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加工紅薯30萬噸,出口創匯7500余萬元,帶動12萬戶農民增收1.5億元,紅薯産業成為高縣的致富産業。 這麼多紅薯是怎麼轉化為農民口袋裏的票子的呢?這得歸功於高縣的紅薯加工龍頭企業。 現在,高縣白家和苕王兩大薯業産能達到年産1.5萬噸粉餅和1.5萬噸精製澱粉,産值達到2億元左右,年“消化”紅薯30萬噸。 白家薯業總經理何友朋説:“我們和農戶簽訂最低保護價合同,每斤紅薯0.2元,實際收購價還貴一些。其實高縣的紅薯不夠我們‘吃’,還需要外調。” 舞起了龍頭,紅薯産業成了致富産業。龍頭企業採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種植、養殖、加工一條龍,形成特色産業基地産前、産中、産後有機結合的産業鏈,強勢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有效提升了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了農民致富。 龍頭企業通過訂單、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緊密聯結農戶,佔帶動農戶總數的75%。農業從業者從土地上獲得的收益穩步提高,基地內良種茶園每畝可收入4000至5000元、每畝竹園可收入2000元、每畝桑園可收入2000元以上,在特色産業中已涌現出大量的專項收入超萬元、超10萬元農戶,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效益農業轉變。 今後,高縣將進一步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把産業基地建設作為提升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的基礎來抓,引導特色産業向優勢産業帶聚集,重點培育林竹、茶葉、蠶桑、糧油、畜禽、果蔬等特色優勢産業。到2015年,力爭實現全縣桑園20萬畝,良種茶園20萬畝,竹基地25萬畝,優質訂單糧油30萬畝,生豬出欄85萬頭,家禽出欄1200萬隻目標,努力建成四川省現代農業産業基地50強縣。 蠶桑産業帶出立華絲綢,年銷售收入2億元;茶葉産業帶出川紅茶業、早白尖茶葉,年銷售收入2億元;林竹産業帶出華盛紙業,年銷售收入1.1億元;畜牧産業帶出滙豐食品,年銷售收入1.3億元;高粱産業帶出高洲酒業,年銷售收入11.2億元……這樣一組數據,充分展示了高縣第一産業和第二産業密切的&&。 目前,高縣正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行政推動、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等方式,重點培育和扶持高洲酒業、立華蠶繭、華盛紙業、白家薯業、早白尖茶業等重點龍頭企業,打造在全國市場具有知名度和競爭力的行業“排頭兵”,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依託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不斷推動農業産業鏈延伸和農産品效益提升,推動農産品加工業大發展,促進涉農工業提質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