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管時節,《經濟參考報》記者來到黑龍江省肇東市宋站鎮曉光村,令人詫異的是村裏幾乎見不到青壯年勞動力,有的人家房門上的鎖已生銹,顯然很久沒住人了。穿過兩條街,終於見到了55歲的本村農民王淑華。“今年種了23畝地,家裏人都在外面打工呢,親戚也幫忙照看著地。”她説,村裏一半以上人口都在外地打工,大都是婦女和老人種地。
上述情況不是個案。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塘下村當了20多年村支書的劉學澤眼看著村裏種田人越來越少。“全村一共430多戶,2003年村裏還有一半農民在種田,現在只有120戶種了,還多是村幹部、小組長和老人,40歲以下的人種糧積極性幾乎為零。”
記者近日在豫、魯、贛、皖、黑、粵六個主要糧食産銷省的多個村莊蹲點調查發現,支撐我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的種糧主體正快速進入轉換期。一方面因為比較效益低,散戶“40歲以下的人種糧積極性幾乎為零”;另一方面由於形成規模效益,大戶種糧積極性高漲,但也存在土地流轉後從事非糧化生産的苗頭。
散戶為什麼不願種糧?黑龍江省安達市羊草鎮安樂村村支書李硯説,雖然這幾年糧價漲了,但幅度很小,遠不及種地成本漲得快。現在和農業稅取消時比,每畝地用肥增了70元,用種增了40元,加上機耕等各種費用,每畝投入從原來的220元漲到現在的400元左右。雖然種地成本翻番,但糧食産量增加不多,每畝五六百元的收入只抵上打工三四天掙的錢,真是“辛辛苦苦忙一年,不抵一月打工錢”。
一些農民認為,如果種糧比較效益持續走低,越來越多的散戶將會退出種糧舞&,他們的下一代也將徹底遠離土地。更多耕地流轉到種糧大戶手中,大戶成為今後農業生産主力軍。
相比散戶,大戶可以形成規模收益,種糧積極性較高。廣東省惠州市橫瀝鎮矮陂村村民潘偉平十五年前就開始規模化種田,那時他們夫妻倆種了50畝地,家裏的車、房子都是靠種地收益買的。潘偉平説,現在種了80畝地,雖然人工、農資都在漲,但糧價也漲一些。“一年能賺五六萬元。”
記者從走訪的多個村莊了解到,種糧大戶承包的土地規模整體上呈擴大趨勢。 不過,隨着大戶種糧積極性走高,土地流轉速度加快,應警惕土地流轉後非糧化的傾向。河南省滑縣留固鎮東留固村農民耿愛麗今年種了398畝小麥,其中一半套種了辣椒。坐在自家門前,耿愛麗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效益賬:“如果不套種,按雙季畝産一千斤麥子和一千斤玉米算,每畝凈收入300元。套種後雖然小麥畝産減少100斤,但能多收入3000元。”耿愛麗説,全鎮10多個種糧大戶都這樣套種,“按照現在的包地費用,只種小麥、玉米,再有能耐的人也賺不了多少錢”。
那麼,將來誰種地?如何把地種好?
一些村幹部認為,為避免農民因種糧效益低而棄耕,解決傳統種糧主體離開農業生産出現的“誰來種糧”問題,應扶持種糧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生産經營主體,使其有能力流轉土地。並在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等方面向這些生産經營主體傾斜。通過他們推動規模化種植、統防統治病蟲害,提升耕地質量,挖掘增糧潛力。
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仍將有大量散戶種糧,大戶在農業生産中也會有越來越細化的需求。所以,應培育農業託管隊等可以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新型農業服務組織。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讓具有明顯種植優勢的新型糧食生産經營主體來種糧,這是一個方向,但並不意味着讓農村小規模家庭的主婦,或者老年人都放棄種糧。我國未來糧食生産經營主體格局應該是多數家庭種糧滿足自給性糧食需要,但不以糧食生産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商品糧的提供者則是新型糧食生産經營主體,由他們發展現代糧食産業,確保糧食市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