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ST股重組有加速跡象。6月28日滬深交易所發布新退市制度方案後,已有10余家ST公司先後發布重組公告。另有統計顯示,自4月29日新退市制度徵求意見以來,僅在5月份就有超過20家ST公司密集發布了重組公告。
對ST股來説,退市猶如泰山壓頂,保殼自救無疑成為首要任務。業內人士認為,新退市制度在政策、投資人和監管上將對ST股形成倒逼機制,迫使其加快重組進程,但由於上市公司“保殼”自救的方式很多,能否成功也很難預料,而且不排除會通過會計處理手段達到規避退市的目的。因此,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散戶還應謹慎參與,主動回避其中的風險。
退市新政倒逼重組
根據新退市制度方案,凈資産為負和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是兩項重要指標。如果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資産為負或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將對其股票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如果連續兩年凈資産為負或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將被暫停上市;如果持續3年將被終止上市。
根據已披露的2011年年報統計,目前A股上市公司有48隻股票符合這兩項退市標準。其中符合“凈資産為負”退市標準的股票有37隻,符合“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退市標準的股票有11隻。
這也意味着,如果這48家上市公司在2012年度每股凈資産不能扭虧,或經營狀況沒有大的改觀,退市風險將會激增。這也是近期ST股紛紛“火線”重組的重要原因。
業內分析認為,正是退市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ST公司重組步伐。
“由於新退市制度引入凈資産退市標準,彌補了原有的凈利潤退市標準的重大缺陷,而且凈資産是一個存量指標,很難像凈利潤指標那樣被人為操縱。”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説,因此,對於凈資産為負的ST股來説,短期內依靠經營好轉來扭轉局面的難度較大,而資産重組則能大大加快這一過程。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退市標準中,凈資産退市標準和營業收入退市標準要從2012年年報披露數據起算,以前記錄既往不咎。以凈資産標準為例,只有當某只股票在2012年、2013年、2014年連續3年凈資産為負數時,才能終止上市。也就是説,凡是在2012年之前凈資産已經連續多年為負的記錄,均不算數。
“這樣,垃圾股在新退市制度下至少還有3年的存活期,也就是從2012年到2014年。”董登新説,由於新退市標準設有一個“新老劃斷”的時間規定,這就給ST股炒殼重組留下了制度空白期。“不過,這將是ST股自救的最後時限。”
“保殼”背後有風險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歷史經驗來看,ST股一般會通過出售資産、定向增發、資産重組等手段來維持生機,“保殼”自救。
在新退市規則下,一部分ST股需要越過“營業收入不低於1000萬元”紅線,才不至於觸發退市風險。因此,出售旗下資産獲取收益從而獲得盈利,是“保殼”最常用招數。
相比之下,定向增發、資産重組則是ST股“保殼”自救的最有效手段。從7月份10余家ST股發布的重組公告來看,他們不約而同地採取了這種方式。
“事實上,ST公司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依法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産清算。然而,由於退市涉及各方利益,不僅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不會同意,控股股東不會同意,銀行債權人也不會同意,因此,只要有一線希望,重組也必然會發生。”董登新説。
不過,對於ST股來説,重組是需要巨大代價的,能否成功也未可知。董登新認為,ST股要想規避退市,重組方必須首先將“殼”清理乾淨,再注入可持續盈利的資産,而這樣的重組往往風險十分巨大。“從以往ST類公司重組的情況來看,不少公司重組之後凈資産依然為負,這是一個很難改變的指標。除非重組方有足夠的實力,或真心將優質資産注入,才有可能將凈資産由負轉正。”
業內人士同時提醒,ST股重組和“保殼”的手段很多,其中有一種最應該引起投資者的警惕,那就是地方政府將一些“垃圾資産”如根本沒有多少收益的土地資産、房屋資産、債權等注入上市公司,這樣的結果從表面看是重組成功了,但實質上企業的資産質量並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將一些隱性債務帶到了上市公司。
另外,由於新退市制度採取了“新老劃斷”的做法,意味着目前垃圾股從2012年開始連續3個財年觸到退市底線才會退市,而由此贏得拯救時間的ST股在3年中也有可能通過會計處理方式規避退市。比如,如果在3年中想讓某一年凈資産為正,上市公司只需將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産按市價銷售,再按市價購回,就可以達到。除此之外,政府補貼也可增加凈資産,通過補貼“輸血”,ST股也可以維持生存或獲得新生。
“投資者應時刻警惕ST股‘保殼’背後的風險。”董登新認為,根據新退市制度方案,在2015年之前將不會出現一家公司因凈資産和營業收入指標而退市的案例。“不過,2015年上半年一定會有大批垃圾股批量退市,這將是不用質疑的結果。因此,中小投資者最好遠離垃圾股,切莫參與賭博。實際上,新退市制度已經提前3年向投資者發出了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