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糧倉向現代農業轉型
2012-08-22   作者:張雲龍/采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機械化節水噴灌。
    通遼擁有耕地2200萬畝,糧食年産量實現“七連增”,連續突破百億斤大關,農區有10萬眼機電井,是內蒙古産糧最多的地區,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
  但是百億斤糧的背後,卻是越來越嚴重的地下水危機。通遼市副市長孫振雲説,通遼市一年用水33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量就達29億立方米,不少地區地下水位下降7至10米,形成地下漏斗,通遼市已成為全國110個缺水城市之一,長期下去,通遼市生存生産存在威脅。
  為此,2011年開始,通遼市新一屆市委政府重構“十二五”期間農業發展戰略,提出“8511521113”工程,其中農田建設的主要內涵是,建設800萬畝旱澇保收、高産高效、現代節水農田,建設500萬畝飼草料基地,發展設施農業100萬畝、高效特色種植業1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500萬畝,壓縮3萬眼機電井,實現節水5億立方米的目標。
  通遼市農業從此走上了科技高産、生態節水、循環發展的現代農牧業新路子,這是內蒙古乃至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
  新的規劃催人奮進,通遼市2011年就實施了132萬畝節水高效示範項目,今年又將新增168萬畝。
  今年春耕生産最繁忙和最緊張的關鍵時期,膜下滴灌、大型噴灌項目在通遼市遍地開花,玉米、紅幹椒等作物種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技術開始大面積實施。
  近日,記者在科爾沁區豐田鎮建新村看到,大片的玉米挺拔茁壯,收穫的季節已經不遠。村主任王鋒高興地説:“畝産預計增加二三百斤,今年是個大豐收年!”
  王鋒説,産量增加的原因一是因為天公作美,雨水來得正是時候,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實施了節水項目。
  建新村5500畝地今年春全部改造成高效節水農田,其中膜下滴灌4500畝,噴灌圈覆蓋1000畝。
  據介紹,採用膜下滴灌後,徹底改變了農田用水的漫灌方式,實現水肥一體化,水和肥直接作用植物根部,效果非常明顯:除增産外,節水超過三分之一,澆灌用時節省70%,還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水站派一個人就澆了地,再不用家家出人看管。
  王鋒説,今年雨水罕見,節水項目的效益還無法達到最大化,正常的半乾旱年份才是最適合的。有了節水項目,全村45眼機井已經壓縮了12眼。
  記者從通遼市有關部門了解到,在建設高效節水農業過程中,通遼堅持田間節水與輸水過程節水並重,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並用的原則,使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範圍不斷拓寬和提高。在平原區玉米種植帶擴大和提高低壓管灌建設規模和標準的同時,逐步利用低水高調、截潛流、揚水站等工程配合管道輸水向丘陵山區發展,並在庫倫旗小南京洼項目區攻克了徑流蓄水實施膜下滴灌的技術難題。微灌建設由原來單一的紅幹椒膜下滴灌推廣到玉米種植以及蔬菜、瓜果等多種作物,膜下滴灌技術輻射品種範圍與土地面積同步擴大。
  大型指針式噴灌節水灌溉技術引進並全面推廣,發展大型指針式噴灌面積達7萬多畝,使節水灌溉效益顯著提高,經濟效益、生態社會效益顯著。採取節水技術後,畝平均灌溉定額由400立方米降低到200立方米左右,節水率為50%,滴灌技術的節水率達60%以上。
  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使灌溉保證率大大提高,灌水質量大為改善,農作物産量隨之穩步提高。據統計,採取節水灌溉措施後,灌溉區的農田糧食作物平均畝增産200斤,大部分中低産田糧食作物平均畝增産可達600~800斤,全市糧食平均增産達12億斤,新增農業産值達20億元,農民人均增收600元。
  節水灌溉為發展特色農産品基地提供了基礎條件,使優質高效糧、油、菜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土地的産出率,商品率大為提高,農牧民收入也成倍增加。開魯縣在採用滴灌高效節水措施的項目區,紅幹椒平均畝增産200斤,畝均增收500元以上,使農民人均收入增加700元左右。庫倫旗玉米膜下滴灌項目區畝均增産超過800斤,人均純增收在1000元左右。節水灌溉顯著的效益帶動了群眾大搞節水灌溉的積極性,為促進種植結構調整,農村牧區農畜産品市場的形成,農牧民致富達小康步伐的加快,發揮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依託節水增收計劃,通遼市還積極探索農業經營新模式。借鑒先進地區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成功經驗,通遼市在各旗縣市區建立1~2處節約使用地下水試點,通過在機電井上安裝“射頻卡自動灌溉管理控制器”或“IC卡智能管理器”加強地下水節約管理,解決了管用之間的矛盾,使村民能自覺地加強田間管理,變“要我節水”為“我要節水”,扭轉了過去地下水灌溉用水無法管理的難題。目前,全市573眼機電井成功安裝了“射頻卡自動灌溉管理控制器”,為1.2萬戶用水戶發放3756張射頻卡,控制管理灌溉面積10萬餘畝,成功建立了“先預存水費,後刷卡用水”的新型農業灌溉管理制度。
  節水高産項目帶動了農業種植經營模式的改變,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由資源支撐向依靠科技貢獻轉變。通遼市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良田、良策”和“八個統一”法,提高種植科技含量。全市還在2098個村嘎查比照“村官”的待遇選派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將科技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的“最後一公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華能通遼風電尋求“高地突圍” 2011-06-20
華能通遼風電裝機突破百萬千瓦 2010-12-27
通遼:遼河之畔明珠閃耀 2009-12-1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