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科學發展基層行]土地股份合作社:讓荒地變金子
2012-09-14   作者:記者 熊金超 徐海波/武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眼看著新洲區孫崗村倉陽崗上503畝地變成了荒山,當了一輩子農民的柳仕堂心理很不是滋味,他與其他9位土地的主人共同商議後,決定成立倉溪富土地股份合作社。10戶農民按各自土地確定股權,將全部土地折算股份,委託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
  武漢市新洲區孫崗村是一個離市區近兩個小時車程的典型農村。倉陽崗本是村裏一片山地,由於常年無人耕種,成為一個小荒山。55歲的村民柳仕堂花了三個月時間,在這裡開墾出150畝地,種上了梨樹。
  隨着梨子豐收,柳仕堂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他還請來五六名鄉親在梨園做長工,負責修枝剪葉、除草打藥,忙時還會聘請附近村莊的20多名農民做短時工。柳仕堂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武漢市科技局授予他為科技示範大戶。
  在嘗到一點甜頭後,柳仕堂想著如何擴大生産,如何帶動全村鄉親一起幹事業。他打起了倉陽崗周邊分屬10戶農民的503畝地的主意。
  一方面,柳仕堂有科學的種植技術、充足的生産資金、完善的市場網絡和全套的農用機械,卻缺乏大顯身手的“舞&”;另一方面,其他9戶農民既要在外打工,農忙時又要回家種田,心挂兩頭,難以兼顧。
  於是,10位農民一拍即合,倉溪富土地股份合作社也應運而生了。合作社登記註冊成立後,10戶農民按各自土地確定股權,將503畝土地折算股份,委託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
  不過,實施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向“種植能手”、“種植大戶”集中卻仍步履維艱。
  柳仕堂説,農戶不願意流轉土地的主要原因,是怕徹底失去土地的經營權。畢竟“外出務工是出路,回家種田是退路”,土地最終還是保障農戶養家糊口的“底線”,也是農民的最後“家當”。
  他開始一個個地去做其他幾位股東的思想工作。過年那幾天,每天晚上,吃完晚飯他就到幾位股東家裏“拉家常”。鎮裏農村經營管理站站長杜傳斌也跟着柳仕堂一起走家串戶,並向他們保證,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手裏的紅本本不換。按照“不改變土地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不損害農戶利益”的原則,實行股民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方式,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終於,幾位股東逐漸打消了把土地流轉與“失地”相混同的顧慮。
  接下來的工作是組建合作社了。在組織設置上,倉溪富土地股份合作社設計了權責明晰、互為一體的結構體系。建立了股東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落實了股東的管理權、監督權、分配權、民主決策權。生産經營、收入分配和人事變動等重大事項,必須經股東代表大會批准和決定方能實施。理事會和監事會按照自身職權,分別開展具體執行和有效監督。
  在股權設置上,只設土地股,將每畝土地比照市場平均流轉價值(約500元)折算成資金,按10年總數計入股金,按地量股、持股分紅。
  在運作管理上,為了維護股東的合法權益,合作社制定了與組織構架體系配套的系列財務管理制度,對資金的運行、使用、結算和固定資産的購置、使用、處置都作了明確規定。
  規範的運營體系基本建立成型了。保障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按章做事”,從而使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為“農民辦、農民管、農民受益”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就種植了優質黃花梨180畝,並全部套種無籽西瓜,輪作油菜、芝麻120畝,耕種優質中稻170畝,種植桂花樹33畝。
  合作社採取以機械耕作為主的生産方式,常年固定用工6人,臨時用工230人次。一年來,合作社實現各項農産品銷售收入共計110萬元,純收入75萬元,預提留下年費用後,給每畝入股土地分紅1192元。入股農民的畝平收入增加900多元,是入股前的4倍多。
  同時,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常年固定2名“懂技術、會管理”的“田把式”,運用抽槽種樹、西瓜滴灌、分作物施肥等科學種田新技術,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的産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第一現場•科學發展基層行]土地股份合作社:讓荒地變金子 2012-09-14
國土部鼓勵有條件地方進行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2011-11-20
北京通州區首家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掛牌 2009-10-23
紹興縣560萬元“助力”土地股份合作化流轉 2008-10-22
甘肅首個土地股份合作社近期正式登記成立 2008-08-2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