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王小丫):觀眾朋友您好!這裡是正在為您播出的《央視財經評論》,歡迎您的收看。今天我們繼續要談論養老保障的話題。這兩天,我們財經頻道的節目,在持續關注農村養老的問題。昨天的《經濟半小時》節目當中,就記錄了黑龍江省的幾位農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我們都看到幾位已經年過七旬的農民大爺,他們始終惦念的是還能不能幹得動活、還能不能掙到錢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當然,他們特別期盼的是能夠得到一份保障,在兩位農村老人的手裏,他們還一直保存了一個證件,這就是他們的這個領取養老金的證件,我們來看一下這是趙申老人的養老金領取證,這個上面他的記錄是每個月1元錢,那麼分別在2005年和2007年的時候他領取過兩次;再來看另外一位老人,張海亭老人的養老金領取證,這個上面的記錄是,一年3.6元,每個月算下來也就是3毛錢,他一共領取過21.6元錢。
那當然,我們看到這樣的畫面,肯定還是有很多的疑問,到今年年底前,按照國家的新農保的全覆蓋的政策,農村的老人將會拿到每個月最少不低於55元的養老金。不過我們看到剛才的這兩個證件上,一個月一塊錢、幾毛錢這個數字和現在相比,當然是有了很多的長進了,不過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要問,當初,為什麼這個養老保障金對於農村的老人來説,就這麼低,兩位評論員給我們大家一下,一位是中國農業大學鄭風田教授,另外一位是我們的財經頻道的評論員張鴻。
好,我們再回到這個養老金上,為什麼一年能出現3.6元錢這麼低的數字,而且還是在2005年和2007年的時候了?
鄭風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這是新農保和舊農保的區別,我覺得他這個一年能領點錢已經不錯了,我們國家在1992年的時候,當時農保出來一個文件,然後開始建立農民養老保險,當時説的也是農民交,集體也交,國家的再交一點,但是實際上最後演化成基本上都是農民自己交,當1999年的時候,全國已經有七八千萬人,然後都參與了保障,但是因為很多集體的基本上沒有多少投入。
主持人:對。
鄭風田:國家的投入也沒有,所以基本上是農民給自己養老,最後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很低,所以這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那麼…。
主持人:也就是説,水庫的水本身就少,而且這個水呢,還要自己去舀來放到水庫裏頭,你才能從水庫裏頭再拿走,所以無論是機制上,還是在能力上,這都是一個比較……
張鴻(央視財經評論員):它其實就是個個人儲蓄。 主持人:沒錯。
張鴻:很多農民到現在,他領了這個錢以後,他回憶起當年的那個反差為什麼大,是因為當年他以為他一個月能領到一百七八,他交了一百塊錢的養老以後,一個月能領到一百七八,他一算還挺好的,現在一看這幾塊錢,但是當時勸他説的時候,沒跟他講清楚,這個相當於你個人的儲蓄,然後未來的利率什麼的可能變化,到你領的時候,還要攤薄到每一年每一個月,你領的時候就會很少。
主持人:對。其實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是從田間地頭走來的,其實到今天我們看到55元養老金,從一個城裏的人的收入來説,這個55元其實也是很低的一個數字。但是呢,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到這個3.6元,或者説一個月1塊錢的這個時候,肯定是要仔細的分析一下,其中的這個原因和機制的問題。
那麼對於這些年來,農村的養老保險都有怎樣的一些現狀和怎樣的一些計劃?我們現在先來看一個小片。
黑龍江省雙城市幸福鄉久援村登記人口3000多人,60歲以上的老人有320人,佔全村人口的1/10。很多人的記憶中,多年前,村集體曾經代扣繳納過養老保險,也就是人們常説的“老農保”。
張海亭(久援村村民):這上都有,要不怎3.6元呢,12個月,不正好3.6元嗎,夠幹啥的,就領這些錢,完了這幾年還沒信了,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張海亭的養老金領取證上顯示,從2005年到2007年,他共計領取過養老金21.6元。
這點養老金其實什麼都幹不了。他和妻子沒有分到土地,只分到了三畝多的口糧田。現在他只好在一家工廠打工,每個月賺800元錢,除了吃飯和給老伴買藥,幾乎不花錢,攢下的錢準備着以後自己養老用。
村裏的會計説,在1996年和1997年,上級部門曾強制各村按照的一定數額繳納養老保險,凡是當時沒有欠村集體錢的農戶,每個勞動力扣48元錢的養老保險,兩元錢“辦證費”。在2000年前後,村上陸續有人超過60周歲,開始發放養老金,但錢卻少得可憐,很多人根本就不來領取。
雙城市執行的還是老農保,就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農民每年按照一定數額繳納養老保險金,然後等到年滿60周歲以後,養老金逐年返還。這種“老農保”最大的問題就是保費完全由農民個人繳費,沒有國家財政的支持,保障水平很低。
但是,從今年7月1號開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工作將在全國範圍內啟動,計劃年底前完成。新農保政策將實現全面覆蓋,由國家財政撥款,年滿60周歲的農村居民將會每月領到55元的基本養老金。
陳麗文(幸福鄉民政助理):外地南邊北邊的都有,一到60歲説給錢給錢,咱也説給,就沒看到錢。
雙城市幸福鄉久援村的村民們聽説,周圍很多地方都有了新農保,年齡超過60歲的村民,每個月能領取55元的基礎養老金,都盼著早點領錢。
黑龍江雙城市是新農保政策的最後一批試點城市。在雙城市農村養老管理中心,全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信息基本錄入完畢,檔案擺放得整整齊齊。
陰法宇(雙城市農村養老管理中心主任):現在如果國家基礎養老金到位的話,咱們在一週之內,就可以把這錢發放到老百姓手裏了,今年的任務咱們就完成了,因為今年的任務,就是保證6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養老金髮放到位。
主持人:我們看到這個目前這個幸福鄉的老人們,他們可以領到55元的這個養老金,那麼這個55元就和這個橫向的來比較一下,對於這個城裏的這個比較,當然還是一個比較低的一個數字,但是如果説作為一個縱向的比較,跟以前的1塊錢、3毛錢來比較的話,還是有一個非常大的一個提升。
那還是要問這個問題,當時為什麼那麼少?那麼現在到了55塊錢,新農保和舊農保,老農保的這個最本質的一個區別在什麼地方?
鄭風田:我想最本質的區別是這55塊錢是中央政府拿的。
主持人:財政的撥款。
鄭風田:對,中央政府能夠保證這一筆錢,我們應該這樣看,因為幾千年來,中國農民都是家庭養老,所以你看在農村的一定要養兒防老。
主持人:是的。
鄭風田:那麼現在這麼多年計劃生育政策,一般情況下,孩子比較少,另外呢,有很多孩子出去打工,所以導致農村的老人養老問題面臨一個很大的障礙。
主持人:是的。
鄭風田:所以這個時候國家的在重新建立養老體系,讓農民分享整個國家的這樣一種發展的好處,我想這樣,從這來看55塊錢過去0相比,它還是比較好的,當然從我們國家不同的地區差距,比如北京、上海這些地方55塊錢確實沒法生存。
張鴻:對。
鄭風田:但是對於很多偏遠的農村來説,那麼多了這一點錢確實和過去相比,他有了。
主持人:對。 鄭風田:我想未來再逐步的提高,這是很大的進步。
主持人:對對,至少在一個起點上了。
張鴻:對,我們現在要做的把覆蓋面做的廣一些。 主持人:對。
張鴻:覆蓋面一廣顯然保障程度就不會那麼高,55塊錢説實話,在我們老家就已經,農民退休以後,不是退休以後了,就是沒有,不種地的……
主持人:勞動能力。
張鴻:沒有勞動能力的,六七十歲,七八十歲的,如果兩口都健在的話,110塊錢,如果持續每個月都有110塊錢的這個收入的話,還算是可以的,比原來要強多了。
主持人:那就必須要有口糧,然後呢,要有這個,自己能夠種點菜什麼的。
張鴻:尤其是政府來補貼,這個就是現在沒到領養老金這個年齡的人,他要參加新農保嘛,新農保這裡邊你交的錢裏邊,就剛才鄭老師説了,過去我們老農保裏邊是你自己交錢。
主持人:對。
張鴻:自己儲蓄,等於自己到最後花,你覺得是不合算的,現在政府會在裏邊給你補貼幾十塊錢,你要100塊錢,他會補貼幾十塊錢,這樣的話,到最後算起來的話,你可能會比你原來自己要儲蓄的話…
主持人:還要多。
張鴻:要會好一點。還有一點,因為現在新農合的展開,也比較覆蓋面也比較廣,所以,如果説,單純看55塊錢的話,這個層次比較低,但是相對來説,比如醫藥費什麼的,這裡面我能夠報的比例,雖然覆蓋也不是那麼,那個層次也不是那麼高,但是起碼我擔心的花的那些錢要少一些了。
所以相對來説,55塊錢或者110塊錢,就顯得多了一些。
主持人:那麼對於新農保的保障的水平是否還能夠提高?那麼提升的空間還會有多大?將來的計劃會是怎樣的呢?就這個問題,我們採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相關人員。
截至2012年7月底,參加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城鄉居民超過4億人,其中1.16億城鄉老年居民,按月領取養老金,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正初步形成。
劉從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副司長):怎麼樣引導中青年農民參保,引導他提高他的繳費檔次,引導他長期繳費取保,這些機制的話,我們要建立有效機制,這是第一個;第二的話就是説,我們要解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職工養老保險之間的銜接問題;第三的話就是我們基金的管理層次要提高,管理的效率也要進一步提高,將來基金的積累逐步在增加,我們不可能分散到2000多個縣的這個很小的範圍。
劉從龍還指出,目前國務院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是每人每月55元,未來這一項政策補貼會有所增加。
劉從龍:這個調整的話,就是我們提出這個方案,那麼經過國務院決策進一步調整,但是同時我要説的是,就是地方在國務院沒有調整之前,地方的話,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調整這個標準。
據劉從龍介紹,事實上已經有很多地方已經調整了基礎養老金標準,北京、江蘇、浙江以及我國中部和西部的一些地方,在中央財政給的55塊錢的基礎上,增加了5元、10元、15元,甚至是幾十元、幾百元不等。
主持人:我們現在來探討一下,這個新農保的政策,在機制上的一個結構,那麼新農保和老的農保相比,它有了一個基礎,就是55元的一個基礎的一個底線,這是中央財政直接撥款的,是有保障的,那麼整個新農保的養老體系,它還是需要農民自己拿出一部分錢來參與到其中,而我們知道,農民他其實沒有太多的錢可以投入到未來,投入到這個養老的這個未來當中,這個對於期待做一個投資的,那麼同樣也可能是不願意出太多的錢有一個觀念的問題,也有一個實力的問題,那麼這樣的一個老問題,在新農保這樣的一個結構當中,應該怎樣來解決呢?
鄭風田:是這樣一個問題,因為養老保險有兩種支付方法,一方面就是你到60歲了,把55塊錢給你。
主持人:拿走。
鄭風田:另外一塊就是説,你要想拿到這個55塊錢,你所有符合參保條件都要交完之後,你才有資格享受,這就叫捆綁政策。那麼這樣一個政策的初衷希望以後增加整個社保體系的可持續性。
主持人:對。
鄭風田:但是這樣做,對農村來説,可能就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向農民收錢,這是一個巨大的成本,另外尤其過去的老農保,很多農民不相信這個制度是不是可持續下去。
主持人:對對。
鄭風田:另外農民還會算帳,現在你給我55塊錢,可能我家幾個孩子要交了,比這個錢還多,農民一算,還不如把這個錢交給我呢,我前不久就到黑龍江去,發現跟農民聊這個事,我説國家一個月給你55塊錢怎麼樣,他説特別好,但是我的同事15歲以上這些孩子都要參保,老頭掰着指頭一算帳,那不行,還不如他們直接把錢交給我,幹嗎要把這個錢交出去。
所以農民也有一些不信任感,所以我想最核心的東西,怎麼才能讓農民把這國家給的55塊錢,到60歲都拿上,以後的有些有能力的農民,他願意的話,慢慢再多交,所以這一點特別重要,就是把這些捆綁政策,盡量不要把它再繼續捆綁了,但是有一些地方開始做,有些地方的農民,拿到這55塊錢,也面臨很大的障礙。
主持人:也就是説,把這捆綁政策盡量把它消減了。 鄭風田:對。
主持人:就是説,你保證先把基數的55塊錢能夠遞到農民的手裏。
張鴻:對,家庭聯保。 主持人:對。
張鴻:我前段看媒體有一個農民來信,他就説,他説我現在開始有資格領這55塊錢了,但是呢,我兩個孩子呢,那個大兒子9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和我分開過了,而且很少來往,他沒有入這個新農保。
主持人:對。
張鴻:所以現在我也沒法説服他入新農保,我就沒法領這55塊錢,怎麼辦呢,老人選了一個特別無奈的辦法,就他替他這個大兒子。
主持人:交這個錢。
張鴻:交這個,對,新農保,交要比他領那55塊錢多的多,他就説了,他説你看,本來呢,我是養兒防老的。
主持人:結果,我還替他在交。
張鴻:現在我還替他在交養老,所以我們必須得分清了,這55塊錢到底是什麼,是政府給60歲以上的一個農民的一個養老的基本的保障,還是我們要建一個養老體系,然後這個池子未來要可持續。
所以我們必須得讓年輕人也交進來,然後老年人才有資格領,我覺得應該是前者,就這55塊錢,先發給老人。
主持人:我們首先要解決問題。
張鴻:對,而且還有一個就是如果他真的有四五個孩子,只有一個沒有,沒有交。
主持人:那又怎麼辦呢?
張鴻:對,那應該就可以了,我覺得,這個應該就可以給他了 。
鄭風田:但實際上有一個規定,一般對城市養老保險,就剛才這樣一種制度是可行的,但對這些貧困地區來説,如果你要讓農民來交,他可能出現逆淘汰,越窮的人交不上,實際上他越需要錢。
主持人:但是為了……
鄭風田:南美這些國家對這些農村它就採用沒有挂鉤的,你到60歲直接國家給你一筆錢,城市可以這樣做,所以我想一定要分清城鄉,分清富有的地方和窮的地方,有些農村地區很富,他願意多交一點,多拿一點退休金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這些最窮的這些人,所以你應該引起他拿。
所以我想捆綁政策最少在近五六年,或者甚至十年之內不要有,然後這樣全國統一,凡是到60歲老人都拿到,我們現在農村老人也就是1億多人,一年一個月55塊錢,一年也就六七百億,我們國家現在對農村投資的,對三農政策,一年對農村的各種惠農政策有一萬多億了,這還不到一千億,應該不是特別多,沒有存在這樣一種非要進行捆綁的一個。
張鴻:就是政府掏得起這個錢。 鄭風田:對。
主持人:農民是特殊的群體,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説,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就是這樣的一個農耕社會過來的農業國家,所以呢,我們現在城市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也已經到了一個要照顧農村、照顧農民回報農民這樣的一個時機了,稍後繼續我們今天的關於農村養老的評論。
主持人:好,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我們今天關注的話題是農村的養老保險,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幾位農村老人他們的生活片段,我們來看這一位,他是71歲的吳譚壽,他不僅要照顧生病的老伴,還要照看四個小孫女和孫子,平常他要下地幹活,要養豬,他要做很多的家務,以及維持生計的一些農活。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位老人,他70歲了,他叫吳志英,他種了一塊菜地,同時他還要冒着危險在夜裏到河裏去捉蝦,那麼一夜辛勞的收入,拿到集市上賣,也不過就是十多二十塊錢,那麼這些就是很多農村老人的目前的生活的現狀。
那我們知道有些地方,中年人,也就是這些老人的孩子們他們都出去打工了,所以就留下了很多的留守的老人和留守的兒童,這一老一小在一起,老人得種着這個地,因為撂荒了很心疼的,都得種地,孩子們要上學,所以對於這樣的留守老人來説,這個養老保險是不是也並不能解決特別大的問題?
鄭風田:從長遠來説,目前這樣一種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們就必須要解決,但是另外一方面,我想可能55塊錢,咱們適當地再加幾倍。
主持人:加幾倍。
鄭風田:對,有一個很好的研究,就是艾買提有一個教授,整個南美的國家,就是發現這些老人們享受到這些每年國家給的養老金的這些老人,他的孫輩和這些沒有享受到孫輩之間的差別,發現他們兩個孫輩之間的這個營養有很大的差別。
所以也就是説,實際上養老保險有一個代際傳遞,這些老人們,比如你要給他一些養老保障,它不僅僅是保障老人自己。
主持人:是的。
鄭風田:那把這個錢可以給他四個孫子,這幾個孫子,所以我想,從這方面來説,我們未來的養老保險一定要,一方面要加大,另外一方面力度還有這個寬度都要大大地加大,雖然這樣緩解農村這樣目前存在的問題。
張鴻:對,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問題。 主持人:是。
張鴻:即使不在養老話題下,他也是一個值得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話題,所以呢,這裡面涉及到的其實包括了很多,比如説戶籍制度改革,比如城鎮化的進程,如何能夠更多的關注農民工和他身後的老人和孩子。
我覺得,比如説在農村能不能成立各種類似互助社,類似這個就是準養老院的這樣一些機構,這樣一些部門,而且還有很多像稍微年輕一點的壯年一點的農村婦女,其實也是在家裏留守着的,也可以給她們,讓她們動起來,比如説,成立這樣一個互助組織以後,她們就可以幫助這些老年人,然後自己也能掙一點工錢,也能養家,這樣的話,整個是不是可以在這樣的一個,形成一個農村的一個準社區的這樣一個概念,能夠幫助這些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
因為我們看到我們一直在談的是55塊錢能解決多少生存的問題,但是其實我們看到的畫面裏面,老年人也就是弄個棍在那曬曬太陽,這就是一個僅僅是活着的概念,就是精神的慰藉上。
主持人:對,你剛才説到的這種模式,就是説能不能有一些農村的壯年的勞動力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就在自己的這個村裏。
張鴻:初級的服務業。
主持人:他們能夠在自己所在的這個地方打工,然後投入一些這個福利的設施,投入一些這個政府的一些養老的保障,其實對他們來説,他們自己心裏頭更安,同樣帶動的是整個他們所在的這個村、這個縣、這個鄉、這個鎮的一個真正的城市化的進程,那麼好,現在就這個問題,我們再來採訪一下我們財經頻道的特約評論員。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現在要講不足,可能很多地方反映的仍然是財力不足,首先是這個問題,大家有這樣的共識,就是要把覆蓋面全鋪開,做到全覆蓋,但是在很多地區,特別是這種邊遠欠發達地區,它的財力怎樣配上去,使他們得到基本養老的保障條件,是要給他們必要的資金支付,這種資金力量跟很多欠發達地區現在的實際的能力相比,是明顯有一個反差,那麼從道理上來説,這就要更高級的政府,首先從中央政府,再到省級政府,自上而下的通過轉移支付,去提供最主要的資金支持力量。
湯敏(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現在那麼對農村養老來説要講不足,第一步,首先就要加大投入,因為投入太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投入太少的話,肯定都是捉襟見肘的,現在投入還比較少,那麼這個投入由誰來投入,是中央政府來投入,還是地方政府來投入,這個投入怎麼樣來分配,這些首先是一個大問題。
第二個就是養老服務的問題,因為現在由於大量的農民工出外打工,家裏的兩老或者孤老在家裏頭,儘管他們都還有孩子,他並不是五保戶,但是實際上是沒有在他們身邊的,這時候農村的這種養老的機構怎麼樣來處理,他們的房子怎麼處理,他們的補助怎麼處理,他們的投入怎麼處理,所以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
主持人:我們大家都知道,這養老保險對我們來説是一個老話題,而這個農村的養老保險,對我們來説,既是一個老話題,又是一個新話題。
張鴻:對。
主持人:面對這樣的一個老話題,又是新話題這樣的一個話題,兩位有什麼樣的建議?
張鴻:你看我們一説養老吧,脫口而出,就容易説你看退休年齡什麼這些,這些其實都是城市的概念。
主持人:是的。
張鴻:但是當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到,老年人七十多歲了、八十多歲還在地裏邊種地的時候,其實我們很難意外,我們覺得好像那是應該的,但是為什麼農村的人,他到了60多歲,他就不能退休呢,他就不能享受一些東西呢。
鄭風田:怎麼才能夠更好地讓我們一大半的人口生活更好一點,國家要做很多,尤其你比如怎麼才能把新農保可持續,然後補貼更多一點。
主持人:是。
鄭風田:這樣農民可能就很高興了,不要再像過去老農保,農民交了錢了,拿不到錢,怎麼才能夠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