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和煦,春風輕拂,地頭的香樟、桂花等樹苗泛着青色隨風搖曳。村民馬法年正細心打理着地里長勢喜人的苗木,掩飾不住喜悅之情——這是記者日前在余杭仁和鎮花園村看到的一幕。
説起村鎮電力共建給村民帶來的好處,馬法年似乎有很多話要説。他説以前的農灌電力設備陳舊老化,不僅電線細而且是裸露的,起風時被雨水打濕的樹枝碰到電線就跳閘,三天兩頭斷電。所以往年一到黃霉天,由於電力供給無保障,苗木地裏的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導致大片苗木死亡。他所在村的村民全部都是依靠種植苗木為生,每畝地年收入起碼兩萬元。實施村鎮電力共建後,他的地頭農灌線路得到了改造,今年春季儘管雨水不斷,由於電力有保障,再也沒有出現苗木死亡的現象。現在他正憧憬着苗木可以賣個好價錢。
馬法年是村鎮電力共建創新模式讓百姓得實惠的一個縮影。
創新模式在國家電網會議上獲高分
在去年10月的國家電網公司會議上,作為全國六個縣級供電企業代表之一,余杭供電局童鈞局長作了題為《探索構建“村鎮 電力服務共建”機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農電和諧發展》的典型發言,該模式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余杭供電局村鎮電力共建模式,對農村農灌線路的改造維護方面取得的工作經驗和方法值得借鑒和學習!”這是日前浙江省電力公司召開的2012年農電工作會議上,該公司領導對余杭供電局村鎮電力共建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評價。
老體制供電管理曾是村民的痛
隨着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産用電需求量的增大,老體制的供電管理方式弊端日漸顯現。仁和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蔣小為説,因線路老化和村民私拉亂接,曾造成多起人身事故。仁和供電營業所主任陳松高分析舊體制弊端説,由於缺少管理和維護,農灌線路偷盜嚴重,線路殘缺不全,給農業生産帶來了困難,再加上一些農戶建房直接從農灌線路上接電,沒有任何計量表計,導致了大量的農灌電量流失,給村一級集體資産造成巨大損失,給各村帶來較大經濟負擔。此外,部分農戶的私拉亂接,不但擾亂了正常的用電秩序,也給安全用電埋下了隱患。
村鎮電力共建形成雙贏模式
蔣小為説,余杭供電局提供技術、服務和相應資金,仁和鎮則在徵地、拆遷和協調等方面給予大力配合。2009年9月余杭供電局與仁和鎮政府經過友好協商,決定開展“村鎮電力服務”共建活動。
根據共建協議,余杭供電局和仁和鎮政府共同在仁和鎮各村設立一名村務電工,村電工由村委會聘用,負責農業生産線路和村級路燈等集體資産的建設和管理,並負責做好居民家庭漏電保護器運行維護和表後線服務等工作,還負責做好各村的農業生産、路燈等公用的收費工作;村電工隊伍協助供電部門做好欠費用戶的告知和催交工作;余杭供電局負責村電工隊伍的業務指導,並每年提供共建基金。
共建模式力促形成三大效益
“村鎮電力服務”共建活動實施後,很快在安全、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産生顯著效益。
新體制在農灌線路資産歸屬進一步明確後,使村委會和村民意識到農灌線路管理的重要性,村用電服務員承擔起農灌線路的運行維護工作,發現缺陷及時處理,提高了農村安全用電水平,安全效益顯現。通過村用電服務員整治農灌線路私拉亂接現象,降低村級機構農灌電費支出,降低運營成本,減少村委會公共電費支出。同時,地區電網建設進程加快。在共建地區低電壓治理和農網改造中,供電局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用電環境,村民得到了實惠。
在實施農村電網改造的同時,同步對共建所在地的農灌線路進行維護和改造,由當地政府主導,營業所當參謀,對改造的標準和工藝進行指導,將農灌線路改造作為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深化和提升農村電氣化改造工作,實現村鎮電力共建的“政府、百姓、企業”三方共贏。
村鎮電力服務共建最終百姓得實惠
仁和鎮花園村是個農業大村,農戶主要種植綠化樹苗為主,全村苗木種植面積約2500畝,是余杭區和睦植苗木面積最大的一個村。該村村主任徐忠堂對村鎮電力服務共建也是讚不絕口,他説,共建活動相當成功,達到了互利互惠的效果。實施過程中老百姓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花園村是余杭區電氣化改造的試點村,改造中運用了大量新工藝、新材料,改造標準相當高,現在村民用電狀況較改造前得到了明顯提高。村裏以前的農用線路狀況相當差,線路設備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由於一直沒有專門的資金改造,又沒專人管理,設備經常出問題,農業生産用電有時無法保障。通過村鎮電力共建活動,鎮裏撥了專項資金對村裏的農用線路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徹底改變了線路狀況,大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
據統計,自2008年余杭供電局全面開展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以來,仁和鎮18個村共完成新農村電氣化改造13.5個村,共改造完成208個公變&區,共投入改造資金約8400萬元。
經調研,仁和鎮九龍村2009年共建前農灌電費支出19.3萬元,共建後第一年即2010年,農灌電費支出即降為9.8萬元;葛墩村2009年共建前農灌電費支出34萬元,2010年共建後農灌電費支出降為19.5萬元。經過新農村電氣化改造,仁和鎮的農村電網結構日益堅強,低電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農戶的用電得到保障,投訴率和事故發生次數明顯減少。
仁和鎮葛墩村村民委員會書記陳葉根也對村鎮電力服務共建大加稱讚。他説,他們村有近900戶人家、3300多人口,隨着村民物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電量隨之增大。以前電力設備陳舊,線路老化,負擔不了村民用電,私拉亂接偷用農灌線路電力現象經常出現,村裏每年支出的農灌線電費高達三四十萬元。共建之後,電力設備得到更新,每戶家庭都可以承載使用3&空調的用電負荷,農灌線路也得到改造,更新了電桿,用絕緣線路替代了裸露電線,有效杜絕私拉亂接的偷電現象,不僅老百姓用電更加公平,而且消除了安全隱患,村裏每年支出的農灌線電費也銳減為不到10萬元。
拓寬共建規模讓民生工程惠及更多百姓
村鎮電力服務共建既是余杭供電局做好優質服務的成功嘗試,也是政府解決民生工程的重要舉措。余杭供電局局長童鈞&&,在當前取得成效的同時,將進一步拓寬共建規模,讓更多村民百姓受益。蔣小為説,仁和街道將在目前花園、葛墩等村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在今年向九龍村、永泰村、永勝村和洛陽村進一步延伸,完成這4個村的農灌線路改造。而余杭供電局則已在着手向仁和以外的鄉鎮(徑山、崇賢等)拓展共建,延伸服務範圍,深化民生工程,達到最終實現讓全余杭百姓村民都受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