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一代”的無奈 空巢老人,誰來盡孝?
2012-07-26   作者:蘇希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面前盆裏混雜着的飯菜,是兩位老人整整一個禮拜的食物。除了臟,李讚群想不出別的詞來形容,甚至比不上自家寵物的飯盆乾淨。她終於忍不住,哭了出來。
    李讚群是全國性公益活動“替你看看爹和娘”的志願者之一。
    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統計,2007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有7000多萬,佔到60歲以上老齡人口總數的一半。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90%。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是‘漂一族’,離家千里,有孝不能盡。”
    這一句公益宣傳語,更像一聲慨嘆,撥動了很多青年人心裏最軟的那根弦。空巢老人,誰來盡孝?

    盡孝:流逝的“機會”

    李讚群的第一個任務,是替遠在福建的陳建華看望在北京的媽媽。
    “替你看看爹和娘”是中國雅虎和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組織主辦的公益活動。網友通過網絡,“曬”出希望看望父母的心願,志願者“認領”心願,看望回來貼出照片和日記。
    現在回憶起去年11月那次慰問孤寡老人的經歷,她還是忍不住哽咽。那對年過七旬的五保戶老人,每人每月只能領500多元的補助,加上行動不便,吃穿都成了問題。
    陳媽媽住在北京五環外的黑莊戶鄉。剛找到樓下,李讚群就看到二樓黑洞洞的窗口,趴着一位老太太,向外探着身子張望。
    這就是陳媽媽。
    家裏只有老太太一個人。她每天都趴在陽&窗口,盯着樓下偶爾經過的人。只要看到熟人,她就從樓上喊住對方。對方聽到了,仰頭和她聊幾句,這就是她每天能當面説得上話的所有人。
    看到李讚群,老人繃着上了鋼板的腿坐在高凳上,高興地拉着她展示自己的X光片:“在小區裏,被大狗撲倒啦,大腿骨折。”她不敢洗頭、洗澡,生怕踩着水又摔傷。只有等到兒子有空過去陪着,才能清潔一下。
    她的老伴因為心肌梗塞和腦溢血,已經搶救過好幾回,還在住院,沒有回家。兩個女兒都在福建老家工作,唯一的兒子是北京一家知名租車公司的總監,每天公司醫院兩頭跑。
    “我們現在年紀大了,自己的兒女不都在身邊,萬一有一天真的走了的話,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他們都能回來……”陳媽媽念叨了兩個小時。
    面對老人的寂寞,李讚群頗感無奈。“如果是我自己的父母,一定要把她接在身邊,好好地照顧她,絕不會讓自己的父母這樣。”
    李讚群開了一家服裝廠,步入正軌後,她有了空閒時間,但她看望的只能是別人的父母了。
    “我父母過世得早,現在想盡孝道,都沒有機會。真的,孝道不是責任,而是機會。”

    盼不起的團聚

    而另一些需要看望的家庭,卻盼不到與孩子的團聚。
    當李讚群看到黑龍江那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家”時,實在想象不出,當年一家四口是如何擠在裏面生活的。
    磚砌的小平房,就建在趙起生父母賴以為生的報刊亭旁邊。趙起生大學剛畢業,留在雲南工作。
    幾平方米的空間,還被主人用水泥墻隔開,開了扇小門。門裏面的是炕,外面的是“客廳”。天花板上扯着一根繩,晾着貼身衣物。因為沒有儲物空間,雜物都用塑料袋挂在炕邊。墻面剝落,就糊上報紙。
    一台冰箱和一隻電飯煲,是他們的全部電器。
    嚴格説來,連這十平方米也不屬於他們,這只是租來的落腳地。現在趙起生兩兄弟過年回家,都只能住在旅館。
    趙媽媽不過51歲,看上去卻有着不符合年齡的蒼老。她熱情地拉着李讚群在炕邊坐下。
    “我希望有愛心的人幫我看看黑龍江的爸爸媽媽,為他們賣兩小時的報紙。”聽到兒子的心願,這位母親靠着李讚群的肩膀,掉了眼淚。
    她的眼淚,不是感動,不是欣慰,卻是內疚。
    “真的覺得對不起孩子。上大學的時候,1個月只能給他200塊生活費,都不知道他吃不吃得起饅頭。”
    從東北的農村出來後,夫妻倆就靠着報刊攤把兩個兒子拉扯大。他們每天凌晨3點起床,去拿報紙。要是不戴棉軍帽,哈爾濱的冬天能把耳朵凍掉。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賺2000元,顧客少的時候,賣不出去的報紙還得自己賠。
    現在兒子工作了,趙父趙母終於松了一口氣。兒子提出把他們接去雲南,他們卻堅決不同意。
    “我跟他們説,你們踏踏實實上班,我們每個月賣報紙,多多少少還能掙點錢。等到哪天你們沒路走了,回來還有口飯吃。”
    聽着趙母一股腦的傾訴,李讚群沒忍住,抱着她一塊兒哭了。

    “漂一代”的無奈

    從小早起&&賣報紙的趙起生,其實深知父母的辛苦。
    但是一張機票還是他的奢望。
    他工作的地方,是靠近緬甸邊界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雲南到黑龍江,在中國地圖上直直地從西南角畫到東北角,是一段超過3000公里的路程。
    只有過春節,趙起生才有機會回趟家,這一回,路上就要花將近一週的時間。
    “先坐長途大巴,開一晚上,住一宿,坐公交車去火車站,然後坐火車到北京,38個小時或者54個小時,然後再住一晚上,去車站再買火車票,再坐一天。”説起回家的行程,他熟悉得能流利地背出來。
    每次得知家鄉父母突然生病,都會讓趙起生特別難過。“我剛工作,弟弟一直在外面打工。”
    他也想過把父母接過來同住,但是父母到了雲南,連個能説上話的人都沒有,想來想去就算了。“其實我們也不是哈爾濱人,沒有正常的住房,在哪兒打工就在哪兒租房,一直過着這種飄泊的日子。”
    目前,667個大大小小的心願裏,80多個已經實現,90多個心願正在到達的路上。李讚群的一位志願者朋友,在單位做財務工作,工作量總是很大。有時一行人早上6點就起床出發,任務結束之後,每每要打的趕着上班。有時候車費要花費上百元,甚至不得不請假。
    活動中,也有網友不認同盡孝能代替。
    身在新西蘭的楊小姐給許願者留言説:“我一年至少回去看我媽媽兩次,懷孕挺着大肚子都要回去。請你回去看看你的父母吧,人生不要留下太多遺憾。”
    實際上,籌備階段,黑龍江的志願者組織並不看好這種形式:自己的父母親為什麼要讓別人來看?會不會有反作用?
    全國志願者&&人孫麗跟他們解釋:“就拿我自己來説,也是長期在外,因為各種狀況才不能回去。不可能每個人大學畢業之後都回到自己家鄉,客觀條件也不允許。”
    孫麗覺得,身為兒女,不可能不回家看望父母,只不過限於客觀原因,總不能輕易成行。通過和許願人打交道,她常常能感受到他們心裏的愧疚。“志願活動一方面也是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覺到安慰吧。”
    陳建華接到母親的電話,很久沒聽到母親笑得這麼開心了,陳建華卻忍不住哭起來:“媽媽,對不起,是我不好,不能陪在你身邊。”
    “很好了,我今天已經非常高興了,不能怪你。”
    母親住院時,陳建華和妹妹輪流來北京陪護,母親出院後,她們只能回福建。“妹妹是初中老師,正在帶初三畢業班,想請假都沒辦法。我自己開了一家藥店,那段時間要辦很多手續,自己又在考試……”
    “我當時許願的時候,希望志願者能夠經常抽空去陪陪我媽,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志願者也只能去一次兩次。”陳建華想把媽媽接回福建,她卻不肯,深怕老伴病危時自己不在身邊。
    6月20日,全家人又趕到了北京。十天之後,父親去世了。“等媽媽情緒穩定一點,就把她接回來。”
    去黑龍江時,李讚群帶上了六歲半的女兒。不經世事的女兒弄不懂,為什麼大人們一會兒哭,一會兒笑。她只是開心地舔着冰棒,捧着漫畫專心致志地看。
    李讚群看著自己的寶貝獨生女,面臨着一個憂傷的事實:現在的老人們,就是將來的我們。
    她不禁想到,將來我們以什麼方式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老了,孩子能在我們身邊嗎?是否現在就該打算好,老了就到敬老院養老?還是讓孩子回家鄉找工作,守着兩個老人?”
    沒有人告訴她答案。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第一現場]農村空巢老人剩飯就是家常飯 病痛無人問 2012-07-25
有多少空巢老人生活與孤寂無助相伴? 2009-12-04
天津:社區與學校合作 方便空巢老人就餐 2008-04-10
“空巢老人”現象引發社會關注 2008-01-30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