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工業發展再快,農業也不能丟”
2012-07-30   作者:記者 朱國亮/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糧食基地一年一季稻一季麥,刨除土地租金、人工、各種農資投入,1畝地利潤僅529元,整個糧食基地的利潤約為110多萬元,而前期投入的基礎設施折舊卻高達200萬元/年。”蘇州永聯糧食基地負責人劉中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置身蘇州永聯,記者可以深刻感受到現代農業的魅力。相對廣大欠發達地區而言,永聯的“一園四基地”的建設標準堪稱“奢侈”。在永聯糧食基地,種田從鋤頭釘耙時代躍入電腦鼠標時代。坐在監控室,2000多畝水稻生長情況盡收眼底,是排是灌由電腦控制,種植、收割、烘乾全程機械。田間管理的“農民”中,有了不少大學畢業生。基地負責人劉中峰擁有雙學位,既有農學知識,又熟悉大型機械使用。
  在鮮切花基地,一座座連棟溫室排列有序,溫度、光照均可調節,同時配有高標準冷庫、加工車間等設施,種植香水百合、白菊、非洲菊等高附加值産品。水産養殖、苗木基地也是如此,而且各農業産業之間、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副産品還可循環利用。
  記者了解到,1970年在長江灘塗上圍墾新建的永聯,曾是蘇州市張家港市最小、最窮、最被人瞧不起的村莊。後來通過發展工業,主要是鋼鐵産業,成為當地人人羨慕的文明村、首富村。去年這個村上交國家稅收在全國64萬個行政村中位列第二。然而,在最近的幾年裏,依靠工業富裕起來的永聯,在成為“華夏第一鋼村”之後,卻回過頭來發展起現代農業。村裏將僅剩的約7000畝地,通過集中流轉和整理,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糧食、鮮切花、苗木、養殖四大基地和一個休閒旅游的農耕文化園。
  高標準的背後是高投入。據永聯村提供的數據,糧食基地佔地約2000畝,總投資1700萬元;鮮切花基地佔地約400畝,總投資2500萬元;水産養殖基地佔地約100畝,總投資1400萬元……且不談這麼多的投入,在寸土寸金的蘇州,拿出這麼多地發展農業,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永聯人究竟為什麼要走這條路?就為了打造一片“盆景”農業嗎?這樣的“盆景”農業意義何在?面對如此多疑問,永聯人卻有一本自己的賬。
  誠然,正如劉中鋒所説的那樣,算經濟賬,永聯的高投入似乎並不明智。記者採訪中也了解到,鮮切花、養殖、苗木、休閒觀光農業雖然被永聯人寄予厚望,但永聯村黨委副書記吳惠芳也坦言:“贏利有望,但目前還處於培育階段。”不過對於永聯人來説,除了經濟賬,他們心中還有一本“保障賬”。已是76歲高齡的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對農業有着特殊的情感。“遇到荒年怎麼辦?鋼鐵不能當飯吃。”這位曾帶着永聯人突破“以糧為綱”思想束縛的致富帶頭人説,“作為一個村莊,工業發展再快,農業也不能丟,而且還要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有這塊旱澇保收的糧食基地,儘管已放下褲管不再種田,但永聯村民的糧食完全可以自給,而且還是高品質的“放心糧”。
  在永聯,發展現代農業,還有一本“生態賬”。在永聯,《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農田、苗木、花房環抱着鋼廠,工人走出廠區,就可以聞到稻香,看到白鷺,如有時間還可到農耕文化園,追憶江南水鄉傳統田園風貌。
  張家港市宣傳部門工作人員陸俊告訴記者,白鷺的歸來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媒體還進行了大量報道,而“這要歸功於成片的稻田,稻田也是一種濕地”。就在採訪中,記者注意到,永聯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屋檐下,已有燕子銜泥築起了兩個窩。
  “農業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土地的集中流轉,還需要高投入。”劉中峰説。負責永聯現代糧食基地建設和管理,讓他對現代農業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而這種投入,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更應看到農業的基礎性地位,看到農業的保障功能和生態效益。”
  目前,在江蘇乃至全國,農業的現代化正在大踏步邁進。在富裕起來的永聯,可以拿工業利潤為農業買單,但是在其他以農業生産為主的地區,誰來為現代農業的保障功能、生態效益買單?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永聯告訴我們,這需要有人給出一個答案。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農業部專項項目申報指南印發 2012-07-26
[時評]農業數據博弈中國不應失語 2012-07-26
準確把握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新動向 2012-07-25
農業産業化如何創新 2012-07-17
農業科研評價機制凸顯“一刀切”弊端 2012-07-13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