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藝術品資産包存活12天,就趕上全國藝術品交易所整頓風潮,運氣不佳的陜西藝術品交易所寄望於陜西國有文化産權交易,以謀求生存之道。
事實上,其轉型之路亦並非坦途。儘管其已獲得陜西省政府更名的批示,並於2012年3月更名為陜西文化産權交易所(以下簡稱陜西文交所)。然而,陜西省財政廳官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將國有文化産權交易從西部産權交易所剝離出來給陜西文交所,過程亦比較複雜,目前還在研究中。
這就意味着,陜西文交所尚未取得“産權交易資格”,其已經開始的産權交易的合法性有待商榷。而西部産權交易所人士更是直言稱,“陜西文交所並沒有交易的資格,這種交易行為是違法的。”
與此同時,陜西文交所的首次業績——陜西西部廣告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部廣告)、陜西文投院線的6000萬的國有産權轉讓,亦存在諸多疑點。其中,西部廣告子公司的股權轉讓,或難避陜西文交所的實際控制人——陜西文化産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文投)與關聯方(兩自然人股東)之間互相騰挪的嫌疑。
文交所轉型之困
公開資料顯示,於2011年6月成立的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是由陜文投成立的國有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國內藝術品投資和交易。
成立不久,陜西藝術品交易所便推出首個藝術品資産包,然而,國務院整頓交易所亂象的“38號文”的下發,卻讓這只藝術品資産包短短12天后便夭折。隨後,陜西藝術品交易開始全面整改。
在國家對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整頓近一年後,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於4月5日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更名為陜西文化産權交易所,更名後其業務主要包括文化企業的政策諮詢、信息發布、組織交易、産權鑒證、資金結算交割等。
顯然,在藝術品份額交易遭遇政策瓶頸的情形下,陜西文交所有意尋求轉型和突破。“決定做文化産權交易時,我們特意組織過一次行業論壇,專門討論文交所的出路問題,也向深圳文交所取了不少經。”陜西文交所總經理王媛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不過,從藝術品交易所更名為文化産權交易所,陜西文交所意欲向文化企業産權交易轉型,似乎亦遭遇到諸多困境。
事實上,在陜西文交所之前,當地已有一家大規模的綜合性産權交易服務機構,即西部産權交易所,是陜西省國有企業産權交易唯一指定機構。如若陜西文交所成為指定的國有文化産權的交易機構,勢必會與西部産權交易所的業務發生衝突。
對此,陜西省財政廳教科文處一位官員坦言,“陜文投已經遞交了文交所為國有文化産權交易機構的申請,但西部産權交易所是目前國有産權交易唯一指定機構,文交所要從中把國有文化産權剝離出來,過程比較複雜,對此我們也正在研究中。”
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曉寧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陜西文交所可以做文化企業産權交易,但實際操作層面上並不明確和清晰,行業內也沒有公認的交易規則。此外,能否在當地培育起相應市場尚難以預測。”
呂曉寧&&,陜西的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在藝術品市場和文化産權交易方面,相比其他市場活躍度高的省份比較弱,並沒有地位和話語權。
或存程序瑕疵
雖然,陜西文交所轉型之路似乎並不順利,出人意料的是,短短三個月時間,其已完成兩筆共計6000萬的交易。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編號為NO.20120001的陜西文交所産權交易憑證顯示,西部廣告於2012年4月9日,將其持有的子公司陜西金色西部廣告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色西部)49%的國有股權,轉讓給由兩名自然人組成的聯合受讓體,分別為趙傑、王曉玲,轉讓價格為1470萬元。
“這筆交易加上股權和債權,交易額總共是4000萬元。”陜西文交所産權交易部部長王雲告訴記者,“另外一筆交易是陜西文投院線對外轉讓股份,已於6月份完成,交易額為2000萬元。”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西部廣告早在今年2月17日就於西部産權交易所掛牌,同樣是以不低於1470萬的價格轉讓其子公司金色西部49%的股權。7月3日,負責此筆交易的西部産權交易所
“項目一部”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此筆轉讓尚在交易環節。”
按照上述人士的説法,西部廣告目前仍在西部産權交易所掛牌,且尚處於交易階段,但事實上,西部廣告已經於4月9日通過陜西文交所完成了股權轉讓,其先後在兩個不同交易所掛牌,令人費解。
對此,西部産權交易所行政部負責人亦&&十分疑惑,“我們確實不知道西部廣告已在陜西文交所完成交易,我們是唯一指定的國有産權交易機構,陜西文交所並沒有交易的資格,這種交易行為是違法的。”
對於上述負責人的説法,記者向陜西文交所進行求證,王雲對此予以否認,“我們是合法交易,並不存在違規行為,陜西省政府對文交所的交易資質是有相關批文的。”
但事實上,王雲所稱的陜西省政府的批文為《關於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更名有關問題的批復》(陜政函〔2012〕45號),函件的內容為同意“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更名為“陜西文化産權交易所”,並未提及授權其為國有文化産權交易機構的內容。
與此同時,在金色西部工商變更資料中,陜文投於5月23日遞交給西安市工商局曲江分局的一份承諾函中提及,現陜西省財政廳正在&&關於指定陜西文交所為國有文化類産權交易機構的批文,取得批文後陜文投會及時遞交到曲江分局。
這也意味着,在西部廣告於4月份通過陜西文交所完成股權轉讓後,陜西文交所尚未取得陜西財政廳的批文。“陜文投是將申請交上來了,但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下發批文,對此事財政廳正在處理中。”前述陜西省財政廳教科文處一官員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
關聯方間的騰挪
事實上,西部廣告通過陜西文交所轉讓旗下子公司股份,不僅涉嫌非法交易,而且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存在諸多令人費解之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一份西部廣告與金色西部之間的股權交易合同顯示,西部廣告持有金色西部100%股權,其中將49%股權對外進行轉讓,受讓方為兩名自然人組成的聯合受讓體,分別為趙傑、王曉玲,轉讓價格為1470萬元。
其中,趙傑出資870萬元,受讓金色西部29%的股權,王曉玲出資600萬元,受讓金色西部20%的股權。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此筆看似平常的股權轉讓,背後實則暗藏玄機。工商註冊資料顯示,上述兩個自然人的身份均為陜西百年傳媒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年傳媒)的股東,其中王曉玲為百年傳媒的總經理,持有公司30%的股權,趙傑則持有公司19%的股權。而百年傳媒的最大股東為西部廣告,持股比例達51%。
饒有意味的是,上述幾家公司均為陜文投旗下公司,陜西文交所另一筆交易中,對外轉讓股權的陜西文投院線亦是陜文投旗下公司,由於陜西文交所拒絕透露此筆交易的具體情況,該筆交易是否與西部廣告的股權轉讓性質相似並不得而知,但西部廣告的股權交易背後難逃陜文投旗下公司相互股權騰挪之嫌,而陜西文交所則短時間內獲得交易業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份陜文投發【2012】9號文件顯示,陜文投關於同意西部廣告轉讓金色西部股權49%國有股權的批復提到,金色西部自去年11月註冊成立,至今沒有任何經營業務。
然而,王雲卻告訴記者,西部廣告轉讓金色西部的股份成交額為4000萬,除去股權交易價格為1470萬,剩下的均為債權交易價格,但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經營活動的公司而言,2500多萬的債權讓人很難理解。對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疑問,王雲回應稱,會將公司交易數額的報表整理後,再&&記者。
更蹊蹺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金色西部註冊地實地調查時,其辦公地址的公司竟為西部廣告,當記者向西部廣告工作人員追問金色西部的辦公地址時,一位工作人員卻告訴記者,“金色西部沒有任何辦公人員,哪來的辦公地址。”
不過,受讓人之一趙傑對此則不認同,“金色西部註冊資本為3000萬,怎麼能是空殼公司,之前沒有經營活動,轉讓後開展經營活動不就行了。”
對於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亦向陜文投進行求證,截至發稿未能得到對方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