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由於受美國旱情等異常氣候影響,國際主要農産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揚,大豆、玉米兩大品種期貨價格均刷新紀錄,小麥價格也聯動上漲。相比之下,目前國內糧價整體平穩,所受國際影響有限。
儘管如此,有關專家指出,在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近年來國際國內農産品市場關聯度日漸提升,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傳導作用越來越明顯,此間出現新的動態,以及暴露出的有關問題亟待引起關注。
國際市場糧價對中國市場影響漸深
從2012年6月份開始,作為世界第一大農業生産和出口國的美國,中西部地區遭受50多年來的罕見乾旱天氣。由於預期玉米、大豆將大幅減産,相關品種的國際糧價隨之走高。
此前,2006至2008年、2010至2011年發生的兩次國際國內糧價波動也令人印象深刻。
2008年,國際糧食價格延續前幾年的上漲勢頭,大幅攀升。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糧食價格2006年、2007年分別上漲了12%和24%,2008年前8個月漲幅則超過50%。相比之下,當年國內糧價未有太大變化,總體市場平穩。
時隔兩年,2010年7月,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小麥價格暴漲42%,創半個世紀以來最大單月漲幅;歐洲市場小麥價格上漲近50%,為30年來最大單月漲幅。在國內,以小麥、玉米、豆類為代表的農産品價格則隨之波動,保持穩中略漲態勢。
“世界糧荒,中國不慌。”業內人士指出,在糧食安全方面,由於我國始終堅持自給自足的立場,加之國家對糧食價格一直以來進行的調控措施起到了削峰填谷的效果,使得國內糧價波動幅度遠低於國際市場。
但從近年來多次的糧價波動看,國內外糧市的關聯度也明顯提升。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總經濟師朱險峰説:“從我國加入WTO以來,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影響是事實存在的,影響程度也是越來越大,國內外市場糧價走勢呈現出越來越大的一致性。”
曲線傳導波及主糧現象值得警惕
針對上述幾次國內外糧價的波動軌跡,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除了凸顯出國際國內糧價聯動性逐漸走高這一共同趨勢外,每一輪價格波動的誘因、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傳導路徑及影響又有所不同。
中華糧網高級研究員柴寧&&,以2008年國際“糧食危機”為例,當時美國使用玉米發展生物燃料,有關農産品需求量大增,加上天災使得美、澳等主要糧食出口國産量下降,多種因素疊加導致全球糧價普漲,但糧價高漲很大程度還是緣於高油價的傳導作用。
“對比2008年,自然災害成為今年糧價上漲的導火索,而糧價繼續上漲的後續推動力將主要源於災害天氣導致的糧食供需失衡,以及美國、巴西等國燃料乙醇的高速發展。”柴寧説。
鄭交所市場部分析師施利敏指出,由於全球糧食供求格局日益處於一種微妙的、堪稱“鋒刃上的平衡”,一有風吹草動很容易放大供給的不足,相關誘因包括經濟增長過熱、投機、自然災害等,甚至某一糧食出口國的臨時政策也會引發席捲全球的“蝴蝶效應”。
2011年春節後,受乾旱天氣影響,鄭交所強麥1109合約短期內急速走高,單日漲幅衝破3000點,最高漲至3110點,當日成交量接近百萬手,持倉量逼近30萬手,幾乎是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三倍。但一場大範圍降雨過後,強麥期貨連續下跌。
合肥國家糧食批發交易市場分析師葛亮指出,這種“過山車”行情是典型的資本借助天氣題材炒作所致。
“在國內糧價進入上升通道的大背景下,游資借助各種題材炒作預期,對市場的擾動效果越來越明顯,炒作對象也已經從大豆、玉米,擴大至小麥、稻穀等主糧品種。”
除了誘因多樣外,由於各糧食品種之間的替代效應,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傳導路徑也出現了新情況。
安徽省糧食局副局長戴紹勤&&,今年啟動托市收購後,國內小麥價格穩中有升,受國際影響不大。但從長遠看,由於小麥玉米價格倒挂,國內小麥替代玉米作為飼料的通道已經打開,各品種間可能産生聯動漲價效應。
“數據話語權”缺失不利糧食安全
專家指出,隨着國內外糧市關聯度日趨走高,每一輪糧食價格的傳導和波動,都伴隨着“數據話語權”的博弈和較量。但由於國內“數據話語權”的乏力乃至缺失,往往給糧食調控和市場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以2004年的“大豆危機”為例,當時美國農業部先調低、後調高大豆産量,造成大豆價格從暴漲到暴跌,我國大豆産業由此蒙受重大損失。
朱險峰認為,長期來看,我國糧食市場與國際接軌的趨勢不可避免,政府調控也要以此為根基,而不能重回計劃經濟的老路。
“概括起來,兩個市場的傳導無非是實體的進出口和非實體的信息及其産生的市場信心和預期,而進出口國家一直實行配額制,因此非實體的信息將是今後兩個市場傳導的關鍵點。”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是糧食加工企業,還是有關産業研究機構,相關人員在分析糧價走勢時,無一例外都要提到美國農業部定期發布的報告。
中華糧網信息部研發總監張智先説:“在國際農産品市場上,美國之所以擁有強大的話語權,不僅因為它是全球最主要的農産品生産國和出口國,還在於其建立了一套足以影響國際糧價的數據體系。相比之下,當前國內有諸多部門檢測農産品生産和價格信息,但很多時候是低水平重復建設,數據的可靠、及時、公開缺乏有效保障。”
河南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要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除了堅持立足自身,繼續加大對農業生産的投入外,還要大力發展農産品期貨市場。
“與此同時,應利用當前農業規模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加速推進的契機,逐步建立起中國的農業數據體系和權威、統一、系統的發聲渠道;要健全完善糧價和成本監測體系,拓展糧食信息收集渠道,擴大信息來源,並加強國際市場糧價監測與國內糧食價格預警機制的銜接。”
國家糧食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顏波&&,在國際國內農産品市場日漸融合的情況下,還應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合理運用WTO規則,加強糧食領域多層次的國際合作,完善糧食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