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因我國五大名山之一的南嶽衡山位於其境內而文化旅游産業獨領風騷。南嶽實現加快建設文化強區的奮鬥目標,也聚焦在以文化名山為核心的加快旅游文化升級轉型上。
“南嶽加快旅游文化産業升級轉型,難就難在文化積澱太多太深厚”,南嶽區委宣傳部第一副部長朱正光語出驚人。
“和尚道士在一廟”之文化奇葩
有“五嶽獨秀”美稱的南嶽衡山,因海拔1300.2米,由於氣候溫潤,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
談到南嶽的獨特之美,當地人一般會提到清人魏源《衡嶽吟》中“惟有南嶽獨如飛”的讚美。據當地人透露,南嶽一年四季之中,大多數的時間都雲霧繚繞,站在山頂,看重巒疊幛的南嶽七十二峰,於雲霧中靈動隱約,如排着人字的雁陣撲面飛來。
南嶽的自然風景秀中見奇,人文風景亦為奇特。最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和尚道士住一塊”的南嶽大廟,朱正光和當地文聯主席康松柏近年編寫的《南嶽衡山八大怪》一書中,“和尚道士住一塊”排在八怪之首。
朱正光説,南嶽大廟裏,東邊是8個道觀,西邊是8個佛寺,門戶相對。奇中之奇是,這南嶽大廟正殿供奉的竟是“南嶽聖帝”,和尚、道士在這輪流值殿。
南嶽聖帝崇拜傳承久遠,據記載,上古時大禹曾殺白馬血祭衡山,南嶽大廟是歷代帝王祭祀南嶽衡山之神南嶽聖帝的廟宇,歷代帝王不斷遣使祭祀,祈求江山社稷鞏固。南嶽聖帝傳説紛紜,有典籍記載南嶽神號祝融氏,小説《封神演義》中説南嶽神為崇侯虎,也有記載説南嶽聖帝是掌管南方之“火神”。
湖南南部及廣東北部毗鄰地區民間對南嶽聖帝的朝拜亦經久不衰,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聖帝朝拜的旺季,俗稱“聖帝生日”的農曆八月初一前後最為鼎盛,當地賣香及為香客們提供住宿的商家有“趕個八月吃三載”的説法。
據南嶽民族宗教局提供的今年5月一份統計資料,南嶽全區現有登記發證的宗教活動場所31處,其中佛教22處,道教8處,基督教1處。
當地人普遍為南嶽包容的文化傳統感到自豪。他們認為,湖湘學派在南嶽創建,禪宗七祖懷讓在南嶽以磨磚作鏡弘揚“頓悟”修行,道教上清派宗師魏夫人在黃庭觀白日飛仙,都是這片沃土的滋養。是南嶽衡山的寬闊胸懷,給儒釋道三家的共存共榮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為各種文化滋生共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宗教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福壽文化、湖湘文化、抗戰文化等,如雨後春筍般在這片沃土上發芽生根、碰撞融合、滲透統一,形成了既兼具眾家之長,又獨具特色的名山文化。
“富貴病”之弊
從一條破爛不堪的老街,到現在縱橫交錯的頗具現代旅游城市風範的街區,改革開放以來的南嶽城市建房,已經能夠滿足游客基本需求。轉型升級,意在全面、精準地滿足游客多層次需求。
據介紹,南嶽旅游文化産業佔全區財政收入的80%以上,份量着實不輕。南嶽區委今年6月發布的一份文件,還期盼南嶽區文化産業和創意産業保持35%以上的年均增速,把南嶽創建成湖湘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區,特色文化旅游消費城市,文化強市和文化強省的排頭兵。
對於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文件中也提出了一些具體方案,如做實産業發展規劃、推進具體項目建設、推動特色旅游消費、豐富特色旅游文化産品等等。
事實上,南嶽的文化旅游轉型升級,已經推進到了具體項目的實施階段。
《經濟參考報》記者接觸的不少南嶽人卻説,在這個階段,要實現快速發展難度極大。他們不約而同地舉了當地建成不久的第一家較高標準的酒店為例,從立項到建成花了十來年的時間,具體工作的難度可見一斑。
朱正光説,南嶽加快旅游文化産業升級轉型“富貴病”之一,就是頭緒太多、疏理篩選培育重點、把握産業走向難。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南區民族宗教局相關負責人則説,南嶽文化“富貴病”之二,則是因為積澱的深厚,滋生了創新的惰性和提升服務的激情與投入。
南嶽文化“富貴病”之三,則是管理的多頭,增加了協調的難度,消減了外來投資熱情。
“富貴病”之四,是南嶽文化旅游興旺多年的同時,在形成了一些服務習俗的同時,也積澱了一些陋習,相關經營者因為産業興旺而不思進取,懶於根據游客需求的變化而改變。有人甚至説,“聖帝老爺有求必應,香客反正是越來越多。”
另有人指出,南嶽對於旅游文化産業建設,從領導結構布局上看似乎還是不夠重視,只安排了一個普通的副區長管旅游,文化産業的具體分管單位又是區委宣傳部。事實上,南嶽旅游文化與宗教的關係密不可分,沒有一個綜合協調部門和一個執行力強的協調機制的話,很難集中協調各方面的優質資源,引導並吸引相關投資。
還有一個特殊的問題是,南嶽區原是從衡山縣劃出來的。一些項目涉及的土地,往往跨越南嶽區和衡山縣,不少投資者因考慮到協調難度望而卻步。
需求推動正在凸現
南嶽區宗教局副局長周躍華,1982年就在南嶽從事文物管理工作。他説,來南嶽旅游的人,對宗教文化的興趣有深入探究的趨勢,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地看一看道觀與佛寺了。
從新年伊始的“幸運香火”法會,到農曆12月初八日的臘八節南嶽大廟免費品嘗臘八粥,新培育的一批宗教文化旅游活動,都嘗試着拓展了體驗與交流的範疇。廣濟寺主辦的“禪意人生修煉營”、祝聖寺的“禪門日訟”、磨鏡&講壇、道教協會養生講壇、大廟道教組道德經講座等,也已經成為廣受游客喜愛的品牌活動了。
8月下旬,《經濟參考報》記者走進位於南嶽半山腰一處僻靜之處的廣濟寺,看到一群和父母一道參加“禪意人生”體驗活動的中小學生們,正在觀摩宗顯法師寫書法。據記者觀察,禪意人生體驗活動的所有安排,顯得非常隨意。參與者可觀摩並參與寺裏從早到晚的一切日常宗教程序式活動,除閉關外,住持宗顯法師的活動幾乎全部公開,閒暇時也可以和他一起登山、彈鋼琴。寺廟裏有好幾處地方都是特意為愛好書畫的居士和游客們準備的交流場所,有興趣的來訪者可以自由展示與交流。
玄都觀住持陳嗣浩道長,正在籌劃建設道教養生園。他説,上清派創始人魏夫人的《黃庭經》就是道家養生重要經典。1980年,南嶽山上還發現了記載道教重要養生功法的《還丹賦》摩崖石刻。他想博採眾長,集道家經典講習、道觀建築風格展示、道教音樂演示以及道家養生文化傳播於一園。
南區民族宗教局局長符江波説,南嶽的旅游因宗教而充滿魅力,南嶽的宗教因旅游而充滿活力,南嶽經濟因名山文化旅游而長盛不衰。南嶽一些道觀和佛寺以及相關宗教團體推出的因應游客與信眾需求的非利益性溝通活動,正在帶動着南嶽文化創新與結構升級轉型。
南嶽旅游局副局長譚小君認為,今年南嶽的景區環境與服務質量整治,是南嶽除蔽卻病、提速文化強區建設的嘗試性範例:
5月14日全國旅游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對南嶽景區環境與服務質量作出通報批評,指出的問題大多是南嶽人見慣不怪的老問題,以及“不買香不許停車”等服務陋習。南嶽區委、區政府把這次針對性“整治”,看成提升文化旅游服務的契機,整合各相關方面,舉全區之力,運用宣傳、綜合治理等各種措施,同時以開放的態度主動邀請省、市專家參與監督指導。到今年8月底,南嶽文明待客的旅游服務新好習慣培育已見雉形。
南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孟翔介紹説,在支持宗教文化自主建設的同時,南嶽正在提高文化強區的政策支撐體系,引導、保障、扶持文化事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