料味和化學藥劑味兒的市場裏,舊家電垛成的“小山”間,有不少出租房屋、開小旅店的人光顧。 而在北京華新綠源環保産業有限公司廠區,記者看到,停止運轉的生産線上只有幾名工人在做維護保養。這還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列入國家廢棄電器電子産品處理基金補貼的企業。該公司總經理王建明説,由於國家“基金補貼”運行細則尚未&&,公司的家電拆解線暫時停産。據了解,北京市每年産生的各種廢舊電器總量約600萬台(套),而公司去年業務最高峰期“四機一腦”拆解量只有180萬台,大量電子廢棄物流向了二手市場和“作坊拆解”。 在長沙、武漢等城市,二手電器市場都很“火”。店主和雇工們在此用改錐、鉗子等工具先敲敲打打拆解,從散亂的零部件中選取有使用價值的組裝“二手電器”。無法修復的破機殼、銹喇叭、斷裂電源線、破損線路板等,有的扔掉或付之一炬,有的銷往“下游”。 廣東省汕頭市貴嶼鎮擁有5000多個家庭拆解作坊、超過10萬人從業,是國內外電子垃圾的“下游終點”之一。《經濟參考報》記者6月在當地採訪時,發現這裡的部分河溝水黑如墨,空氣中不時瀰漫着酸腐或者塑料燒焦的味道。鎮裏到處是電子垃圾回收站和挂着各式各樣招牌的廢舊電子配件店舖,路上滿是大小貨車滿載廢舊電子物品穿行。貴嶼鎮村民李偉明説,20多年來,拆解電子垃圾為常年內澇的貴嶼人解決了生計問題,很多人還借此成為千萬甚至億萬富翁。 在貴嶼鎮一個小作坊,記者見識了當地盛行的“王水酸洗法”:僅有手套和口罩防護的工人們把芯片、電路板等浸泡在不同的強酸溶液中,“洗”出包括黃金、白銀等在內的各種金屬,但也産生直排大海的大量含重金屬、有毒化學物質的廢水,揮發大量直接排入空中的有毒氣體。在這裡,還有人用火烤線路板、用火燒電線電纜。一天跑下來,人會變得“灰頭土臉”,白天吸入鼻孔的大量酸臭味兒讓人連喝水都感到噁心。 當地幹部告訴記者,貴嶼鎮2006年便開始籌備建設循環經濟園區治理污染。但時至今年6月,規劃為循環經濟園區的土地仍然空空如也。當地群眾稱6年來看了兩次所謂“奠基開工”,但園區就是沒建成。 在國內一些“非法拆解”氾濫之地,總有人訴苦説,小作坊多如牛毛且很隱蔽,而政府負責監管的只有幾個人,根本管不過來。但從台州、肇慶等地實踐看,地方和監管部門靠從如下層面入手治住了“小拆解”: 一是要構建“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體系”。圍繞治理目標,基層組織中村居(社區)層面,可推行環保聯絡員制度;在鄉鎮(街道)乃至區縣(市)層面,則要明確各級行政一把手是轄區環境質量管理第一責任人,訂出年度目標考核實行“一票否決”。 二是要用聯動機制破除“九龍治水”。要以環境整治協調機構為主體,統一指揮並令行禁止。 三是制度設計要健全。這既要培育好新興産業吸納人員轉崗就業,更要圍繞長效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減排工作目標責任、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辦法、聯合執法和案件移送制度、環境違法企業停水停電制度、綠色信貸管理辦法、信用評級制度、環境信息互聯互通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