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贏得新工業革命最佳機遇
訪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吳凱
2012-08-16   作者:記者 王璐/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風力發電。    資料照片

    新一輪工業革命已經蓄勢待發,中國的機會在哪?中國該如何避免重蹈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的覆轍,抓住這次“重新排隊”的機會,在未來的全球産業鏈上佔據有利位置?
  “技術創新”——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副總裁吳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他指出新一輪工業革命是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以及傳統行業自我技術創新相互映射、融合的結果。對於中國而言,它所帶來的更多是機會,而要抓住這一機會的不二法門便是“技術創新”,當然還需要營造出有利於技術創新和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制土壤。

  多領域技術融合催生新革命

  “當前人類社會的技術創新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一次爆發式的革命來實現質的飛躍,而老齡化、能源危機等多種外部因素加劇和推動了技術創新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吳凱認為,新一輪工業革命是新能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以及傳統行業自我技術創新相互映射、融合的結果。
  他解釋説,從內因來看,所有的企業都有競爭能力提升、利潤增長、持續發展的需求,這些需求就會産生動力,導致企業創新行為的發生。而從外因來看,世界人口在以未曾預見的速度老齡化,使得人力資源的獲取難度增大,人力成本也隨之急劇上升,給全球經濟帶來負面影響。這迫使包括企業在內的全社會去創新,用技術的提高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從而支撐經濟的繼續增長。
  據聯合國推算,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至93億,其中老齡人口將達到15億人,也就是現在的3倍。由於勞動力不足和社會保障費用的上升,到2030年,中國和泰國的人均GDP每年將為此付出0.8%的損失,韓國的損失更大,將達到1.4%。  此外,能源危機也是不容忽視的激發因素。近日,英國石油公司(BP)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報告2012》顯示,全球主要能源消費去年增長了2.5%,若按照現在全球每天非常保守0.8億桶的消耗速度來看,當前的世界石油儲量可供全球消費54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球所有能源凈增長均來自新興經濟體,僅中國就佔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71%,而經合組織中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卻是在逐漸下降。
  “的的確確是時候,也需要一個爆發式的技術革命。”吳凱強調,這種技術革命必須是顛覆性的,對於社會的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在他看來,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結合傳統行業本身自我的技術創新通過相互映射、融合,形成一種全新的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電網以前是有的,智能化也是有的,將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智能電網,這其實就是數字技術和傳統技術相互結合的例證。再如電動汽車,其實就是新能源和傳統的汽車工業相互結合的産物。”

  新工業革命對中國是個機會

  從歷史經驗來看,每次工業革命都會出現“重新排隊”的機會,使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重大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給了美國“反超”的機會,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等多方面的領先使美國躍居全球産業鏈的頂端。
  中國卻由於種種原因,與前兩次工業革命失之交臂。第一次機會錯失後,中國被列強工業革命下的堅船利炮打垮;第二次機遇中抓住了尾巴,中國進入世界産業鏈的末端。那麼,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中國是否會被再次甩開?
  “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對於起步慢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肯定是不利的。”吳凱坦言,13億龐大人口的市場並不能成為中國“反超”的資本,更重要的還是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競爭力的增加。
  近年來,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將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搶佔新工業革命的先機。美國投入近億美元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基金,太陽能核心技術位居世界前列。災難過後的日本從政策層面加大了新能源的普及,而風能則成為歐洲新能源發展的強項,尤其是德國在推出以核能為核心的能源轉型計劃的背景下,&&相應的政策推動風能的加速發展,帶來的是産業的升級、競爭力的增加。
  “全球風電誰最強,仔細一想,德國,為什麼?不是因為有幾個風機整機製造商,而是風電行業用的很多器件都來自於菲尼克斯、西門子等公司,全是在德國生産的。我們傳統行業的價格競爭沒有帶來好效果,距離全面可再生經濟模式下的全球競爭,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吳凱感慨道。
  他認為,中國應該有危機意識,要看到差距和威脅,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更多是機會。“我們應該利用新的經濟模式,在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技術創新還需合適政策土壤

  “機會”後面伴隨的一個詞,往往是“稍縱即逝”。吳凱認為,如何抓住機會並利用好是當前中國最需要做的,其中營造出有利於技術創新和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制土壤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一個實體經濟的合適生存環境,你談何創新。”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所有的産業在剛開始都是有補貼的,因為作為新興産業需要政策支持成長起來,但産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再繼續給補貼的話,對産業發展産生的推動作用就會微乎其微,甚至還可能對技術創新産生負面影響。
  這一定律同樣適用於中國新能源産業的發展。“我不同意一味地向政府要補貼,因為補貼遲早會取消,一個産業能不能發展還是要靠技術創新。”吳凱介紹説,近些年國家對於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挺大,但是隨着産業的不斷發展,政策要適時調整、細化。目前國家能源局、發改委已經意識到了這點,&&的政策相對於以前更聚焦。
  例如,鼓勵大力發展分佈式、分散式的風電,這和以前建設七大基地的集中式發展政策不同。“七大基地的建設並不是不對,在當時將風電産業迅速支撐了起來,但要進一步拓展應用市場的話,還是要發展分佈式的風電。雖然現在還沒有看到相關項目的大規模實施,但政策的大方向已經有了,企業可以更好地把握,而且&&的時間也還是比較適中的。”吳凱説。
  在他看來,政策就是發揮一個建立産業發展良性環境的作用。例如,以往總以千瓦造價作為衡量風機價格的指標,這就如同以每升排量來計算車輛價格一樣,並不能真正反映風機的價值所在。但如果政府在項目招標時以度電成本作為衡量指標,最終的招標結果就是最低度電成本的中標。而度電成本恰恰體現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這將會引導企業更多地關注技術創新,最終提到整個産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我覺得政府做的事情已經夠多,更多的事情還是要企業自己做好。”吳凱指出,在過去幾年裏,中國的風機企業一味地通過産能擴張來降低成本,不遺餘力將風機價格一次次拉至新低,卻忽視了技術創新,風電技術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未來十年將是技術爆發期

  “新能源必定是未來的主力,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因為它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新能源的成本會有一個巨大的降低,目前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已經可以實現一個很好的商業化運作,未來隨着技術的發展,它可以提供更為優質、便宜的能源。”吳凱堅信,在未來十年,技術創新將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將會有完全不同的技術應用在風電上,而很多相關的産業也會因此受益。
  風電未來的技術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第一,追求度電成本。所謂風電的度電成本,就是風電開發商或運營商生産每千瓦時電的總成本,度電成本越低,能源生産商和消費者收益越多。當前新能源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成本比傳統能源高,“只有讓新能源的成本便宜到和傳統能源一樣,甚至更低,大家才會願意選擇新能源。”
  第二,追求更加智能化。也就是結合智能電網、儲能技術等,根據電網需求、風能的大小等對風電場進行智能化管理。“未來20年,風電的度電成本一定會低於火電,但對於風機整機製造企業來説,你首先要考慮這20年內如何讓電網更好地接納風電。我們正在進行智能微網的研究,這將成為金風科技未來提供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最初數據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吳凱透露説。
  吳凱認為,在電網的適應性上風機企業也不是完全被動的,比如金風正在研究一些特殊領域,尤其一些瞬時負荷很大的,比如説高鐵沿線,高鐵的經過對電網有一些衝擊,是不是能通過風機去消納這種高負荷對電網産生的一些衝擊,比如説一些諧波。目前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今後陸續會有一些産品推向市場。
  “未來可能就沒有電網了。今之電網和未來之電網,一個是實網,另一個可能是虛網,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可以感覺到人類越來越虛擬化了。我覺得未來電網的發展趨勢也肯定是這樣。”他暢想道。
  第三,實現友好型,比如社區友好型、環境友好型、電網友好型。“我們跟世界一流的主要競爭對手還是有一定差距,比如我們的研發和管理的系統性、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等等。我們還是需要踏踏實實做好産品和技術創新,技術革新是需要建立在長時間的技術研發積累才有可能,不會憑空産生的。中國風電技術設計和設備製造水平,隨着中國風電發展的日益成熟,未來還是有趕超國外的可能,我堅信這一點。”吳凱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2-08-03
推薦裏夫金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2-08-03
新能源:搶佔第三次工業革命先機 2012-08-02
政治短視恐致美國錯過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2-07-23
制度創新:尋求新工業革命“中國坐標” 2012-07-06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