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創新和環保已成立國之本
2012-07-10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丹麥霍森斯市街景。  資料照片  

    格蘭富總部。  資料照片

    丹麥被譽為創新之國。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的“2011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顯示,丹麥位居第六。同時,它又是一個非常注重環境保護的國度,在節能減排和綠色産業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推動科技創新和促進環境保護的過程中,丹麥企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它們一方面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制定企業長期戰略,另一方面則將創新精神發揮到極致,使之成為佔領未來市場的利器。

  丹麥霍森斯市成功轉型——
  從農業小鎮到創新中心

  記者 楊敬忠 報道員 吳波/哥本哈根報道  丹麥日德蘭半島東部的霍森斯市在2012年上半年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原本安寧的濱海小城敞開大門,熱情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4月至6月,霍森斯作為丹麥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會議主辦城市,舉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歐盟部長級會議和國際會議;各種國際論壇、展覽和文化活動連續登場;環意大利自行車公路賽等著名體育賽事也陸續在此舉行。眾多歐盟官員、各方代表、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和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爭相一睹這個現代創新型工業城市的風采,探尋它吸引人們目光的魅力所在。
  走訪這座城市和城市居民,我們發現,最近一個世紀以來,霍森斯經歷了從農業小鎮到重工業城市,再到創新中心的轉變,成功實現了産業轉型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隨時代沉浮的“小漁村”

  面積520平方公里、人口8.4萬的霍森斯是丹麥第八大城市。霍森斯市博物館館長安妮比約凱爾告訴記者,霍森斯建城始於歷史上著名的維京時代,當時北歐海盜盛行,地理位置優越的天然良港讓維京人選擇霍森斯作為他們出海遠征的基地,而駐紮在當地的人則主要以農耕和捕魚為生。
  據霍森斯市工業博物館館長奧弗普高德介紹,到了18世紀中期,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以煤炭和鋼鐵為主的重工業在這裡迅速崛起,霍森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躍居為丹麥第四大城市。
  以消耗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繁榮沒能持續多久,受兩次世界大戰和上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影響,霍森斯的重工業逐漸走向衰落。上世紀50年代,電子製造業的興起推動了霍森斯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但到80年代後期,犧牲環境的發展模式讓霍森斯的發展再次陷入停滯,一度沉寂無名。進入本世紀後,隨機應變的霍森斯人再次煥發出創新精神,大力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綠色經濟,開拓教育、科技、文化和旅游等創新型産業,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霍森斯商業委員會經理托本布斯科説:“按照丹麥的標準,霍森斯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25年前,霍森斯前進的腳步幾乎停滯,但最近幾年,霍森斯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

  快速發展的工業重鎮

  今昔對比,如今的霍森斯更加關注可持續增長,而綠色技術在霍森斯的新一輪發展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位於霍森斯市區的Econovo公司研發出一種獨特的通風窗,它可以把室外進入的空氣進行加熱或者冷卻,然後再輸送到室內,既節能又環保。此外,該公司還大力推廣黏土作為一種新型的環保建築材料。該公司工程師約安妮霍爾姆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黏土作為建築材料具有幾大優勢,它取材方便,無處不在,因而可以使運輸成本降到最低。此外,它以一種天然的方式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有利於調節室內空氣。”諸如此類的綠色科技企業在霍森斯不勝枚舉,已形成集團經濟和規模效應。
  霍森斯2010年落成的“維圖斯白令創新園”為很多高科技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業條件。該創新園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很多創新型公司紛紛入戶園區,並且它也是丹麥VIA大學霍森斯校區的一部分,吸引了來自世界45個國家的大學生在此就讀。該創新園以丹麥18世紀著名的探險家維圖斯白令命名。白令1681年出生於丹麥霍森斯,他曾效命於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並對沙俄帝國的東部海岸進行勘探考察,現在俄羅斯和美國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霍森斯地處日德蘭半島東部沿海,靠近德國北部和丹麥南部的製造業基地,距離丹麥第二大機場比隆機場僅半小時車程。便利的交通設施和獨特的地理位置為霍森斯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至今仍保留着相當完善的製造業。
  此外,農業仍是霍森斯的一項優勢傳統産業,城市周邊有大片濕地和來自峽灣的有機鹽分,該地區土壤特別肥沃,適宜發展種植業。最近幾十年來,霍森斯分散的小農場逐漸合併成機械化耕作的大農場,養殖業也相當發達。丹麥的豬肉聞名世界,而丹麥出口到世界各地的豬肉製品不少是來自霍森斯。丹麥食品生産商“丹麥皇冠”公司在霍森斯郊外有一個大型肉製品加工廠,有1300多名工人,每週屠宰和加工10萬頭生豬,銷往全球各地,是著名的丹麥優質品牌。霍森斯南部還有一個大型農場,專門種植有機蔬菜和水果,為丹麥家庭提供蔬菜和水果送貨上門服務,經營良好。

  “工作跟着人跑”的創新中心

  近年來,霍森斯還不斷推出新的創意和品牌,大力發展新型文化和旅游産業,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霍森斯曾在1853年建立了一座丹麥國家監獄,歷史上一度給霍森斯的城市聲譽蒙上一層陰影。為了給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霍森斯在2006年關閉了該監獄,將其改造為博物館及文化活動中心,並在那裏舉行過多場大型搖滾音樂會等文藝盛典。此外,霍森斯還建造了一個新型的足球體育館,豐富市民的文體生活。現在,霍森斯AC足球隊是丹麥國家足球聯賽排名前三的球隊。
  布斯科説:“過去,人跟着工作跑,哪有工作,哪就會涌現移民。現在,工作跟着人跑,哪有居民,哪就會出現新的商業機會和創新機會。我們秉承這一理念,正在努力推陳出新,打造更適合人們居住的環境友好型城市。”
  隨着霍森斯創新型城市的知名度越來越大,該市的旅游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霍森斯旅游度假,學習取經。人們在欣賞霍森斯天人合一、自然美好城市風光的同時,也見證着霍森斯發展模式成功轉型的進程。

  格蘭富尋求發展與環保的平衡之道
  創新成為丹麥企業的動力之源

  記者 王龍雲 楊敬忠 邊昂布/哥本哈根報道  “強調節能環保,並非強迫人們去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丹麥格蘭富集團創新部門負責人漢斯布林克漢森肯定地説,“應該在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之下推進環保事業,而創新就是解決之道”。
  在位於丹麥小鎮邊昂布的格蘭富總部,專業背景是綠色建築的漢森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闡述了創新對於這家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北歐公司的獨特意義。漢森説,作為全球領先的水泵製造商和水處理公司,格蘭富與丹麥很多公司一樣,非常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也願意為減少碳排放和節能環保做出一份貢獻。“自然資源越來越稀缺,這就需要我們不停地去創新,繼續提升技術、改進方案,以此減少工業産品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壓力。”漢斯説。
  漢森對《經濟參考報》記者&&,2007年,格蘭富提出了“銳意創新”概念,設定了指向2025年的企業發展策略。可持續性是格蘭富關注的焦點所在,這家丹麥公司希望利用其在水處理領域的專業特長,通過各方努力,將這一理念推向全球。
  在歐洲,大公司一般來説都有獨立的研發部門,而單獨設立創新部門並不常見。漢森説,由他負責的這個部門是在2009年成立的,當時整合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與研發部、業務發展部等多個部門通力合作,結合市場需求,為格蘭富集團開拓新的業務領域、確定新産品的定位以及協助領導層制定長遠規劃等。據漢森介紹,如今創新部門有20多人,他本人直接向總裁負責,其團隊大多是年輕人,最大的只有28歲。目前,格蘭富每年大約將5%的營收投入到研發領域。
  “創新離不開遠見以及合乎情理的判斷”,漢森與記者談到了《大趨勢》的作者約翰納斯比特,“準確把握世界發展的趨勢很重要,我記得他原來的一些預言並不被人接受,但後來一一應驗,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與會者都站起來為他鼓掌。”
  漢森認為,格蘭富之所以可以成立獨立運行的創新部門,與集團的股權性質和發展策略密切相關。據介紹,格蘭富受控於創始人Poul Due Jensen設立的基金會,是一家資金可自行支配的非上市企業。與側重實現短期目標、取悅投資者的很多上市公司不同,格蘭富更注重長期發展前景,因此在研發投入和反哺社會等方面表現得更為積極。
  格蘭富是全球泵業領導者之一,年生産量近1600萬台,主要産品包括用於供熱空調的循環泵,以及用於工業、供水及污水處理的離心泵和計量泵等。除泵系列外,格蘭富還生産泵類産品所需電機,以及泵類産品和泵系統控制裝置中的先進電子設備。預計到2025年格蘭富的全球規模將達到目前的四倍,但之前該公司已承諾其碳排放量不會超過2008年水平,這給格蘭富的創新和研發兩個部門提出了一個巨大的挑戰。漢森希望,每研發出一個新産品,其能源使用率較之老産品要提高10%,這樣才能積少成多,有效降低整個集團的碳排放量。“根據我們的測算,全球10%的用電量都消耗在各種各樣的水泵之上,如果我們把現有水泵換成高效節能的産品,就能為世界節省4%的電力。”
  除了格蘭富,丹麥還有全球知名制藥巨頭諾和集團以及風電領軍企業維斯塔斯等,都將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在這背後,都能看到丹麥政府的身影。記者了解到,在丹麥,有技術和創新委員會、戰略研究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向企業提供技術和資助,有綠色發展示範項目等專項研發基金。2012年,丹麥政府的研發預算超過20億歐元。全方位的政策和資金扶植,讓這個北歐國家在諸多現代工業領域中繼續抒寫“丹麥童話”。

  從石油重鎮到風能之都——
  港口城市埃斯比約的蛻變之旅

  記者 楊敬忠 報道員 吳波/哥本哈根報道  位於北歐日德蘭半島西南部的埃斯比約是丹麥最大的港口城市。150年來,它經歷了從漁村、漁港到石油重鎮,再到風能之都的革命性轉變。埃斯比約人緊緊把握住全球經濟發展脈搏,抓住産業轉型契機,成功實現了能源革新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雙重目標。
  近日,埃斯比約市商務發展中心主任湯姆尼爾森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説:“埃斯比約現在不僅是丹麥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工業重鎮,更是歐洲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風能産業出口和示範基地之一。這是我們最擅長的領域,我們在領跑世界。” 
  今昔對比,如今埃斯比約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風力發電和設備生産與出口以及技術研發基地之一。自2007年以來每年在這裡舉行的國際海上風電商務洽談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風電産業人士,就風電産業設計、生産、銷售、項目合作和發展前景展開討論。
  回顧過去,150年前,丹麥政府為向英國出口農産品而在位於北海出海口的埃斯比約設立港口。到19世紀末,隨着漁業發展,埃斯比約成為丹麥第五大城市。上世紀70年代,由於歐盟開始對漁業採取配額限制,埃斯比約的漁業迅速衰落。但同期爆發的能源危機和近海油氣田的大規模勘探開發讓埃斯比約大受其益,找到了經濟二次增長點。目前,世界兩家主要風力發電機生産商丹麥維斯塔斯和德國西門子都在日德蘭半島設有生産基地,其産品通過埃斯比約運往世界各地。而丹麥本國65%的風力發電機出口都經埃斯比約轉運。
  記者在港口能源工業區看到,碼頭上擺滿了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風力發電機組件,等待着運往世界各地。而毗鄰的一大片新開闢的新能源工業區正在如火如荼地加緊施工建設,場面壯觀,氣勢恢宏。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丹麥開始大力開發以風能和生物燃料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丹麥風能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丹麥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3.8吉瓦,滿足了丹麥25%的電力需求,已接近歐盟到2020年31%的電力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目標。丹麥政府計劃,到2020年,風力發電容量可滿足國家總電力需求的50%,到2050年完全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地處埃斯比約市中心的西南日德蘭半島博物館館長弗萊明賈斯特説:“如果沒有這次産業轉型,就不會有今天的埃斯比約。這個城市已從古老的漁港,經歷石油工業發展盛衰和風能革命的興起,轉型為以風能研發為主導的後工業化城市。”
  隨着風能産業興起和城市工業性質的轉變,埃斯比約形成了一個不斷擴大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密集區。目前,埃斯比約有近250家跨國公司在新能源領域運營,有眾多僱員服務於傳統和新能源行業。而由於風力發電機從設計製造到運輸、裝配、維修和技術更新都需要一個很成熟發達的産業鏈,埃斯比約聚集了大量世界級的航運、IT、能源和工程管理服務公司,並發展形成了完善的海上風電行業一站式服務中心。此外,這裡也催生了不少配套企業,如深海潛水公司、鑽井平台運營商、海上風機維修和直升機後勤救援服務公司等。 
  埃斯比約港口事務負責人奧勒英格利奇説,北海沿岸是歐洲海上風能的主要産地和市場。隨着歐盟對風能的需求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埃斯比約將保持先發優勢,擴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在未來數十年繼續領跑歐洲風能産業發展。 
  據悉,埃斯比約市從2011年起投資6500萬歐元(約合8747萬美元)用於改造港口設施,以保證海上風電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同時,埃斯比約還在進行海上風電與海上油氣鑽探技術、服務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協同研發和試驗,都取得了實際成效。這些措施都將進一步鞏固埃斯比約作為本地區海上風能産業中心的地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丹麥式物業服務”體驗 2012-05-29
丹麥舊房改造:注重“綠色轉型” 2012-05-04
小國當主席:丹麥不要歐元要歐盟 2012-04-25
華銳聯手丹麥米塔開發風機控制系統 2012-04-23
丹麥財政大臣&&歐盟徵收金融交易稅基本不現實 2012-03-3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