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中國估價協會的通報稱,國家稅務總局組織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71名稅務系統工作人員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房産稅批量評估技術。業內普遍認為,此舉表明在房産稅推進層面,國家已經開始研究具體操作技術。但與此同時,房産稅推廣的公平性和可行性也遭到了有關專家的質疑。
“在目前‘房奴’和相關中小企業度日如年、稅賦本已十分沉重的情況下,再開徵明顯是重復收稅的房産稅不但對他們不公平,而且無益於民生和國家經濟建設。開徵房産稅不能操之過急,如果要讓房價真正降下來,當務之急是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降低銀行業的暴利。”11日,北京大學房地産發展研究基金中心副主任杜猛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
重復收稅“雪上加霜”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稅負高居全球前三名。房地産本身就是一個稅收的‘重災區’,如果再開徵房産稅,勢必帶來重復收稅的問題。”杜猛&&,消費者買房時已經交納了契稅、印花稅、交易費等各種稅費,其中契稅跟房産稅一樣,都是財産稅。眼下大量城市居民收入徘徊不前,且背負着沉重的按揭貸款;大量中小企業則面臨着破産的風險,如果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和壓力,無異於讓他們的生存狀況“雪上加霜”。因此目前全面開徵房産稅不合時宜。
杜猛特別提及,按照國際慣例,房産稅是一種財産稅,主要對保有的房産徵收。但在我國,由於土地是政府的,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所謂擁有房産證的人,只是租了最多70年的土地使用權。這種情況下,再交房産稅從邏輯上似乎也説不過去。
據了解,從去年年初開始,上海、重慶等城市對個人住房徵收房産稅進行改革試點;有消息稱,第二批房産稅增收試點城市將於今年確定,其中包括北京和廣州。有分析人士稱,第二批試點城市在徵收方案上參考“上海版”的可能性較大。上海市規定,房産稅的徵收範圍包括該市居民家庭新購且屬於該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和非上海市居民家庭在當地新購的住房;上海市居民家庭人均不超過60平方米的,其新購的住房暫免徵收房産稅。
對此,杜猛&&,徵收房産稅應對普通購房者適當放寬條件。“第一套房子是保障的,應該有;第二套是屬於改善的;第三套是投資的,准許其擁有3套房子。但只要擁有第四套房子,每年就要交10%-20%的房産稅,這就會逼其賣房。”對於特權階層“多吃多佔”的房子,可以通過房屋普查的方式加以厘清。
鋻於此,杜猛&&,徵收房産稅雖然是國際趨勢,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現實情況,我國目前對個人住房普遍徵稅的條件尚不成熟,需要在制度設計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充分研究論證並在實踐中逐步探索。
金融改革是當務之急
杜猛&&,要使房價真正降下來,加快我國金融改革步伐是一個現實選擇。
“近兩年的房地産調控政策誰是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政府,不是房企,消費者也因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提高而受益極少——顯然,最大的受益者非銀行莫屬。”杜猛&&,銀行本來就是強勢群體。這兩年來,地價降了一點,建材也降了一點,但這微薄的紅利卻讓銀行幾乎全拿走了,顯然很不合理。
“如果銀行業不進行金融改革,就會把房地産調控的紅利吃幹。”杜猛認為,這一次調控已經持續了近兩年,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各級政府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終於使房價上漲勢頭有所緩解。如果房價再出現報復性反彈,倒下的將是調控部門的公信力。“在金融改革中,利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
在銀行業暴利未除的情況下,房産稅全面開徵顯得不合時宜。杜猛強調,房産稅改革必須謹慎穩妥推進,不能操之過急,否則不但會增加購房者和中小企業的負擔,而且可能促使更多人到國外買房,加快國內資本外流速度,不利於我國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