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放鬆並未兌現,股市人氣低迷,債市也因此延續了弱勢。截至昨日收盤,上證指數下跌0.37%至2107點,盤中最低突破2100點整數關口至2089點;債券市場拋盤嚴重,收益率有所上揚,資金面緊態乍現。
這裡所謂的政策放鬆,大致指的是降息或者降準。今年以來,2月份及5月份的兩次降準以及6月份及7月份的兩次降息,並未帶給市場足夠大的刺激。尤其是央行宣布降息以來,市場認為決策層對經濟的擔憂似有加重之勢,股市連創新低,市場形勢急轉直下。
市場預期也在發生改變。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劉俊鬱認為,經濟數據低迷而政策利好卻遲遲未現,7月份外匯佔款再次出現負增長,資金面“易緊難松”格局正在確立。同時,外圍市場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及國內氣候問題等將導致食品價格再次走高,市場對於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通脹走勢的預期,也在發生扭轉。
更為關鍵的是,市場或已開始反思,前期降息和降準的政策效果並不顯著,央行貨幣政策到底還有多少“子彈”可用?後續政策措施遲遲未能跟進,決策層或許也在猶豫。
儘管普通投資者仍期待準備金率或基準利率的下調,但一些專業人士已從政策監管部門的“微調”中嗅出了另類的東西。
近期,市場傳言稱央行不選擇降準或降息,更可能是出於控制市場預期的考慮,畢竟這兩種方式都過於直接,也容易對中央房地産調控形成“干擾”。據了解,這些傳言包括所謂的央行或準備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以及2013年初開始央行、銀監會將禁止四大資産管理公司(AMC)以收購不良資産為名變相為企業或項目提供貸款或融資等。
簡單説,央行在市場買賣國債本身,是符合《中國人民銀行法》的,但由於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容量尚不夠大,央行出手可能會對市場形成較大的衝擊,因此在實際操作中並未採用過。業內人士分析稱,如果央行買入國債,就相當於隱性投放貨幣,是一種“中國版QE(量化寬鬆)”。
而對於後者,據了解,去年年中時,相關部門就對商業銀行票據操作加強了管理,但總體是屬於“時緊時松”的狀態。央行強化對票據貼現等業務的管理,實質上就是堵住銀行直接或間接違規消減信貸規模的渠道。
政策的話題,永遠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國金證券宏觀債券分析師王申在最新報告中指出,政策節奏的放慢不僅僅體現在貨幣政策上,從7月宏觀數據中基建開工項目的略有回落到信貸環比大減,甚至央行7天逆回購利率的意外上行等,都傳遞出政策放鬆步伐趨慢的信號。他認為,在房價反彈的預期之下,監管部門或許並不希望讓市場産生政策已明顯放鬆的預期。
市場人士認為,資金面的制約現在也正在抬頭,逆回購注資仍難以緩解市場對流動性的渴望。數據顯示,昨日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全線走高,其中1天Shibor上漲18個基點至3.3525%,跨月品種21天Shibor大漲31個基點至4.4283%,月末效應已開始顯現。如果央行不降準,未來數周的資金面或維持偏緊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