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高歌猛進的黃金十年之後,光伏産業內部積聚的産能過剩矛盾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又恰逢全球金融危機和以歐美為首的一些國家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國內光伏産業的危機被迅速放大。這個靠政策扶持起來的行業已經負債纍纍,大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而那些想趁着好年景分一杯羹的小企業,更多選擇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10月26日,國家電網正式發布《國家電網關於大力支持光伏發電並網工作的意見》。9月,國家能源局接連發布《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和《關於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
國家政策層面近期頻頻&&的扶持政策,似乎又為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曙光。但業內專家&&,國家認為太陽能發電有可為之處,並不會救助哪一個企業。“中國光伏行業已經到了整合期。企業需要自救。只有那些有實力有技術的企業才能在這場整合中保存力量。”
全行業蕭條
一位業內人士&&,現在行業內的企業,如果沒有銀行貸款,“現有的資金最多支持一個月。”
美國和歐洲針對中國光伏産業的雙反調查讓整個行業迅速進入了冰凍期。
10月24日,無錫尚德光伏産業園的管理總部和工廠區都很安靜。在這座像城堡一樣的園區裏面,偌大的辦公樓顯得有點空。尚德副總裁龔學進的助理陶希聖&&:“員工都去開會了。”
據此前媒體報道,尚德電力的電池工廠,自9月以來,已經完全停産。但龔學進稱,這家號稱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産商尚有60%的開工率。“據我了解,現在全行業的開工率大約不到50%。我們還算好的。”
華泰聯合證券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能源産業鏈總監王海生對開工率的估計更不樂觀。“我估計可能只有30%到40%。”按照工信部的統計數據,中國光伏行業的産能已經達到40GW,“據我了解,今年的出貨量只有十幾GW。”王海生稱,“正常來説上半年是淡季,下半年是旺季,淡季備貨,旺季出貨。今年正好相反,上半年旺季下半年淡季,做了一堆庫存賣不出去。”
而光伏生産企業平時的資金量要求是很大的,設備、原料、産品都非常佔用資金。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研究員&&,現在很多企業“都在虧本生産,因為不生産,銀行就會抽貸、資金鏈就會斷裂”。王海生亦&&了同樣的看法:不生産,資金流就會斷掉。“如果還虧得起,企業就會選擇生産。”
而一位業內人士&&,現在行業內的企業,如果沒有銀行貸款,“現有的資金最多支持一個月。”
10月25日夜晚,《中國經營報》記者來到江蘇常州天合光伏産業園。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這裡以前‘不要太熱鬧’,很多廠家都是24小時生産的,但近期情況聽説很不好。”園內一家科技公司的保安&&:“這裡的光伏企業前段時間都放假了,因為‘雙反’的影響,現在情況不好,沒有訂單。”
常州華美光伏材料廠的門衛證實了這一説法:“前段時間我們沒有訂單,只能放假,最近又有了訂單,但我們現在只是晚上生産。”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作為光伏行業另一個龍頭的無錫賽維LDK,雖然有23.9億元的收入,但營業成本高達26億元,營業利潤為-12億元,同時虧損10億元人民幣,負債率為80%,目前公司的負債總計為211.6億元人民幣,到了瀕臨破産的境地。隨後其開始不斷地得到來自其所在的新餘市政府的幫助。
繼10月22日新餘市國資委參股公司恒瑞新能源有限公司以2300萬美元收購賽維LDK19.9%股份後,新餘市及江西省“拯救”賽維的行動還在持續加碼。據媒體報道,近段時間以來,有涉及7億元的神秘資金直接“托底”賽維,讓其不僅瞬間得以兌付公司多達4億元的到期短融券,且使其公司總部7個已停工數月的生産車間奇蹟般“復工”。
據新餘市政府人士向媒體透露,新餘市政府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引入戰略投資者入股賽維,以讓這個瀕臨崩塌的“光伏帝國”得以維生。
在以擁有眾多中小企業著稱的浙江省,光伏行業在感嘆前後反差如此之大的變化。“2010年的時候,訂單都接不完,用我們企業家的話説,有的人你貨都還沒開始給他們生産,錢就已經打過來了。”浙江海寧市太陽能光伏行業協會專業委員潘丁星對記者説,“現在好的企業,比如晶科,還是滿産,但一些比較小、比較差的企業已經是半停産了。”
海寧共有30多家光伏企業,從晶硅生産到電池、組件、電站建設,覆蓋了光伏的全産業鏈,其中大企業有7到8家,其餘都是中小企業。
潘丁星稱,這些小企業,投資大概在2億~3億元左右,通常只有1到2條生産線。“2011年前,中小企業過得也很滋潤,現在狀況不好的小企業多為去年進入的企業,看到別人賺錢就進入了,有一定的盲目性。本身沒有任何經驗和‘行業本錢’,在泡沫破的時候就根本無法與老大哥競爭,有些甚至根本沒有啟動的機會。”
潘丁星稱,此前媒體報道浙江開化縣很多光伏企業瀕於破産,“很多就是只有1條或者2條生産線的。”
大躍進之痛
在光伏行業蒸蒸日上的日子裏,政府主導建立了眾多的“太陽城”和“光伏産業園”,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引來更多的光伏企業和項目上馬。
在無錫尚德2005年成功在美國上市後,光伏似乎成了一個閃耀着光環的魔咒。
在光伏行業蒸蒸日上的日子裏,政府主導建立了眾多的“太陽城”和“光伏産業園”,通過大力招商引資,引來更多的光伏企業和項目上馬。
以江蘇為例,這個全國光伏第一大省自2008年開始,先後建設了常州、無錫、金壇、常熟、鎮江、揚州、鹽城、徐州、泰州、高郵、啟東、蘇州等光伏産業園。
在規劃中,無錫光伏産業園分為A區和B區,聚集了光伏及各類配套企業200多家。其中A區是以尚德為主導的産業園,除尚德外,還有其他産業鏈配套企業進入。2007年,無錫光伏産業園項目提出的時候,即設定到2012年要實現人民幣1000億元産值。
常州光伏産業園則是以天合光能為主導而建設的産業園,同時引入配套企業。園區的發展目標設定為:到2015年形成一個千億級的光伏産業集群。
其他地區更是爭先恐後。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應該有300座城市提出大力發展光伏産業。”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介紹。而其中不少城市打造了大規模的光伏産業園,數十個光伏産業園提出了上千億元的産值目標。
各地的光伏産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也紛紛&&。
江蘇省2009年6月19日發布了《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稱將通過三年努力,力爭在全省建成光伏並網發電裝機容量400MW。到2011年,全省電池及組件産能要達到10000MW左右,光伏産業總産值達3500億元。
2009年7月初無錫市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光伏發電應用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無錫將實施的光伏屋頂發電工程,太陽能屋頂將有望達到百萬平方米,至2011年,將建成屋頂並網發電工程80MW。同時,無錫還將把屋頂和建築一體化光伏電站建設,作為建築節能的重要內容,考慮納入到城市規劃和重點地區城市設計。
2009年7月底,《揚州市新能源新光源雙千億産業發展規劃》正式&&。根據《規劃》,至2012年,全市新能源、新光源産業産值達1300億元以上,爭取再用3年左右的時間達到2000億元左右,成為拉動全市經濟的主導産業之一。
2009年12月,江蘇省淮安市頒佈《淮安市光伏産業發展政策實施辦法》。主要內容有:建立總規模3000萬元扶持太陽能光伏産業發展專項基金
(由市財政分兩年到位,可以跨年度結轉使用。在光伏産業形成財政貢獻後,每年從全市光伏企業産業稅收的地方留成部分中,集中50%的資金轉入專項基金)、
實行重大項目貸款貼息、實行電費優惠、實行土地優惠、鼓勵引進高級技術人才、鼓勵發展太陽能發電、加大太陽能光伏産業示範縣(區)的獎勵、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優化服務環境等。
這些只是公開的針對光伏全行業的政策。浙江海寧一位光伏行業內部人士&&,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時候,還會針對一些大企業給予一些特別的優惠政策,而這些政策有時並不公開。
中國光伏前路
“現在,光伏行業需要做的是調整規模,讓産能和市場需求相適應。”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國家是把光伏當做戰略性新興産業來定位的。
不過經過10年大躍進式的發展,中國光伏業難以掩飾自身的諸多問題。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看來,中國的光伏行業自身存在很多問題:過於追求規模效益,而不是技術效益,“也就是説,我們的企業大多是在國際上採購原料、設備、應用國外的技術,然後再將成品賣到國外。我們靠的是以規模壓低成本,而不是靠科技創新來佔領市場。”他説,國內光伏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利潤驅動,自從尚德上市後,很多企業紛紛涌入多晶硅生産和組件行業。地方政府也受到利益驅動,導致整個行業盲目擴張,才造成了今天這種情況。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告訴記者,雖然新能源的範圍廣闊,但是水電、風能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多,而太陽能相對可以利用的地區範圍更廣,這是地方政府熱衷太陽能的原因之一。在他看來,新能源在全世界的發展都有政策支持,中國也是如此。“其實這就和養育孩子一樣,孩子還小的時候勢必需要成年人的照顧哺育,但是長大成人後如果還和政府要資源要優惠就不對了。”
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均&&,不可否認,光伏發電是可再生能源的好項目。現在組件的價格已經從2008年以前的3.7到3.8美元1瓦下降到0.6美元1瓦,成本降下來後,光伏發電已經具備大規模市場開發的基礎條件。而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太陽能發電“十二五”規劃》,已將發展目標設定為:到2015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GW以上。從中仍可看出國家對於光伏行業的支持和期望。
“現在,光伏行業需要做的是調整規模,讓産能和市場需求相適應。”孟憲淦對記者説,“雖然現在暫時受到全球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的遏制,但是只要保持競爭力,機會總是會有的。我們的可再生能源長期發展規劃已經表明,到2020年要實現光伏發電側的平價上網,國內的市場潛力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