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1年我國對歐美國家進一步開放娛樂産品市場以來,進口影片瘋狂搶佔中國市場。 業內人士預估,2012年進口影片票房在時隔八年或再次超越國産影片。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電影陣地的完全市場化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在後WTO時代,必須在尊重市場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採取有力舉措迅速爭奪發行放映陣地,以應對西方大片的競爭與挑戰。 如果一部票房9.34億老片新放的《泰坦尼克號》3D版仍不足以説明進口大片的威力,那麼隨着迪斯尼、夢工廠、CPG的相繼進駐已經充分説明,西片競爭手段已經從簡單産品輸出升級為製造基地前移的本土化競爭。 專家認為,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已經在較量中全面處於下風的國産片,未來的境遇無疑更加令人擔憂。面對中國電影市場背後存在“市場佔有”“院線壟斷”“受眾變化”“科技滯後”四大隱情,須採取措施助中國電影在後WTO時代應對激烈競爭與挑戰。 首當其衝的是,在整合的基礎上加大對院線的管控。中影集團導演馮小寧建議,對有實力的國有院線,要鼓勵其加大整合零散影院力度;對民營院線,要提高興辦民營院線的准入門檻,並給予資金投入、政策優惠。 中國影協金雞百花影城總經理劉建凱等院線負責人認為,院線聯合降低國産影片票價的方式也是不錯的辦法。“電影票集體降價,可實現薄利多銷,非但收入不會受損,而且傳播人次增多、範圍增大。”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則&&,政府應考慮如何有效調控檔期和發行的關係,幫助搭建産業發展和鏈環平台,特別是在制度上,關注和扶持小成本電影、個人化藝術電影製作和青年電影的創作,使不同的觀眾回歸影院。 但根本上,中國電影的最終出路還是實現自強,即大力加強電影科技創新。 “高科技是美國電影的‘金箍棒’,卻是中國的一大空白。”張會軍認為,一方面,國産主旋律影片攝製要引入高科技;另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影視院校科技研發的投入,在教學科目設置、師資力量引進、國際交流項目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以培養出高精尖電影科技人才。 值得關注的是,電影強國美國目前擁有超過150所影視院校和近100家影視職業培訓機構,而中國目前僅有北京電影學院一所專業電影院校,雖然一些綜合性大學也開始開設了影視專業,但全國每年影視專業畢業生也不過1000餘人,而且增長速度緩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