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剛剛建成就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生産線還未運轉成熟,又碰上世界經濟二次低迷——鞍鋼集團鲅魚圈精品鋼材基地從投産至今,可以説沒有趕上幾天鋼鐵行業的“好日子”。
但就是在接連不斷的逆境中,鲅魚圈基地3年多來經歷試生産、達産、達效等運行階段,通過技術裝備優勢、先進管理優勢、節能減排和綠色生産優勢的充分釋放,近期硬是在全國鋼市大蕭條的市場環境下首次實現盈利。
三大優勢助推鋼鐵産能
鞍鋼鲅魚圈項目是我國落實鋼鐵産業發展規劃,批准建設的首個沿海布局的鋼鐵基地。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鲅魚圈分公司負責人徐世帥介紹,項目經過生産運行的磨合期、穩定期,到2012年進入提升期,當前雖然遭遇投産時間短、市場低迷的雙重不利,但規劃設計的各項優勢逐漸發力,為扭虧為盈奠定了堅實基礎。
——布局優勢。新工廠打破我國長期在內陸布局鋼鐵企業的瓶頸,成為首個真正在沿海建設的冶金工廠。新廠通過海運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也便於鞍鋼更加直接地參與國際競爭。
——工藝流程優勢。新廠包括填海造地在內,佔地面積8.32平方公里,650萬噸鋼鐵産能在此高度集中,煉鐵、煉鋼、軋鋼等生産環節一氣呵成,實現廠區內物料運輸順暢快捷,工藝流程無折返、無迂迴,生産中的熱損失降至最低,效率大幅提升。
——裝備和成本優勢。鞍鋼自主設計、自主集成,技術總負責建成鲅魚圈項目,並且大幅提高裝備國産化比例,在確保技術裝備國際一流的同時,投資成本和運行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新廠裝備的世界最寬5500mm厚板生産線,與國內同行拉開了産品層次,實現錯位競爭。
據鞍鋼集團提供數據顯示,新工廠通過合理設計和內部布局,噸鋼産能僅用地0.64平方米,綜合投資4300元,均處於世界最好水平;新廠全部一線員工不到4000人,全員人均勞動生産率達年産1600噸鋼,比鞍鋼老區和普通鋼廠高出3倍,居全國最高水平。
鞍鋼集團計財部統計,鲅魚圈分公司今年3、4、5月連續扭虧盈利,投産後首次實現盈虧形勢逆轉。6月,雖然全國鋼價在略漲之後再次陷入大跌,但鲅魚圈分公司仍然實現微利運行,説明分公司已進入相對穩定的良性循環期。
精細化管理提升效能
如何讓先進産能“叫好又叫座”?《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鲅魚圈項目採取精細化管理嚴控成本、提升效能,最大限度保證新廠優化運行,讓技術裝備優勢成功轉化為經濟效益。
鲅魚圈分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張厚良介紹,新廠運行之初就採取一級管理事業部自主負責制,開創了全國冶金工廠高效管理模式的先河。新廠摒棄金字塔式組織架構,採取扁平化管理,每個事業部上下一體,既有決策權,又有執行力,最大限度減少管理層級。
對這些部門的考核方式也別具一格。“分公司的煉焦部、煉鐵部、煉鋼部、熱軋部、厚板部由於直接創造價值,被劃為執行部門,按照生産效益進行考核;而綜合管理部、人力資源部、安全保衛部、計財部、工會、紀委等,則是間接創造價值的,被歸為支持部門。”張厚良介紹,這兩類部門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支持與被支持的關係,後者的工作業績由執行部門來打分考核。
針對當前形勢,分公司積極探索品種結構調整,將效益低的船板由總産量的80%降至50%以下,增加管線鋼、海洋工程用鋼産量。鞍鋼依託鲅魚圈擁有5500mm厚板熱軋生産線的優勢,6月中旬在鲅魚圈分公司成立特厚板研究所,以此提升特厚板研發和生産實力,打破這一品種仍需大量進口的局面。分公司利用1580mm精品熱軋線擴産集裝箱耐候板,出口比例達到産量的15%左右,價格比普通集裝箱板每噸高出300元。
鲅魚圈分公司率先在鞍鋼集團推行的成本模擬市場核算機制,也讓每名幹部職工的工作觀念煥然一新。鞍鋼股份公司經理陳明説,成本模擬市場核算機制為每道工序都核定了成本,比如在煉鐵環節成本超支了,超支部分算在煉鐵部,不會連累下道工序,以此做到責任明晰,對職工獎懲分明。
“在我們高爐作業區,原來哪個班組都願意‘吃’品位高的精礦,都願意‘食’強度高的焦炭,因為這能保障高爐運行的穩定性,保障煉鐵指標處於最優。”鲅魚圈分公司一高爐作業區倒班作業長蔣益説,可維繫“精料”也使企業背負了高額的成本,在效益好的時候大家覺得無所謂,而現如今過起了“緊日子”,面對上游越來越高的原燃材料價格,要求企業必須量入為出,根據高爐的實際情況,適度改“吃”低品位、低價格的經濟料。“只有把‘經濟料’吃得有滋有味,才能在後續成本控制上有更大的迴旋餘地,也使得産品在市場競爭中有了更廣闊的進取空間。”
綠色生産發展循環經濟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鲅魚圈新廠注意承擔生態責任和社會責任,通過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為中國鋼鐵企業在世界同行中樹立低碳、綠色的負責任形象,也為引領國內鋼鐵工業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示範。
分公司自主開發了生産ERP、能源EMS、財務SAP等信息管理平台,構建生産能源集中管控模式,從系統設計上注重節能降耗。在生産工藝上,分公司特別注重對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燒結、焦爐、高爐、煉鋼等環節産生的煤氣、一氧化碳全部回收用於發電,使新廠的自發電量達到全部用電需求的接近75%,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沒有自備燃煤電廠的鋼鐵項目。
記者在鲅魚圈分公司綜合部看到,新廠除了每天的生産報表、經營報表外,還必須製作一份能源、環境報表,以此督促全廠在履行生態責任方面自我加壓。分公司負責人徐世帥介紹,新廠對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高爐渣、鋼渣等的利用開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原先污染環境、堆放困難的廢棄資源,現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分公司還開發一系列世界前沿的綠色生産技術,在水資源利用上除了污水深度處理回用外,積極研發海水淡化應用技術;同時利用沿海優勢,發展風電清潔能源,試驗性建設光伏發電裝置。
“鞍鋼搞綠色生産、循環經濟既是樹立中國鋼企負責任形象的工程,又不是形象工程。在為節能減排支付鉅額投入的同時,我們獲得了豐厚的節能回報。”鞍鋼集團安全環保部部長黃曉煜説,如今,在發展循環經濟道路上走在集團前列的鲅魚圈分公司,正在考慮更多的節能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