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減輕投資者負擔”,6月1日起,一系列降低交易費用的舉措正式開始實施。但據《每日經濟新聞》調查,多家券商卻曲解證監會減負政策,自己吞沒了監管層降低的交易費用。
國內券商的領頭羊,以規範經營著稱的中信證券同樣如此,未執行證監會的減負政策,對客戶也沒有統一的理由説明,在記者採訪時,也未作出回應。
有投資者質疑,如果中信證券截留的做法合規合理,為什麼不能正大光明站出來説明呢?
為投資者減負變成為券商增利
中信證券在國內券商行業的地位顯然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依然在各項業務上保持行業領先地位,股票債券總融資額、股票基金交易總額等業務指標方面,均保持市場第一。”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在2011年年報中如是寫到。
作為券商中的
“帶頭大哥”,中信證券是否按照證監會的規定執行了投資者減負新規?
“交割單我認真算了,6月1號後幾筆交易,佣金、經手費、規費都沒有降低。”在中信深圳福華一路營業部開戶的李先生有些鬱悶。
隨後記者以客戶身份&&了上述營業部,在電話中工作人員聲稱,“一切都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辦的”,但對於是否給客戶下調,該工作人員則並未正面回答。
“交易經手費、過戶費都沒有降。”來自中信證券內部一位中層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證實。
“對於中信證券而言,所截留的將是一筆不菲的錢。”另一家上市券商經紀業務負責人説道。
根據證監會、兩大交易所和中登公司的通知,此次降低A股相關費用,總體降幅為25%。照此測算,調整經手費後,預計投資者一年少交20億元。根據中信證券2011年報數據,去年整個二級市場A股成交額為41.90萬億元,而中信從兩個交易所獲得買賣證券交易總額(不含回購業務)4.95萬億元。其中,股票、基金交易總額為4.67萬億元,市場佔有率達11%,排名第一。如果按照11%的比例算,中信證券將多收客戶約2.2億元(20億 11%)。
截至去年年底,中信證券普通零售客戶高達350萬戶。也就是説,這些以百萬計的投資者都享受不到證監會的減負政策。
2.2億元對中信來説並不是一筆小錢,這相當於公司2012年一季度凈利潤的四分之一。
不執行 不解釋 不回應
為何中信證券不下調費用?針對這一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於昨日(6月5日)採訪了中信證券。
記者先是&&中信證券負責媒體的馬經理,並按要求發送採訪提綱,但截至發稿,記者仍未收到回復。
隨後記者電話採訪了中信證券董事會辦公室負責人唐臻欽,其&&,“我們是上交所的上市公司,董秘才能回答你的問題,我只是聯絡人。”
隨後他&&需要向領導匯報,“我們要匯報,要是領導覺得能回答你的問題就能回復”。但截至發稿,記者也仍未收到回復。
此次降低交易費用係證監會主導的為投資者減負的行動,明確&&降低A股交易相關費用
“將明顯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減輕投資者負擔”。
同時,就在6月1日收費標準調整的當天,深交所發布了《深交所收費(及代收稅費)明細表》,將“證券交易經手費”的收費對象定義為“投資者”,而非券商。收費對象為投資者的還有證券交易監管費,也包含在佣金之中。相反,收費對象為會員(指券商等會員單位)的收費項目則只有“交易單元費用”一項。
有業內人士質疑,明明是監管層讓利給投資者,但中信等券商卻將本屬於投資者的利益“中飽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