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證監會一直在着手研究IPO由審核制向備案制過渡,目前已經獲得了國務院領導的首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有可能在十八大後推出。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IPO由審核制轉為備案制在短期內可能性較小。 “違反常識,根本不可能。”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華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依照目前的情況,夠上市條件的有1萬至2萬家,一旦實行備案制不啻於一場“大躍進”。華生認為,除非大幅度提高上市標準,夠條件上的比較少了,供求相對平衡,類似的夠條件就可以上的備案制才有可能。 長城證券研究總監向威達則對記者&&,在現在的情況下,不僅不應當放鬆審核,還應當加強監管,現在放開審核,可能會帶來潛在的風險。 另一位券商研究部的負責人則對記者&&,目前,無論是中介機構還是上市公司本身,違法成本不值一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改為備案制,大量的良莠不齊的企業上市,將會給市場造成極大的衝擊。 實際上,《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國務院有關部門了解到,此前,類似的改革一般都會有相應的徵求意見,但迄今為止,尚未收到有關啟動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消息。 來自證監會的最新統計數據則顯示,截至10月18日,包括中止審查和已通過發審會的在內,創業板共計有309家準上市公司處於審核通道中,主板和中小板則共計有470家處於審核通道中,也就是説,目前,A股共計有779家企業正處於IPO審核通道中。另外,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剔除2004年通過的中港疏浚股份有限公司和海洋石油富島股份有限公司,兩市仍然有97家準上市公司目前正處在過而未發的局面,上述97家公司預計募集資金則為608.1億元。 業內普遍認為,龐大的IPO在審數量以及近百家“過而未發”的準上市公司,已經在A股一級市場製造了一個龐大的“堰塞湖”,時刻對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保持着巨大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