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曝不良貸款增速驚人 資産管理公司盼來盛宴
2012-05-28   作者:記者 張朝暉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低調、忙碌、空中飛人。這是資産管理公司人士小王最近工作的真實寫照。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商業銀行資産質量壓力不斷加大,這些都讓以“不良資産收購和處置”見長的資産管理公司頗為興奮。
  “上一輪的不良資産包已經處置殆盡,大家都嘗到了甜頭。”小王&&,面對未來,公司一方面通過轉型來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急需收購新的不良資産包作為儲備。
  “這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小王&&,“現在我們團隊到處在尋找資金流出問題的項目。”
  這些項目可能是處於償還危機中公司的違約債券,也可能是破産公司的股權、債權。房地産貸款由於調控形成的不良資産,在資産管理公司看來,也許像上一輪一樣,調控周期過後,不良資産將“變身”優質資産。
  也有業內人士擔心,與上一輪國有資産處置和價值增值的背景不同,這一輪不良資産處置也許難以迎來巨大的盈利空間。

  資産管理公司“機會來了”

  當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正逐漸暴露,銀行資産質量壓力漸顯。
  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較去年四季度增加103億元。除大型銀行外,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及外資行的不良貸款均出現較大幅度反彈。其中僅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較去年末就增加45億元。
  早在去年三季度,銀行業不良貸款已經開始顯露雙升的“苗頭”。2011年末,國內銀行的不良貸款由三季度末的4078億元上升4.9%至4279億元。
  “如果考慮到每年四季度一般是商業銀行傳統核銷不良貸款最多的季度,2011年末的真實不良貸款上升速度更為驚人。”某銀行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未來一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餘額仍可能繼續增加——來自信達資産管理公司的一份報告指出,我國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點包括房地産信貸風險進一步上升、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等。但考慮到當前我國銀行業流動性、效益性和資産充足指標都處於較好水平,上述報告認為銀行業整體金融風險仍然可控。
  去年四季度以來不良貸款的反彈,讓資産管理公司再次看到了“商機”。在一次某資産管理公司舉行的內部會議上,有人提出,未來一年在通脹壓力下,貨幣環境不會重現2009年的寬鬆局面,有些項目的後續融資需求就會受到擠壓,流動性就會出現問題,對於資産管理公司來説這無疑是“機會來了”,而受到政府強力調控,資金流岌岌可危的房地産行業,資産管理公司一定會“趁勢出動”。
  一份內部資料顯示,2011年4家資産管理公司商業化收購業務競爭日趨激烈,新增收購價值大幅增長。除東方公司外,信達、華融和長城新增收購價值均超過300億元。

  “消失”的不良貸款

  資産管理公司“大肆圍獵”不良資産包,手中一定要掌握足夠的資金彈藥。
  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去年以來,多家資産管理公司強化與戰略夥伴的合作,獲取資源和經營能力得到提高。比如,長城公司從2011年初以來通過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取得了綜合授信支持。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産管理公司人士透露,一家資産管理公司每年獲得的銀行授信支持就能達800-1000億元,大行一般能夠提供上百億元,一些股份制銀行也能提供幾十億元。作為同業機構,資産公司取得資金的價格也非常低廉。一般是按照同檔期貸款基準利率下浮5%-10%。  “當然銀行也能從中得到巨大利益。”業內人士&&,一些銀行的不良貸款自然需要專業的資産管理公司負責清收。
  “現在很多銀行往往在貸款僅僅還處於逾期階段,就希望資産管理公司接盤,來減少銀行資産質量下滑的壓力。”他説,有些項目他們甚至會足值接盤,沒有任何折扣,這顯然大大降低了銀行控制不良反彈的難度。
  資産管理公司往往是用銀行的授信來購買銀行的不良資産。該人士&&,“我們對這些資産包的風險狀況比較樂觀,無非是一些地産項目受到限購等政策擠壓,資金流出現了問題,有些項目是資産管理直接接入,有些項目是信託公司先介入,信託扛不住,資産管理公司再接手。
  “往往扛過了一兩年,市場環境轉好,資金回籠後償付貸款不會成為問題。尤其是現在公司要求的抵押率甚至不足20%,所以我們認為項目的安全邊際還是非常高的。”該人士説。

  步入快速發展期

  2011年四大資産管理公司新增商業化收購和受託處置資産總額近1600億元,新增處置回收現金約800億元。
  業內人士&&,總體上看,資産管理公司處置節奏有所放慢,收購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信達公司改制試點推進,華融、東方、長城業績呈現加速增長態勢,資産公司轉型深入。
  2011年4家公司凈利潤合計為158億元,其中信達64億元、華融、長城和東方公司分別為32億元、30億元和31億元,除信達同比增幅下降外,其他三家增幅分別為60%、329%和204%。
  業內人士&&,此前資産管理公司一直處理1999年接收的1.4萬億政策性不良資産,“現在這批資産清收的清收,剝離的剝離,轉讓的轉讓。此後經濟向好,銀行進入良性發展,資産質量達到歷史最好,導致資産管理公司的主業荒廢,開始謀求多元化的轉型策略。”
  “中國經濟在未來的高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再次面臨經濟周期的考驗,每次周期性調整的到來都會産生不良資産,未來資産管理公司的業務空間仍比較廣闊。”東方資産管理公司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政策性不良資産處置殆盡後,未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反彈顯然為資産管理公司的後續發展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也有業內人士&&,從表面上看,資産管理公司利潤大幅增長大都歸因於探索商業化發展,但所謂“商業化業務”,實際上大多是利用自有、拆借資金或者借助已有牌照進行對外融資,“這種業務很難持續”,且蘊藏風險。
  一位資産管理公司的人士認為,資産管理公司要建立起可持續的贏利模式,一定要實現地方辦事處成功轉型,將金融牌照業務和辦事處有機結合,同時培育核心支柱業務,做大金融平台業務。
  未來隨着政策性業務的枯竭,監管部門逐步釋放出靈活的政策,推動資産管理公司轉型,如引入市場化機制,擴大業務範圍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相關新聞:
光大永明資産管理公司獲批開業 2012-03-02
保險資産管理公司可“代客”理財 2011-04-21
銀監會加強金融資産管理公司並表監管 2011-03-26
國新資産管理公司即將掛牌 2010-12-22
國泰君安資産管理公司掛牌 2010-10-22
 
頻道精選:
[財智]誠信缺失 家樂福超市多種違法手段遭曝光[財智]歸真堂創業板上市 “活熊取膽”引各界爭議
[思想]夏斌:人民幣匯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劉宇:轉型,還須變革戶籍制度
[讀書]《歷史大變局下的中國戰略定位》[讀書]秦厲:從迷思到真相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