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經濟之聲報道,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今年7月4日投産,目前已經實現安全運行100天。這意味着,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成為全球最大的水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産基地。但最大不等於最強,我國水電裝備製造業如何才能在實現國産化的同時,拿到最多的訂單? 伴隨着三峽工程的建設,中國的水電裝備進入完全了自主時代。從主要採購外國廠商的技術設備,到實現機電設備的全面國産化,我國企業用7年的時間,跨越了與歐美企業30年的差距。 三峽集團機電工程局局長張成平説,在三峽論證的初期,我國水電機組的設計製造能力僅僅停留在30萬至40萬千瓦級,可是現在卻換了一片天。 張成平:從三峽工程以後,我國水輪機組的製造能力,從30幾萬一下子跳到70幾萬,80幾萬,到百萬了。所以説,能力提高很大。 東方電氣水電機組産量、製造能力,已經連續8年世界第一。東方電機董事長斯澤夫説,現在我國水電裝備製造企業,具備了走上行業“前&”的實力。 斯澤夫:上70萬的機組,60%都在中國,而60%主要是東方電氣和哈爾濱電氣製造的,具備了大踏步走出國門的條件。 水電是清潔能源,而且上網電價比火電還要便宜,水電企業已經把目光從國內投向了國際市場。三峽集團董事長曹廣晶説: 曹廣晶:在國際上,特別是最近這幾年,提倡低碳經濟,提倡綠色能源,提倡可再生能源,國際上,像東南亞、非洲、南美,市場空間還非常大。 現在中國水電在設計、設備製造以及産品價格上,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曹廣晶提醒,中國水電企業要“走出去”拿國際訂單,還得講究策略。 曹廣晶:人家把資金、設計、規劃都準備好了,僅僅是施工、招標,那競爭就會非常激烈。我們現在提倡大家編隊出海,全産業鏈集成競爭。 這個提議也得到了東方電機董事長斯澤夫的贊成。 斯澤夫:我覺得中國的企業應該學會聯合走出去,編隊走出去,各自承擔風險,總比各自單打獨鬥要好得多。 水電聯合出海的模式已經初步成型,現在凡是國內水電建設企業在國外中標,大部分都採用哈爾濱電機和東方電機的水電機組,國內的變壓器、開關等電力設備,也跟着開拓了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