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倒賣"公司債 海螺水泥否認曾遭調查
2012-08-14   作者:記者 張敏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近日,上交所質疑“某些”公司存在利用公司債獲取廉價資金並“倒賣”賺取利差的可能性,海螺水泥公司董秘&&,上交所在報告前並未對公司進行調查
  近日,上交所在其發布的《滬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託理財和委託貸款情況分析》中指出,某些公司存在借助上市公司的融資平台,利用公司債等方式賺取廉價資金並倒賣賺取利差。根據披露的數據,海螺水泥利用發行公司債的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産品一事再次成為焦點。此外,該公司購買理財産品名賺實虧,高管的能力也遭到質疑。

  被質疑理財投資虧損 公司堅稱盈利

  海螺水泥於2011年5月11日發行了95億元公司債券,債券的期限為5年期和7年期,5年期品種票面利率為5.08%,發行規模70億元,7年期品種票面利率為5.2%,發行規模25億元。
  當時公司稱此次發行債券募集的資金50%用於將償還商業銀行貸款,調整債務結構;剩餘50%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改善公司資金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一個月之後,即2011年6月14日,海螺水泥發布公告稱將總額為40億元的經營資金用於理財産品,如此大額資金的使用,公司並未召開股東大會進行表決,只是通過了董事會的同意。
  “上市公司大額資金的使用必須經過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同意,否則會違反上市公司章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對此&&。
  對此,記者致電海螺水泥董秘楊開發,他&&:“我們是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原則規定的辦事,此次購買理財産品的金額並未達到披露的標準。”
  2012年6月18日海螺水泥公布了理財資金到期收回的公告,公司&&,用於理財的40億資金已全部收回,獲得理財凈收益合計約1.55億元,按此計算,此次投資回報率約為3.85%,而楊開發在接受採訪時堅稱此次投資的收益率為5%。
  同時根據計算,該公司發行的公司債每年應付利息約為4.86億元,即使其投資收益按5%計算,海螺水泥公司債每年的成本費用也遠超過理財産品收入。
  公司前腳發債後腳購買理財産品,在投資者看來,很難相信公司不是用募集資金投資,而通過計算,這筆投資名賺實虧。

  不差錢公司融資 專家稱不合理

  在上交所發布《滬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託理財和委託貸款情況分析》中,曾寫到:“某公司剛於2011年5月發行了95億元公司債券,將以1:1的比例分別用於償還商業銀行貸款與補充公司的流動資金,但6月份即決定以40億元的自有資金投資期限為1-2年的理財産品,其債券融資的理由受到媒體質疑。”該報告舉出的案例與海螺水泥的行動如同出一轍。
  “假如海螺水泥真的存在以上事實,否則就違背了發債的目的,也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上市公司發行公司債募集的資金要完全按照當初所做的承諾來執行,”劉俊海&&。
  海螺水泥董秘楊開發在接受採訪時否認是利用發債獲得的資金購買的理財産品。“上交所發布的公告之前並未與我們進行溝通或者調查,”楊開發&&。
  2012年7月5日海螺水泥再次發布公告稱要發行60億元的公司債,與2011年一樣,此次發債主要用於補充本公司流動資金和調整債務結構。這是該公司今年以來第一次融資。公告稱將於8月21日召開股東大會。
  然而,讓人質疑的是海螺水泥連續兩年發行大額公司債,但實際上公司並不缺錢。作為水泥行業的龍頭企業,該公司2011年總融資規模為115億元人民幣。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海螺水泥分別以股票增發、債券發行、項目公司借款等方式融資超過200億元。
  對於這種不差錢的公司進行融資,劉俊海&&:“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他認為,第一,容易從資本市場獲得募集資金的公司如果超募的話會影響其他急需資金公司的融資,不利於其他公司的發展。第二,投資者購買公司的債券是看好我國的房地産等行業,接着水泥行業也將會復蘇,是對公司的信任。公司利用募集資金購買債券虧損,損害的不僅是債券人的利益,也有社會公眾股的利益。”
  然而,對於不差錢發債,楊開發解釋,“海螺水泥有能力從銀行貸款,也可以從股市募集資金。之所以採用公司債融資,一是為了調整債務結構,公司目前短期債務比例較高,二是公司認為公司債是比較好的融資方式,響應證監會關於擴大融資渠道的號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業績銳減 海螺水泥股價承壓 2012-08-14
海螺水泥欲發債籌資60億元 再玩借雞生蛋 2012-07-05
海螺水泥理財明賺實虧 年化收益得不償失 2012-06-20
海螺水泥上半年凈利料下滑超50% 2012-06-08
20億元投資入疆 海螺水泥成青松建化二當家 2012-06-0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