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6日發布的8月份食品價格平均指數為213點,雖與7月持平,但仍在經歷暴漲後的高點徘徊,糧食危機隱憂仍未消退,全球各組織仍在加緊呼籲採取共同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此輪糧價暴漲,再次反映美國等發達國家扮演着主導的角色,而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産品生産國和消費國,在部分農産品上是最大的進口國,在對國際糧價影響的話語權上卻沒有相應的地位。專家呼籲,發展中國家應更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應對國際糧價上漲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趨緊 大豆接力“瘋狂”糧價 未來供需將失衡
糧農組織穀物價格指數8月份為平均260點,與7月的數字相同,但小麥和大米的價格指數則有所增長,抵消了玉米的小幅回落。美國玉米和俄羅斯聯邦小麥的作物前景惡化最初曾導致國際報價堅挺,但隨着美國一些受旱最嚴重地區普降大雨,以及俄羅斯聯邦宣布不對出口設置限制,價格在月末出現松動。進口需求回暖使國際大米價格保持穩定。
另據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報告,6月至7月,全球玉米和小麥價格各上漲25%,大豆價格上漲17%,大米價格下降4%。世行跟蹤國際糧食價格的糧價指數明顯高於去年同期,也高出2011年2月份的峰值。
8月糧食作物價格雖然沒有再度衝高,但大豆還是再攀新高。本週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和豆粕期價再度創下歷史紀錄,其中大豆價格逼近18美元/蒲式耳。另據生意社統計數據,8月份國內糧油期貨品種漲幅居前,其中豆粕、豆油主力合約分別上漲5.41%和4.28%。本週,豆類期貨延續強勢,豆粕連續4個月的累計漲幅超過30%。
據了解,過去五年來已發生過三次國際性糧食價格暴漲,每一次都有天氣的因素。本輪國際糧價暴漲也源於美國遭遇50年一遇的乾旱天氣以及由此對於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減産的擔憂。
糧農組織6日發布的穀物供需報告還再度下調對2012年世界穀物産量的預報,得出2012至2013年度全球糧食供需平衡將明顯趨緊的結論。該報告指出,全球穀物産量將不能完全滿足2012至2013年預期的利用量,預示着需要動用的全球穀物庫存量將會超過先前預期的水平。
糧農組織2012年世界穀物産量的最新預計為22.95億噸,比2011年的紀錄少5200萬噸(2.2%)。該預報數比糧農組織7月份報告的數字低4%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積和嚴重乾旱導致美國玉米産量前景惡化。
對2013年各作物年度結束時世界穀物季末庫存量的預測已下調至5.03億噸,比7月份的預測低了3250萬噸。在這一水平上,庫存總量將比季初水平減少1900萬噸。近期跡象表明,2012年産量將大大低於先前預期(特別是玉米和小麥),庫存量預測的調整就是根據這一情況而做出的。因此,世界庫存量與利用量之比很可能將接近21%,而上年度為22.5%,2008年曾出現19.2%的低點。
在羅馬糧農組織總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總幹事若澤 格拉濟阿諾 達席爾瓦在談及該指數時説,“目前水平讓人放心。雖然我們應該保持警惕,但沒有理由就目前的價格來談論世界糧食危機。然而,國際社會應該採取措施來穩定市場。”
聯手 全球協商應對 詬病出口限制
針對近期糧食危機隱現的狀況,令數個大型國際機構緊張,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聯合國糧農組織都發表了要協力應對的呼聲,劍指糧食出口限制。
糧農組織、農發基金和糧食計劃署9月4日就國際糧價問題發表聯合聲明稱,當前世界糧食市場行情以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飄升為特點,導致人們對2007至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重現的擔憂。國際社會不僅要盡快採取行動來防止價格過度增長,還必須着手解決導致這種漲價潮的根本原因。
三大糧食組織聲明呼籲採取快速、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阻止糧食危機的發生。在應對高糧價時,各國必須避免發生搶購現象和避免實施出口限制。
2008年的糧食危機和2010年的糧價上漲,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個別國家採取出口限制政策。據了解,2007至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爆發之前,阿根廷、越南、烏克蘭等主要糧食出口國都實行了出口限制措施,而2010年俄羅斯實施糧食出口禁令,引發小麥等産品的強勁上漲。
正在俄羅斯舉行的2012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組委會秘書長佩德羅薩説,確信俄羅斯有能力保證亞洲地區的糧食供應,“此次會議能加深俄羅斯與亞洲國家在糧食領域的合作,在物流和農業基建領域俄羅斯也需要周邊國家的投資。”
近期二十國集團(G20)也密切關注並商討如何應對糧食價格上漲,力求避免一旦全球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時個別國家採取使情況惡化的單邊政策(限制出口、囤積糧食)的情形。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此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全球高糧價需要各國採取協調機制來共同應對。一旦國際市場供應緊張、價格高漲的時候,一些國家限制出口,會進一步抬高國際糧價。在相互依賴的國際市場,限制農産品出口的事件會給糧食安全留下隱患。
據了解,2011年6月,二十國集團(G20)召開農業部長會議,倡導發起設立農業市場信息機制。以建立新的機制來加強農業生産、消費、庫存和貿易方面的信息交流和透明度。
歐委會官員日前&&,儘管美國部分地區遭遇罕見乾旱,但世界糧食儲備基本面仍然良好,如果G20針對糧食可能出現危機問題召開協調會,歐委會將積極參與。雖然目前在國際層面尚無明確的協同措施來應對糧價,但多個地區正各自採取措施平抑糧價上漲帶來的危機風險。歐洲多個國家銀行業正在撤出那些能夠對糧食價格進行投機的金融工具,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糧食價格波動風險。
有媒體報道稱,相對於直接頒佈出口禁令,今年俄羅斯可能會使用非正式和較隱蔽的工具,包括嚴格控制鐵路運輸,來限制糧食的出口。對此,瑞克環球農業諮詢公司總經理孫彤認為,不能完全排除部分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但今年受災的美國主要依靠農産品出口賺錢,而較大的買方中國和印度糧食有可能增産,因此國際糧食市場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角色 信息化建設是話語權基礎
不管是在農産品的現貨還是金融市場,美國等發達國家都扮演着主導的角色,隨着糧食對外依存度提高,專家呼籲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應對國際糧價上漲中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以2004年的“大豆危機”為例,當時美國農業部先調低、後調高大豆産量,造成大豆價格從暴漲到暴跌,我國大豆産業由此蒙受巨大損失。
李國祥認為,現在國際市場上大宗農産品的供需信息,基本上要看美國農業部的報告,發展中國家應該聯合起來,作為平衡市場的積極力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産品生産國和消費國,在部分農産品上是最大的進口國,應該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孫彤介紹説,發達國家以及國際糧商在國際糧食市場擁有較大的話語權,主要是能夠依據對農産品信息和數據的解讀,做出預測並進行操作,比如美國農業部每年花費15億美元用於農業數據的調研。
孫彤建議,中國應該下大力氣建立完整的數據發布體系,對糧食採購制訂全年的計劃,並在大量採購時提前預警,以免造成國際市場的恐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金三林建議,中美兩國對國際農産品價格有重要影響,面對國際農産品價格上漲的新特點,中美兩國有必要也有可能加強合作,包括農産品儲備合作、貿易合作以及金融監管合作。
河南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建議,在新的形勢下,要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需利用當前農業規模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加速推進的契機,逐步建立起中國的農業數據體系和權威、統一、系統的發聲渠道,加強國際市場糧價檢測與國內糧食價格預警機制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