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在兩個月前就提出,會對包括神火集團在內的五大電解鋁企業採取電力補貼政策。雖然一直沒有接到正式下發的補貼通知,但現在補貼部分的電費可以延緩繳納。”7月31日,河南省最大的電解鋁企業神火集團的一位中層人士&&。
雖然河南關於優惠電價的政策是“只颳風不下雨”,但記者獲悉,廣西、貴州、寧夏、陜西等多個省份的政府相關部門,均已提出針對高耗能行業提供支持性電價政策。
2011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整頓規範電價秩序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堅決制止各地自行&&優惠電價措施”。然而,目前來看,高耗能企業實施優惠電價又重新“死灰復燃”。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工業用電持續低迷,地方政府幫困
“用電大戶”,寄望在化解電力供需矛盾的同時,刺激經濟增長。
然而,在下游需求委靡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這一方式無異於“飲鴆止渴”。在“穩增長”和“降能耗”之間,地方政府和中央又出現了類似於房地産調控的博弈格局。
高耗能優惠電價多地復活
電解鋁行業是傳統的“用電大戶”,而河南省是中國電解鋁産量最大的省份。
“電價補貼,對我們這種電解鋁企業來説,直接關係着贏利或虧損。”河南神火集團一位中層人士向記者&&,早在兩個多月前,公司就得到了一份關於河南省政府的會議紀要內容,其中提出要對神火集團、中孚集團、萬方集團、豫港龍泉,萬基鋁業五家電解鋁骨幹企業實行優惠電價政策,初步的計劃是每度電補貼8分錢左右。雖然具體的政策一直未能下發,但是從7月份開始,公司已經實施了緩繳電費的政策。
據了解,河南對於電解鋁企業的具體優惠政策是:在今後的7個月中,如果鋁價低於17500元/噸,使用網電的電解鋁企業每度電可以緩繳0.08元;鋁價高於17500元/噸則不再緩繳電費;而鋁價超過18000元/噸,則需要逐步償還前期緩繳的電費。上海期貨交易所的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鋁價約為15540元/噸,這個價格遠低於河南省規定的17500元/噸的緩繳電費“紅線”。
實際上,河南省對工業大戶的用電優惠政策絕不僅僅是個案,其他省市的優惠政策力度甚至更大。
貴州省經信委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稱,具體的政策上,貴州省已經執行“豐枯電價政策”,在6月至10月的豐水期,今年計劃給電網公司3.5億元補貼,確保對大工業用戶在豐水期的電價下調10%。同時,在今年12月至明年4月的枯水期,將通過調低電價上漲幅度的辦法,反哺用電大戶企業。此政策執行後,貴州電解鋁廠執行電價為0.47元/度,優惠0.05元/度。
7月26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陜西省發改委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樊維斌坦言,陜西省將在下半年主要圍繞加大投資、促消費、改善投資環境等方面採取措施,推進經濟發展進度。
不久前,陜西省物價局制定下發《關於運用價格政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在當前經濟下滑壓力增大、電力供應富餘的情況下,要對用電高峰時採用差別電價來限制生産的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對有銷路、有市場的耗能産業提供“支持性電價政策”。
不僅如此,記者了解到,廣西、內蒙古、寧夏、四川、福建等多個地方,也採取鼓勵用電、電價補貼、開展大用戶直供電等手段,支持當地高耗能産業的“用電大戶”放心用電,從而最大限度釋放産能。
電價補貼難解産業供需困局
蘭州市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是西北地區著名的“冶金谷”,這裡密集分佈着超過近百家鐵合金、硅鐵、電解鋁等高耗能企業,但如今超過半數的小硅鐵和鐵合金項目已經處於停産狀態。
“現在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電價等生産成本能不能進一步下降,而是産品生産出來賣給誰的問題。”對於下游需求不振導致終端價格低迷,民和縣一傢俬營硅鐵廠的老闆老梁苦不堪言。
老梁認為,電價固然越低越好,但産品成本再低,下游沒有需求,這些硅鐵廠距離停産也只有一步之遙。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接受採訪時認為,在多地鼓勵高耗能企業用電的背後,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發出來的電“賣不出去”。由於電力企業發出來的電不能長時間的儲存,高耗能産業便被視做帶動電力需求的主力軍。
卓創資訊大宗商品分析師房俊濤&&,像電解鋁、冶金等高耗能産業,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柱型産業。以河南省為例,2011年電解鋁用電量539億度,佔河南重工業用電量的30%。經過2011年的電價上調,目前國內電解鋁行業處於普遍的虧損態勢。而發電成本是電解鋁行業的成本重頭,約佔到40%左右。如果企業電價成本每度減少8分錢,每一噸電解鋁的冶煉成本將直降1000元左右。
在地方加大電力補貼的刺激下,電解鋁産量逆勢增加。7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上半年有色金屬産量數據顯示,全國電解鋁産量為951萬噸,同比增長幅度達9.7%。不僅如此,銅、鉛、氧化鋁等金屬産量都呈現出不同幅度的上漲。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半年,主要有色金屬價格全部呈現出回落態勢。受此影響,在今年前5個月,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687億元,同比下降11.7%。其中,有色冶煉及加工業利潤為418億元,下降幅度高達19.3%。
韓曉平認為,雖然産量不斷增長,擺在眼前的嚴峻問題在於,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景氣,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有色金屬市場的需求極端低迷很難在短時間內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過推行用電優惠政策,逆勢加大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的産量,無異於“飲鴆止渴”。
地方與中央政策深度博弈
“我們原本希望能夠對現行的用電政策進行調整,所以&&了一個實施意見,但是目前在具體的落實上,也面臨着一些困難。”陜西省物價局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因為工業用電價格是由國家發改委統一制定,地方政府並沒有權力私自對用電企業進行補貼,所以雖然已經對外宣稱會進行調整,但現在仍沒有任何進展。
可以説,在“穩增長”和“降能耗”之間,地方政府和中央又出現了類似於房地産調控的博弈格局。在這場博弈中,“電”成為雙方博弈的重要籌碼。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企業加大投資從而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中央仍在推進淘汰落後産能從而完成節能減排目標。
早在2011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整頓規範電價秩序的通知》,明確提出“堅決制止各地自行&&優惠電價措施”。其中指出,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不能擅自製定調整電價、不能自行&&並實施優惠電價措施,同時也不能擅自開展大用戶直供電試點,或以其他名義變相降低企業用電價格。
“雖然目前的經濟形勢和去年已經截然不同,但對於優惠電價來説,新的文件沒有出來之前,原有的文件當然是有效的。”國家發改委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
然而,從前述多個省份已實施的優惠電價措施情況來看,地方政府正和發改委的規定“背道而馳”。
面對地方高耗能産業的“捲土重來”之勢,中央也是有所覺察。本報記者了解到,7月中旬,國家工信部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工業節能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懲罰性電價政策機制”。
韓文科認為,制定懲罰性電價政策機制的目的,是要對高耗能産業進行遏制,要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仍面臨嚴峻的挑戰。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能耗佔全國總能耗的73.74%、高耗能行業能耗佔工業能耗的78.9%,遠高於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最高佔比,同時繼續呈上升趨勢。
“之前中央已經&&了很多關於降能耗、節能減排的文件,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省市的工作並沒有完成到位。”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耿志成看來,目前國內經濟持續下滑,能源産品價格也出現了明顯下跌,這也為産業結構的調整改革提供了機會。可以預見,經濟形勢的不景氣以及地方政府博弈,或令懲罰性電價細則的&&繼續難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