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地膜遍地可見 成為白色污染禍首
2012-06-13   作者:記者 孫彬 管建濤 連振祥 吉哲鵬 婁辰 李松/南京、哈爾濱、蘭州、昆明、濟南、重慶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網
 
【字號
    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推廣使用地膜起,我國地膜栽培經歷了一個從半膜覆蓋到全膜覆蓋的變化,尤其是在廣大的旱作農業區,全膜覆蓋的農業技術近年來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地膜種植面積的增加,確保了糧食增産的同時,就意味着地膜污染面與日俱增。”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站長張玉輝説。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省調研時發現,只要是鋪膜的農田,就有地膜殘留。甘肅省農業生態保護站的數據顯示,甘肅每畝殘留量最多達14公斤多,殘留量最少的每畝也有5公斤多。
  中國農業科學院曾在對河北邯鄲地區的調查表明,棉田地膜殘留率一般在10%至20%之間。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種植業中,地膜殘留量達到12萬噸。
  在黑龍江部分地區主推玉米覆膜技術,超薄地膜覆蓋範圍也隨之增加,牡丹江市西安區溫春鎮,蔬菜大棚內的每根壟都用超薄地膜覆蓋,加大了超薄地膜污染程度。甘肅目前每年各種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已超過10萬噸。據甘肅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2007年甘肅耕地地膜累積殘留量已經達到6萬多噸。
    監測發現,在我國一些地方,農民為了減少成本,往往使用0.006毫米的超薄膜,甚至還有0.005毫米的地膜。《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甘肅、黑龍江、寧夏、陜西等地採訪時看到,這種現象比較多見。
  據了解,我國1992年制訂的國家標準規定,聚乙烯地膜的厚度不應低於0.008毫米。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嚴昌榮説,這個標準只有日本地膜標準厚度的57%,即使如此,不少企業生産的地膜厚度還達不到要求。
  張玉輝説,越薄的地膜強度越低,抗拉能力越差,容易老化,更易殘留土壤中,破碎後碎塊更小,難以撿拾,相應産生的地膜殘留量就越大,成為白色污染禍首。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系列報道:大地之殤三•重金屬之痛 2012-06-13
系列報道:大地之殤二•種植業之哀 2012-06-12
系列報道:大地之殤一•黑土地之悲 2012-06-11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