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經濟基本面預期以及指數構成存在差異,A股指數年內持續跑輸歐美主要股指。上證指數上周五收盤跌破2100點,顯示出投資者預期極度悲觀。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國股市面臨四重壓力,分別是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上市公司業績壓力、廣義貨幣增速放緩帶來的總體估值壓力、不斷擴容帶來的股票供給壓力以及做空工具的使用帶來的資金賣空壓力。不過,儘管投資者信心缺失,但市場中仍有部分股票持續表現強勢。可以認為,A股市場正在以結構性行情應對重重壓力,這也是目前滬綜指、深成指及滬深300指數“失真”的重要原因。
跑輸外圍
部分源自指數“失真”
從最近3年的國內外股市對比來看,A股各主要指數顯著弱於歐美日韓,令國內投資者十分失望。以道琼斯工業指數為例,該指數從2008年底的8776.39點上漲至目前的13157.97點,累計漲幅接近50%。而同期上證指數的累計漲幅不足15%。若從2010年之後的指數走勢看,上證指數更顯疲軟,累計跑輸道琼斯工業指數高達62%。甚至是飽受債務危機困擾的歐洲股市,2010年以來的表現也遠遠超越A股。
分析人士指出,A股指數之所以大幅跑輸外圍市場,存在兩個層面的原因:首先是經濟基本面存在較大差異,這可以細分為三方面因素。
一是經濟動力結構不同,歐美日韓等發達市場長期以來以內需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而內需中又以消費為主,長期以來增速穩定;而中國則一直以來以出口加投資為主要經濟引擎,目前正處在向消費主導轉型的階段,導致經濟增速出現趨勢性的放緩。二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儘管各國都採取了放貨幣刺激經濟的政策,但相比之下發達市場的去泡沫過程更為徹底。三是從上市公司層面看,目前中國的大部分公司仍然主要依賴於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歐美等發達市場中存在很多跨國公司,其經營收益來自於全球的經濟增長。以美國為例,其很多上市公司的ROE長期以來超越本國GDP增速,相比之下,中國的上市公司業績受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很大。
其次是從指數編制角度看,發達市場的主要指數全部是成分指數,且大多不採用市值加權的編制方法。更重要的是,這些指數在行業結構上比較平均,不存在如A股指數般部分行業股票權重獨大的情況。仍以道琼斯工業指數為例,其成份股僅有30隻,且都為市場中的藍籌品種。從行業分佈看,能源資源類3隻,傳統製造業4隻,金融服務業4隻,電子、通訊業7隻,其餘12隻則均屬於食品、制藥、零售、娛樂等純消費品行業。相比之下,國內主要大盤指數的權重品種中,金融、資源及傳統製造業佔絕大多數。事實上,從A股目前不同行業和個股的走勢來看,假設按照與道琼斯指數類似的行業分佈來編制滬綜指,那麼二者的差異不會如此巨大。
市場面臨四重壓力
結構化避其三
目前A股市場的結構化特徵明顯,這與外圍股市並無太大區別,只是指數看上去並無機會。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國股市面臨四重壓力,而結構性行情則是最大程度規避壓力的“無奈之舉”。
首先是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上市公司業績壓力。由於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很多都是隸屬於依賴投資或出口的行業,權重股又多集中於能源資源行業、重化製造業、銀行業等,都屬於業績高度跟隨宏觀經濟走勢的行業,因此在目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業績受損尤其嚴重。
其次是廣義貨幣增速放緩帶來的整體市場估值壓力。外匯佔款的高速增長是過去中國廣義貨幣增速較快的根源,而從去年開始,外匯佔款出現了同比增速下滑的情況,甚至個別月份出現過負增長。有分析人士&&,熱錢近期流出中國的跡象十分明顯,甚至部分外商直接投資也開始退出。在這種情況下,央行傾向於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來對衝基礎貨幣放緩,但從長期來看,M2不太可能繼續維持年均20%甚至30%的同比增長。這必然導致股市整體的估值中樞下降,無論是業績增速如何的公司,這都是系統性的“不可抗力”。
第三是股市不斷擴容帶來的股票供給壓力。一方面是不斷有大量新股上市,另一方面是不少老股不時拋出再融資方案。這一壓力投資者的感受最為真切,反應也最為直接:新股大量破發,市價大幅跌破增發價格導致上市公司調低增發價甚至是增發擱淺。還有就是大小非減持,從去年至今大盤震蕩下行過程中的每一個反彈高點,都有大小非大量減持,對相關股票價格及股指形成最直接的壓力。
最後是做空工具的使用帶來的資金賣空壓力。在股指期貨和融券交易&&前,場內資金必須靠做多賺錢,因此當市場持續下跌時,總會出現大家都不賺錢的“絕境”,於是資金製造反彈的意願也就頗為強烈,最終誕生所謂的“吃飯行情”。如今股價上漲和下跌都有人賺錢,因此“絕境”不會出現,市場也就缺乏上漲的主觀願望。
仔細分析上述四個因素可以看到,對於個體來講,除了貨幣增速放緩帶來的估值壓力屬於“不可抗力”以外,其餘三重壓力都是“因股而異”的,因此目前市場中的結構性行情也就是最合理的應對方式。考慮到這些壓力的長期性,行情結構化也必將是長期性的,因此投資者不必全面看空股市,需要注意選擇能夠規避部分壓力的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