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基礎設施類信託産品風生水起,受到市場熱捧。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主要融資主體的地方城投公司,除省、市一級地方融資平台外,其中不乏縣級城投公司身影。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近一個月內,市場上發行了18隻信託産品,融資方均為縣級城投,融資規模超過30億元。 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基建類信託産品升溫背後是地方政府在穩增長壓力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資金困境。同時,由於投資者和城投公司等融資方信息不對稱,部分信託銷售人員過於強調收益和兌付安全性,基建類信託産品背後風險不容忽視。 近日,安徽國元信託發行多款針對縣級地方融資平台信託産品。以利辛縣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債權投資集合信託計劃為例,該信託計劃擬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人民幣6000萬元,國元信託設立債權投資集合信託計劃,將委託人交付的信託資金集合運用,購買利辛縣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辛城投”)的應收賬款,債務人為縣財政局。縣財政局在信託期內按計劃償還債務,並於信託期滿時清償全部債務。 除此之外,安徽國元信託還發行了霍山縣城鎮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債權投資集合信託計劃、潁上縣慎泰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債權投資(一期)集合信託計劃等産品,為當地城投公司融資。另外,包括江蘇省國際信託、中投信託、中融信託在內多家信託公司也發行了此類産品。 金融信託專家孫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未來城市化實施主體主要是地級市和縣城,但縣級政府缺乏有效融資手段,除銀行信貸,只得通過信託和私募基金來解決資金問題。 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也表達了相近觀點,隨着經濟增速放緩,地方政府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投資拉動GDP衝動有增無減。但由於銀行授信額度有限,城投債發行面臨嚴格審查,在成本可控條件下借助信託途徑融資成為現實選擇。 據了解,由於銀監會對銀行平台貸款進行嚴格限制,銀監會要求銀行將融資平台分為“支持類”、“維持類”和“壓縮類”進行管理。今年平台類管理的融資平台貸款餘額原則上只降不升。為完成基建任務,地方融資平台只好借道信託融資。來自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以基礎設施類信託産品為主的政信合作規模達3254.3億元,佔信託業總資産規模的5.88%;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加308.3億元,同比增長10.47%,較去年末增加717.5億元,大幅增長28.3%。 不過,對於基礎設施類信託産品升溫,也有業內人士提醒,在經濟增速放緩和土地財政減少情況下,不能對地方融資平台及地方政府償債能力盲目樂觀。 用益信託研究員廖鶴凱對記者説,作為融資方,很多城投公司做的都是政府BT項目,進一步得到政府支持和信用保證,並用這種形式實現信託産品合規性。 一位信託人士告訴記者,投資此類産品,必須要考察融資主體本身資質,掌握城投公司資産負債率和現金流狀況。同時,還應了解風控措施是否到位,包括土地抵押、財政擔保,地方政府財政實力尤為重要。在他看來,無論是利用財産權信託、應收賬款或收益權投資形式設立産品,基礎設施類信託産品本質上是一種非標準化資産證券化。 由於基礎設施類信託産品背後往往有政府隱性擔保和財政實力支持,投資者對此類産品趨之若鶩。記者從多位信託銷售人員處獲知,無論是銀行、第三方理財,還是信託內部財富管理中心,都在積極爭搶基建類信託産品銷售額度。 不過,一位不願具名信託公司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銷售經理在銷售此類産品時過分強調較高收益率和兌付安全性,而對背後隱藏風險提示不足。他還告訴記者,信託公司很少會讓投資者接觸到針對城投公司等融資方的盡職調查報告,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投資者和信託公司、融資方之間信息不對稱,使投資者低估産品背後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