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政府應該注重教育而非規劃未來”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編輯、《第三次工業革命》專題作者
保羅 麥基裏接受早報獨家專訪
近期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12年4月21日)專題論述了當今全球範圍內工業領域正在經歷的第三次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即數字化革命。一系列新技術的發明和運用,讓數字化革命正在我們身邊發生——軟體更加智能,機器人更加巧手,網絡服務更加便捷。
與以往歷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會對製造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它將改變製造商品的方式,並改變就業的格局。第三次工業革命意義何在?其對製造業發展會産生什麼影響?對上海發展高端製造業有哪些借鑒作用?早報記者昨晚電話專訪了該報道的作者保羅 麥基裏(Paul
Markillie)。
保羅 麥基裏現為《經濟學人》編輯,擅長創新和科技領域的報道。他曾在《經濟學人》駐中國香港分社工作,去過中國的許多地方,所以有機會關注到中國的製造業。早報記者
柯白瑋
報道緣起:製造業正在發生變化
東方早報:4月21日,《經濟學人》刊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特別報道,你們當初為什麼會想到要做這篇特別報道?
保羅 麥基裏:我追蹤製造業的發展已經有好幾年了,這次有機會把製造業的幾次發展在一篇宏大的報道中呈現出來,如果説契機的話,是因為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國家都開始重回製造業,這當然是好的。但是,現在製造業正在快速發生變化,而且未來也會繼續變化。有些人在思考製造業會變成怎樣,未來的工作崗位將來自哪,也許會和過去不一樣,這是我選擇寫這篇報道的另一個原因。
金融危機之後,政策制定者也開始注意到製造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比如説,美國想要更多的製造業和更多的工作崗位,因為這是一個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在這個特別報道裏説明的是,在製造業,許多事情都在改變。一些製造業也許並不能創造出像過去一樣多的工作崗位,而工作崗位的性質也在發生變化。
東方早報:你完成這篇報道用了多長時間?你們這組特別報道和社論都是你寫的嗎?
保羅 麥基裏:我寫這篇報道用了五周時間,但是我關注這個話題已經好幾年了,我寫關於製造業的報道也有很多年。我曾經在《經濟學人》駐香港分社工作,也過去中國的其他地方,所以有機會關注到中國的製造業。這次特別報道和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社論都是我寫的。
東方早報:《經濟學人》的這篇特別報道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在進行當中,而關於現在是第幾次工業革命仍有爭議,有學者將信息化帶來的變革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把低碳帶來的變化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甚至還出現了“第六次工業革命”的説法。你怎麼看這些爭論?為什麼你認為現在是“第三次工業革命”?
保羅 麥基裏: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爭論有很多,搞清楚現在究竟是第幾次工業革命確實比較困難。我寫這篇報道的時候,也糾結過現在是第幾次工業革命。你可以説現在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延續。
我把這次工業革命定義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在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第一次産業革命”,是在18世紀後期的英國,紡織業工廠機器生産取代了作坊手工製作,開啟“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産業革命”是在20世紀初期,開創了規模化生産的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數字化革命,大規模流水線製造的終結,可以同時製造出不同的商品。
的確,關於現在是第幾次工業革命的爭論很多,但有一個共識就是,在現在這個階段,製造業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我不太在意,現在到底是第幾次工業革命,關於這個,我們可以爭論很長時間。但更有趣的是,人們開始思考,製造業正在發生大改變,而且涉及數字化技術,如3D打印。
“第三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不同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流水線大規模生産,如果你想改變産品的設計,通常會需要很多成本,但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意味着你可以更加頻繁地更改設計,而不用花費太多成本。
“第一次工業革命”源於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源於美國,“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是全球性的。我在報道中提到的幾種新技術,很多國家都發展得不錯。碳纖維和合成材料主要來於航空業,歐洲和美國都很擅長。而3D打印技術也主要在歐洲和美國。而機器人技術則更是全球化,日本、中國、歐洲、美國都有這個技術。
關於中國:製造業不可能全部重回發達國家
東方早報: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歐美開始重視製造業,歐盟加大製造業科技創新力度,美國於去年也成立“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AMP)”,以期通過政府、高校、企業合作強化製造業。你怎麼評價最近各國在製造業方面實施的戰略?
保羅 麥基裏:我可以理解他們的做法,但是我想,對現在正在發生的變革,有一個誤解。認為所有的製造業都會從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遷移回發達國家是不對的。
有時你有很好的理由在中國製造東西,比如在長三角地區,中國的優勢不僅僅是勞動力成本低,還有設計、産品供應鏈方面的優勢。只不過,有一些製造業會回歸發達國家。
為什麼美國的企業會選擇將一些製造業遷回國呢?因為可以更靠近消費者。也就是説更靠近市場,這樣可以對市場的反應更迅速。而如果是在中國製造,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先是要把設計送到中國,製造産品,然後再運回美國。當然這並不意味着,發達國家的所有的製造業公司都會放棄在中國製造産品。
現在,新型製造業已經開始出現,這意味着製造業的成産方式會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現在如果你想製造跑車,可以用鋼鐵或者鋁製造,再或者用輕巧的碳纖維。
如果你想用鐵製造跑車,中國很在行。但是,如果你想用碳纖維來製造跑車,你可能會更多地考慮美國或者德國這些在碳纖維技術方面有優勢的國家。因而,是否遷回,還是要看你想要製造什麼。
東方早報:特別報道中有一個部分是關於中國製造業,隨着製造業發展,廉價勞動力已經不是巨大優勢,製造業開始重回發達國家。有學者提出,中國的崛起或被“第三次工業革命”終結。你認為呢?
保羅 麥基裏:雖然現在一些原本被中國低廉勞動力價值吸引的製造業企業正在遷回歐美國家,我並不認為中國的崛起會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所終結。中國本身就是個很大的市場,如果製造商想要在中國銷售産品,在中國製造,比在其他地方製造,再運輸到中國好。
另外,在很多人看來,中國製造業最大的優勢就是勞動力成本低。但是,中國在其他方面,也是有優勢的。比如説,我現在想要製造一個電子産品,在中國我就可以找到我所需要的所有服務,不僅是生産服務,還有供應鏈,原材料,製造技術,甚至是設計。如你所知道的,中國有一些企業正在試圖使自己進入上游産業鏈,更多的在做産品設計。這些企業也會有競爭優勢。
就像我在報道中提到的,波士頓諮詢集團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運輸、計算機、材料合成、機械等領域,一些製造業在遷回發達國家。到2020年時,10%~30%現在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産品將可以回到美國製造。這裡提到的只是一部分,雖然10%~30%佔比是個比較大的數據。
東方早報:報道沒有太多注意中國現在正在努力推動的新興製造業。為什麼呢?
保羅 麥基裏:雖然我注意到中國有一些發展,但是我主要是集中研究歐洲和美國,那些走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技術前沿的國家,因為他們在新材料、3D打印方面進展比較大。中國的製造業也有較大發展,但是我並沒有深入研究,並沒有其他原因。
未來設想:每個人都可以是工廠
東方早報:“第三次工業革命”會給城市帶來怎樣的改變?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的城市化趨勢會不會改變?
保羅 麥基裏:製造業會發生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不一定非得在城市中進行製造業活動。我曾經跟非洲的一個教授交談,他對3D打印技術非常感興趣,因為3D技術可以在沒有多少作坊和製造業的鄉村使用。現在,在非洲鄉村,假使你使用的某一個東西的零件壞了,就得等上好幾個星期,從城市運輸這個零件回來。但是,使用3D打印機,你甚至可以當場製作出一個零件。
“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會把人們帶回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的狀態,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城市化相反,“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會帶來反城市化。你可以用幾千美元買一個小的3D打印機,可以打印珠寶、牙齒套等。你可以在家裏就擁有一個小家庭工廠,或者小鎮上的小公司。
東方早報:“第三次工業革命”會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怎樣的改變?
保羅 麥基裏:我想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如果你現在對於一個産品有了創意,那麼你可能會發現,把這個創意轉換成可以製作和銷售的産品,會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然而,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以往,如果你對於一個産品有了創意,比如説,你對廚房用具有一個創意,你想,如果我可以把它製造出來,也許很多人會喜歡。你該怎麼做呢?你必須去找一個工廠,而且説服工廠製作它,工廠通常要大批量生産産品。你也不容易從銀行借到資金,因為這同樣需要詳細的商業企劃。
未來你可以拿着産品設計,去許許多多的網站——包括國際網站,
用3D打印機打印出你的産品。你無需定製成千上萬個,你可以只定制半打,你可以將産品賣給朋友看看他們是否喜歡,你還可以改變你的設計。你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是一個工廠。
人們可以自己製造産品的這一天已經臨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這會變得非常容易。這有點像回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在自己的家裏,製造商品,小鎮上有許多小作坊。未來,技術的發展使得製造産品方便,而且成本低,這有利於小公司、小作坊和個人去製造産品。
建言上海:需要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東方早報:上海在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史上佔據着重要地位。目前上海製造業也正在向高端轉型,政府也&&了相應的産業發展規劃。對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悄然來臨,上海應該怎麼去迎接呢?你能否提供一些建議?
保羅 麥基裏:上海發展新興製造業,其實是很有優勢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要了解這種新技術以及新材料,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們可能改變世界。我的意思是説,需要了解像合成塑料、碳纖維、數字設計軟體這些新技術,以及它們的前景。同時,對待製造業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我認為,像上海這種有大量製造業的地方,應該去了解新技術,並且讓公司的員工了解新技術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可以讓人們去理解這些技術,並去做一些試驗,因為通常人們總是可以想出好的主意,創造出新事物,或者以新的方式去生産産品。
至於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像促進其他産業一樣來促進製造業,沒有必要專門針對製造業制定一些特別的促進政策。政府需要創造一個所有行業都需要的良好環境,如果政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在促進製造業發展。這是其一。
其二,上海需要有能夠掌握並運用這些技術的人。絕大多數和我討論到製造業未來的公司,都説你不得不去思考,未來的趨勢是否會要求更高的技術,工廠的未來是怎樣的。未來我們需要有接受過很好教育的人在製造行業工作。這不是説,在來工廠上班之前,員工對於自己的工作無需了解太多,可以之後接受訓練,然後做一份簡單的工作。未來的工業可能需要你去看管各種設備,你可能不得不用電腦和複雜的軟體。所以我認為,良好的基礎教育是政府可以努力去做的事情。
有些人會問,未來,工廠會建設在哪呢?對此,我就聽到有些人説,工廠會建在那些有知道怎麼運用未來製造業裝備的人才的地方。在未來,對於製造業來説,勞動力成本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吸引到人才。
我認為可以讓年輕人在學校時就對製造業産生興趣。拿現在數碼設計的教育來説,學校教育學生如何去使用電腦,卻沒有告訴他們怎麼去設計軟體。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們對製造業産生興趣,讓他們想要去創造東西。這些新技術的其中一些,例如,數字化設計。
我們現在教他們如何使用電腦,為什麼不能教他們如何在電腦上設計事物,運用工業化設計呢?軟體並不貴,現在價格正在下降。你必須明白,孩子們喜歡電腦,他們喜愛電腦游戲,應該給他們機會去使用設計軟體。也許,這些孩子們會創造出像3D打印機這樣的創意産品。
此外,我想政府通常不善於挑選哪些能起到作用的,他們總是搞不清哪些有用,哪些沒有用。政府通常喜歡選擇一個企業或者一個行業來扶持,但通常他們都會失敗,政府沒有水晶球,他們沒法預見未來。我想最好的做法,就是注重教育,提供人們接觸新技術的渠道,然後看會發生什麼,而不是試圖去規劃,“我們需要這樣做或者那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