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前,受到有毒物污染30年的土壤及水坑都顯露了紅色、黃色、綠色,給人一種觸目驚心的視覺衝擊,其地表水毒物超過國家環境標準1萬倍,放一條魚進去一分鐘就死。”負責無錫胡埭電鍍廠原址地塊治理的無錫太湖治理公司總經理黃曉峰博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如今,這家嚴重污染的企業已經關閉。
在“寸土寸金”的蘇州古城區南面的黃金地帶,面積達600余畝的蘇州化工廠原址地塊因土壤遭農藥污染,土壤中存在着有機磷、苯等污染及砷、鎘、鉛等重金屬等危險物無法開發,已閒置5年。
類似蘇州化工廠原址這樣的“毒地”並非個案,僅江蘇近幾年關閉的各類化工廠就有3000多家,全國更是數以萬計。這些化工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成為一個個亟待治理的“毒瘤”。
2011年,南京鐵腕關停搬遷了163家“三高兩低”企業。這些污染企業原址土壤污染相當嚴重,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南京浦口區浦津化工公司原址,江蘇省環科院的技術人員花了一年半時間,才把這塊污地變回凈土。當地想在這塊地蓋商品房,但由於國內沒有住宅用地土壤標準,技術人員參照荷蘭標準,按工廠産品成分做了三種污染因子的檢測,結果樣樣超標,其中硝基苯超標123倍,專家認為不適宜進行房地産開發。
無錫胡埭電鍍廠由於污染嚴重於2009年被關閉。建廠初期,電鍍廢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使這家化工電鍍廠的土壤裏充滿着鉻、銅、鎳、鋅等多種有毒金屬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