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對涉嫌騙取國家節能補貼的質疑加以澄清,海信的損失仍然顯而易見。
‘海信在這件事上確實存在不規範之處。’7月13日,家電業資深專家劉步塵稱。
‘騙補’真假與否,尚在爭論,涉嫌其中的家電企業紛紛喊冤,但家電行業業績整體下降卻是不能回避的。
“騙補”之疑
青島東海西路17號,海信總部所在地。
7月10日,海信大廈與往常一樣,顯得平靜。然而,連日來,海信“騙補”之説,讓其到處滅火,也讓整個家電行業在這個大熱天裏更加熱鬧起來。
2012年5月25日,國家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促進節能家電等産品消費,聯合下發《節能産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平板電視推廣實施細則》,節能補貼總額達265億元,實施時間為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經過層層審查,海信、美的、三星、海爾等家電企業巨頭部分産品順利入選。
7月初,該政策實施一個月後,有媒體報道稱,家電賣場裏“節能補貼”的宣傳單隨處可見,但一些標稱享受國家節能補貼的家電産品,實際能效指數並不符合節能補貼要求,個別家電企業涉嫌騙取國家節能補貼,該報道直指海信。
報道援引某商場海信銷售人員的介紹,海信的機器都是中標的機器,以前的老款不能補貼,而商場中的新款,標示1級能效,都能享受補貼。該報道認為,1級能效實現了,但能效指數卻不足財政部規定的實行補貼必須要達到的1.7的數據要求。銷售人員對此做出的解釋是:“他們只負責銷售,具體解釋由廠家負責。”不僅如此,海信銷售人員稱,在補貼方式上,可以直接把價錢降下來,給顧客補差價,以圖方便。
由此,“海信等品牌家電效能不符合國家要求”、“涉嫌騙取國家節能補貼”的報道在業界及社會上廣泛流傳,讓其陷入“騙補”漩渦。
10日上午,青島南京路的五星電器,海信電視各類産品擺放在最為顯眼的位置。“海信智能電視補貼全覆蓋”、“國家補貼加海信補貼”等字眼佈滿展廳。
銷售人員介紹,展廳內的電視産品全部中標,進入政府財政補貼系列的範圍。她説,海信電視産品銷售類型在超市、商場有所區別,有的産品不符合節能補貼規定,但也要在市場上銷售。但其同時坦言,在補貼方式上可以降價直接補貼。
在香港中路國美電器,門口、商場專櫃等,同樣張貼着“節能補貼”的宣傳畫。銷售人員解釋,“全覆蓋”並不意味着全部電視型號都能中標節能補貼。關於補貼方式,記者得到了與五星電器賣場同樣的答覆。
“如果沒有留存消費者的身份證複印件,海信最終還是拿不到財政補貼。”第一創業證券天津營業部首席投資顧問陳中平對此認為,海信將未能達到補貼要求的彩電貼上了節能標誌,其一線營銷人員把直接降價説成“節能補貼”。
“這明顯是無視消費者的知情權,被懷疑騙取節能補貼也是咎由自取。”劉步塵對此表達了同樣觀點。他&&,按照國家規定,執行家電補貼政策,必須憑藉消費者身份證複印件、發票、承諾書領取現金補貼,直接在價格上優惠是不合規行為,應該受到處罰。
劉步塵認為,根據國家《節能産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平板電視推廣實施細則》要求,達到1級以上能效標準、而且能效指數超過1.7的平板電視,可以享受100元-400元的節能補貼,而海信在實施期間,確實存在不規範之處,同時在處理“騙補”嫌疑事件上,表現得也並不理想。
“海信電器騙取節能補貼係媒體誤讀。”山東資深業內人士孫揚(化名)則認為,國家家電節能補貼標準和實施細則雖然已經下發,但是企業還沒有進入正式申報補貼階段。他進一步解釋,海信等家電企業採取的是國家財政補貼與企業補貼相結合,雖然有的型號沒有納入財政補貼範疇,但企業可以直接補貼,並不違背國家政策。
即便如此,海信仍然無法擺脫“騙補”的嫌疑。
海信回應
股價跌停,這是海信付出的代價。
“騙補”之説一出,海信電器股票反應最為敏感。7月9日,海信電器股票跌幅高達9.98%。
對於“騙補”的説法,海信電器營銷公司副總經理胡劍涌回應稱,“各企業都在採取積極的促銷政策,以讓利於民、實惠消費者,出現‘騙補’的説法實際為媒體對個別一線促銷員促銷口徑的誤讀,國家家電節能補貼標準和實施細則雖已經下發,但企業尚未進入正式申報補貼階段,哪來的‘騙補’?”
與孫揚觀點一樣,胡劍涌認為,海信在此次項目中,採取國家補貼加企業補貼的雙重優惠政策,不僅不存在“騙補”,還加大了補貼的力度,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對於海信電器的領跌,胡劍涌僅&&,選擇與否是投資人的個人行為,漲跌也是常態,並&&其對海信電器的前景充滿信心。
負面影響仍在繼續。
7月11日晚,海信電器發布澄清公告:經公司核實,不存在任何騙取國家家電節能補貼的情況,並稱將繼續嚴格執行國家的各項政策。讓海信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公告不僅沒消除業界顧慮,澄清“騙補”的疑問,反而再次激怒了媒體與公眾。
廣東一媒體發表評論員文章稱,海信高管的公開表態,“出現‘騙補’的説法實際上是媒體對個別一線促銷員促銷口徑的誤讀”,這種“喊冤”的方式與熱門社會新聞中,將責任推給“臨時工”有異曲同工之妙。
“誠信形象大打折扣。”劉步塵&&,電視企業要想讓消費者獲得國家最高能效補貼,門檻並不低,只有真正掌握節能技術的企業,才能搶得先機。而海信在市場中一直扮演着誠信、技術領先等形象。就媒體報道內容而言,其只是涉嫌“騙補”,但在處理方式上,海信一面發公告,一面私下公關游説,自始至終都試圖撇清和自己的關係,如“個別一線促銷員的責任”、“媒體誤讀”等,完全沒有一家大型企業應該擔當社會責任的影子,接下來又如何贏得公眾對它的尊重?
7月14日下午,記者電話&&海信的宣傳等部門,相關人士均&&,關於“騙補”事件的進展、公司態度等詳情,均以公司公告為準,其他事宜不便透露。
海信的尷尬
“其實,海信並不具備被媒體‘特別關照’的理由。”劉步塵稱。然而,這並不妨礙海信近年來的動作頻頻,其一舉一動也頗受爭議。
2012年4月,其斥資12億投資深圳、布局南方的舉動引起業界關注。海信投資12億元在深設立南方總部,統籌長江以南所有分公司業務,涉及板塊包括由海信集團直接控制的海信電器、海信科龍、海信通信、海信網絡等,預計將創造500億的年營業收入。
對於當事者而言,也許這是一次正常的投資,備受關注在情理之中。然而,隨着消息的公開,業界卻對此傳出“海信集團總部要移師南方”、“弱化青島總部”等説法。海信品牌管理部新聞宣傳專員張靜在接受新金融記者採訪時,對此予以否認。
淄博市技師學院電氣工程系主任路福俊&&,縱觀近幾年,海信在市場中的動作,讓其面臨着更多尷尬。
早在2011年8月,海信突然解散淄博子公司,被業界稱之為“敗走淄博”。
“海信撤離淄博的根本原因是其在電視行業競爭衰弱的體現。”路福俊説,土地爭奪等問題是其敗走淄博的一個外因,或者説是導火索。而在更早時候,海信位於遼寧、山東臨沂、山東青州等傳統的電視機生産基地陸續關閉。
與此同時,海信發布公告稱,集團以美國及歐洲、澳洲、非洲為重點的海外市場增長迅速,2012年一季度,自有品牌銷售額同比增長達75.34%,海信集團也加快了海外生産基地的布局。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此前也曾&&“大頭”在海外,但在不久前的媒體溝通會上,周厚健明確表達了對海信電視目前處境的憂慮。他説,TCL彩電今年以來勢頭兇猛,已經威脅到了海信電視的市場地位。
但在劉步塵看來,近年來,海信整體發展乏善可陳,最令海信驕傲的電視産業已顯現疲態,原本業界老大的地位眼睜睜被TCL奪走。白電産業不溫不火,沒法與格力、美的、海爾抗衡。
再加上收購了科龍這個“燙手山芋”,看不到海信白電産業的未來在哪。劉坦言,不僅如此,海信11年超高業績增速,或許還會陷入財務操作之嫌。
被透支的行業
這並不是海信獨有現象。
記者注意到,7月6日,《廣州日報》刊登的《彩電企業涉嫌騙取節能補貼》文中,涉及長虹、康佳、TCL、創維、三星等多家家電企業。
“那篇報道涉及6家家電企業。”孫揚説,該報道稱,多數液晶電視的能效指數均低於1.7,彩電的能效標識也不像空調、冰箱、洗衣機那樣規範,多數彩電企業要麼將能效標識貼在背面,要麼乾脆就不貼。
在“騙補”影響下,整個家電板塊大幅下跌。其中美的電器盤中一度跌停。受大跌影響,海信電器市值曾一天蒸發近14億元,而美的電器市值更是損失超過36億元。
陳中平分析稱,海信、美的等多家企業“騙補”行為是否真實存在,目前仍在爭論,但整個行業的不景氣卻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他認為,被懷疑騙取節能補貼只是短期偶發因素,長期來看還是由於對宏觀經濟下滑的擔憂,地産調控不放鬆,同時多年來“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對於家電消費的提前透支等因素,引發家電股業績下滑擔憂,從而招致機構拋售。
劉步塵同樣分析認為,家電板塊大跌的主要原因,應該是資本市場對2012上半年家電行業業績預期不看好,和“騙補”事件無直接關係。
他對2012年的中國家電産業現狀用“經營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予以概括,從2011年統計數據來看,家電生産、銷售增速放緩現象今年更為明顯。據國家信息中心對全國24個重點城市家電零售市場的監測,今年1-3月各類大家電銷售量全部為負增長,其中彩電、電冰箱、洗衣機銷量降幅約30%,空調降幅為48%,熱水器為20%,銷售額全部負增長。
“今年整體增速在0%到-5%之間。”他説。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發布的《2012年家用電器行業生産運行情況》顯示,進入2012年,內外市場需求表現趨軟,企業經營困難,且2012年家電行業産能過剩,企業用工成本增加。
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中國彩電行業産值規模達到4080億元,2010年已經達到了11493萬台,“十一五”期間,彩電行業累計生産彩電4.73億台,其中平板電視2.51億台。“産能過剩必然導致家電市場競爭加劇。”孫揚對此坦誠,就在2011年上半年,除電視機企業相繼發布智能電視外,包括谷歌、蘋果、聯想等IT巨頭也宣布涉足智能電視領域。
孫揚認為,家電節能補貼對於引導綠色消費、促進産業結構調整等有積極作用,但在上述大環境下,加上産品能效與企業經濟利益直接挂鉤,“騙補”聲其實早就在多家家電巨頭中傳出。
“在‘節能惠民’、‘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中,哪家企業敢説自己的屁股乾淨?”山東省一業內人士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