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能源動脈上的“守護神”
走進中石油管道公司長慶分公司基層輸油站
2012-07-02   作者:記者 李新民/寧夏銀川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他們被稱為中國能源動脈的“守護神”,但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
  為保障中國油氣管道的安全暢通,他們在荒漠里長年堅守,在戈壁上不停奔走,在山溝溝裏默默奉獻,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平凡而壯麗的詩篇。他們就是中石油管道公司長慶輸油氣分公司(簡稱管道長慶分公司)基層輸油站的員工們。
  在中石油管道公司日前組織的“媒體走基層”採訪活動中,經濟參考報記者走進大西北,走到管道員工們身邊,記錄下一個個雖不驚天動地但卻震撼人心的故事。

  大沙漠裏的“綠洲情”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據考證,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這兩句詩所描述的景象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沙坡頭。然而,當記者來到管道長慶分公司的沙坡頭輸油站時,卻看不見長河落日,放眼遠望竟全是漫漫黃沙。
  “這裡是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裏沙漠的腹地。”沙坡頭輸油站站長於春寧説,2010年,管道長慶分公司在這裡建成了沙坡頭輸油站。這座佔地25.6畝的沙漠小站,是石空-蘭州原油管線上的第二座站場,全站25人,肩負着65公里石油管線的守衛任務,其中50公里橫穿於騰格裏沙漠。
  據於春寧介紹,沙坡頭小站初建之時,滿眼黃沙,看不到一點綠色。他們便在沙漠中打井取水,並在站場四週敷設了澆水管道和噴淋裝置。兩年內植樹3880棵,並保證樹木的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同時,還在沙漠裏開墾並改良出7小塊土地,建起職工菜園……
  如今沙坡頭小站,周邊3800多棵樹木早已葉繁枝茂,而菜園裏的西紅柿、茄子、辣椒、毛豆、土豆、豆角等各種蔬菜也生長得鬱鬱蔥蔥。這座昔日荒涼的沙漠小站已變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
  然而,記者採訪中發現,在沙坡頭輸油站、在管道長慶公司,更加賦有生機的“綠洲”其實扎根在管道員工們心中,這就是他們對中國石油管道工作的那份摯愛。
  祖籍湖北的肖江華,是大學畢業來到管道長慶公司的,一報到就被分配到艱苦的基層站場工作。如今,這位來自江南水鄉的小夥子已成為沙坡頭站的副站長,而且還在長慶公司的同行中處了一個對象。“沙坡頭這鬼地方,夏天太熱,沙漠最高氣溫可達60多(攝氏)度;冬天又太冷,最低氣溫為零下20多(攝氏)度。”肖江華説,“剛來時我曾想過要辭職回家鄉去,但現在不僅堅持下來,而且愛上這份工作,愛上了這個地方。”
  對於石油管道員工而言,在同行裏談對象也許是另一種艱苦生活的開始。比如高浩江與肖佳澤,已是一對結婚8年的夫妻,可兩人分別駐守在不同的基層站場,因為工作繁忙一年見不到幾次面,至今都沒有孩子。“不過,現在好了,公司領導考慮到了我們的情況,把我們都調到沙坡頭站工作。”肖佳澤一邊抹去腮邊的淚花一邊説,“這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雖然更艱苦一些,但夫妻能夠在一起工作也是一種幸福。”
  楊丹,原本在銀川市開辦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化粧品商店,且收入頗豐。兩年前沙坡頭站成立時公開招工,楊丹在家人的鼓動下報了名,由此成為沙坡頭站職工食堂一名員工。從繁華大城市到荒涼偏遠的沙漠小站,從化粧品商店店主到食堂廚師,不僅工作比以前艱苦了許多,收入也大大下降,更重要的是她要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親人分離之痛——當時她離家上班時,年僅1歲半孩子抱着她的腿哭叫着不讓媽媽走……

  戈壁灘上的“好漢歌”

  “大河向東流啊,戈壁沙塵瘋狂地吼哇。説走咱就走啊,千里管道顯身手哇。險情面前一聲吼哇,困難再大不低頭哇……”這是管道長慶分公司惠安堡維搶修隊的隊員們創作的《新好漢歌》。
  坐落於寧夏鹽池縣西南部戈壁荒灘上的惠安堡,是一個偏僻而孤獨的小鎮。如果不是此次“走基層”採訪活動,記者做夢也不會想能來到這裡。而長慶分公司惠安堡維搶修隊和惠安堡輸油站在這裡已有了34年的歷史。
  據維搶修隊副隊長張濤介紹,惠安堡維搶修隊擔負着總長965公里的馬(嶺)-惠(安堡)-銀(川)和石(空)-蘭州兩條原油輸送管道以及中石油長慶油田供水管道的維搶修工作。兩年前,當張濤“洋溢着青春的熱情,懷揣着創業的夢想”剛來到維搶修隊時,曾有許多朋友不理解他的選擇:戈壁荒灘有啥夢想,能創啥業?  
  “我感覺管道維搶修工作是一份特別‘男子漢’的事業。”張濤動情地説,“哪有險情,哪就會出現我們忙碌的身影。無論是悶熱難耐的白天,還是漆黑嚴寒的暗夜;無論是電閃雷鳴的仲夏,還是風雪肆虐的寒冬,一接到指令,我們總是第一時間到達事故現場,迅速投入戰鬥。”
  然而,“男子漢的事業”不只是充滿豪情,更多的則是艱辛甚至艱險。因為,管道搶修任務,一般都要持續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在泥濘裏、在寒風中、在烈日下,持續高強度作業,顧不上吃飯,顧不上喝水,有時還要冒着生命危險。
  維搶修隊焊工韓志軍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兩年前的一次搶險故事。那是2010年3月11日,一處輸油管線因氣溫驟降發生險情,他們在隊長張新寶的帶領下迅速趕往現場。挖開土坑後,韓志軍第一個跳了下去,在管道下面開孔疏油。因為搶險時間較長,凍餓交加,再加上油管壓力突然升高,油氣外泄,韓志軍雙眼一黑,暈倒在坑中。“我迷迷糊糊地感覺到,有一個人跳了下來,背起我往坑外衝。”韓志軍説,“我身高1.82米,體重170多斤,背我的人衝出土坑便重重在摔倒在地爬不起來。”
  這個背韓志軍的人便是維搶修隊隊長張新寶。在這次土坑救人過程中,他的腰嚴重摔傷,醫生在他的身體裏釘了8根鋼釘。至今2年多過去了,張新寶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去醫院將鋼釘取出來。因為一次次管道搶險行動,長慶惠安堡維搶修隊贏得了“戈壁鐵軍”的美名,而張新寶也獲得“鐵隊長”的稱譽。
  “鐵軍”畢竟不是鐵打的,他們有七情六欲,他們知苦辣酸甜。維搶修隊隊員在談起工作和生活的話題時,這些困難壓頂不彎腰的男子漢們一個個淚濕眼圈。駐守在偏遠戈壁,不僅風沙大、工資低,關鍵是小夥子們找對象難。1986年參加工作的黃曉陽,至今工資只有3000多元;27歲的白天曉雖然終於找到了對象,可因為很少見面,遠在銀川的女朋友打電話過來最常説的一句話是:你現在長什麼樣子?

  山溝溝裏的“長相守”

  “馬惠線上一盞燈,山城泵站耀高空。油龍奔騰黃土原,荒漠戈壁舞東風。冬寒酷暑風霜雪,孤獨常伴寂寞年;三十春秋長相守,長慶兒女管道情。”這是管道長慶分公司山城輸油站員工張大軍最近創作的一首詩歌——《長相守》。
  山城輸油站下設兩處站址,分別坐落在甘肅省環縣的山城鎮和洪德鎮。環縣是全國最乾旱、貧瘠的縣之一,而地處隴東山溝裏的山城和洪德又是環縣最乾旱、貧瘠的鄉鎮。當地百姓靠天吃水,家家建有水窖。山城站的員工們也因地制宜,在山城、洪德站內修建了6口水窖收集雨水,用於生活和綠化。
  “就在這樣艱苦的偏遠小站,管道員工張大軍持續工作了將近30年。”山城輸油站黨支部書記房斌奇告訴記者,張大軍1976年參加工作,先在長慶油田從事後勤服務,1984年調到長慶輸油氣分公司山城輸油站。他妻子在銀川工作,女兒在美國已上班,兒子則在陜京管道上班,可他一個人卻始終堅守在這個山城小站。
  據房斌奇介紹,在山城小站,張大軍從事過多個工種——從後勤服務到管道施工、巡護,再到鍋爐供熱;經歷過多個崗位——從副站長到料庫管理員、再到鍋爐工;還曾多項榮譽——雙文明個人、優秀共産黨員等等。可無論幹什麼、獲得過什麼,他都堅守自己的崗位,兢兢業業,盡心盡力。
  此次“走基層”採訪團,先後走進惠安堡站、山城站、曲子站、沙坡頭站、紅灣站、石空站等多個基層場站,記者發現,在管道長慶公司像張大軍這樣的基層員工有許多許多,他們的感人故事聽不盡、寫不完。
  石空站是惠寧線的末站,也是石蘭線首站。59歲的王榮華從1989年來到這小座輸油站擔任變電班班長,至今已有23年,而且他已經好幾年都沒有回過遠在銀川的家了。當領導和同事們勸他休假回家看看時,他總是説:“再等等吧,都快要退休了,退休後回家呆個夠。”
  地處甘肅環縣馬嶺山溝裏的曲子站,是馬惠銀輸油管線的首站。計量員孫玲在這裡已工作了兩年多時間,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都在生活在360公里之外的寧夏銀川市。每當孩子打來電話過來説“媽媽,我想你!”的時候,她都會淚流滿面……
  張大軍、王榮華、張新寶、肖佳澤、楊丹、孫玲等等,這裡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他們憑藉自己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影響着後來者。劉陽、劉寧、都鍇,都是2011年大學畢業生,來到管道長慶分公司後,被分別分配到了惠安堡、山城和曲子輸油站。面對記者採訪,他們毫不諱言在這些偏遠小站工作的艱苦,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在這個荒涼偏僻的地方,他們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溫暖和對這份工作一種難以描述的愛戀。
  這份愛戀,被惠安堡站黨支部書記郭超和曲子站黨支部書記孫振分析總結為“管道情結”。在石空站,有“才女”之稱的馬麗創作了一首表現這種“情結”詩歌,詩的名字叫《一棵樹》:“我是一棵樹/我從未艷羨花朵的嬌艷芬芳/也不貪慕鳥兒的自由輕盈/我只想將枝幹無盡的伸展去愛撫藍天/將根莖全力的紮下去擁抱大地/我愛我是一棵樹……”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黑龍江新規不利民資進新能源 2012-06-29
盾安節能可再生能源項目落戶山東萊陽 2012-06-29
冀中能源董事長王社平 跨界“整合專家” 2012-06-29
日本新建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 2012-06-29
首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項目公布 2012-06-28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