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三星和Visa將聯手在今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推出手機支付服務。消費者只需要在銷售點,將手機放在感應式讀卡機前面就可以實現交易。有關專家評論稱,隨着移動支付的迅速發展,今後信用卡或將被手機支付所取代。
但業內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儘管我國的移動支付已經喊了幾年,但技術標準還尚未統一,究竟採取哪種方式最好,誰也不知道,尤其是近場支付表面上很熱鬧,實際上很混亂。
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説,移動支付至少三五年之後才能實現行業普及。
技術標準不統一
研究機構Juniper預測,2013年手機電子錢包市場將達到6000億美元的規模。根據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移動支付全年交易額達742億元,比2010年增長26.4%。其中在遠程支付方面,2011年手機淘寶交易額超過100億元。
由此,電信運營商、銀行機構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公司都在針對移動支付市場摩拳擦掌。但業內專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近場支付領域,表面上很熱鬧,實際上很混亂。
這個“亂”主要指的是技術標準。在近場支付領域存在基於銀聯主導的13.56MHZ、中國移動力推的2.4GHZ等兩大標準。而在具體的技術解決方案方面就更是多種多樣,有手機銀行、手機貼片卡、雙界面卡、RF-SIM、SD卡等多種方式。《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中國移動目前的手機錢包業務採用的是RF-SIM方式,更換一張帶有支付功能的SIM卡,就能夠刷卡購物及乘坐公交系統;而中國聯通則採取手機貼片卡的方式;銀聯則採用SD卡的方式進行手機支付,並且相應的支付終端並不兼容。“如今的技術標準真是五花八門,但究竟採取哪種方式最好,誰也不知道。”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如是評價道。
技術標準的無法統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産業鏈上的企業。芯片製造商——北京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段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國內的移動支付已經到了整個産業鏈可以行動的前夜,到了“迸發的點”,但始終無法突破。目前在技術標準上並沒有統一,所以相應在産業方向、技術規範和將來的應用上並不明確。“現在各方都忙着跑馬圈地,但都沒有開始大規模應用,因此産業鏈上各環節基本都沒有進入大批量生産。”
段立對記者&&,因為標準不確定,所以同方微電子就定制各種技術解決方案,以應對不同的技術標準和應用方式。他向記者透露,之前他們曾經針對2.4GHZ的技術標準投入了幾百萬來做項目,但有傳言説已確定近場支付採用13.56MHZ標準,2.4GHZ方案不允許進入金融流通領域。因此就將2.4GHZ的項目停了,直到現在還沒有開工。
陳靜向記者透露,關於移動支付標準問題的討論稿已經出來,並已經送審,有望年內&&。其中在近場支付領域,已經確定為銀聯主導的13.56MHZ標準。
安全問題接踵而來
技術標準不定,接踵而來的就是移動支付的安全問題。
網秦安全專家劉晶晶分析説,移動支付標準包括端口和終端的標準、安全標準等各種技術標準,涉及産業鏈上諸多環節,而安全標準的制定需要與具體的頻譜、端口和終端標準相符合,不同的移動支付標準帶來的差異很容易造成支付安全的風險漏洞。
網秦安全研究中心鄒仕洪博士&&,由於經濟利益的驅使,移動支付將成為手機病毒和惡意軟體攻擊的下一個目標。
劉晶晶分析説,移動支付隱藏着諸多安全隱患。首先,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就面臨着較多安全問題,這也使得木馬程序和病毒很容易乘虛而入。其次,在下載客戶端方面以及手機網上交易時,也很容易遇到山寨客戶端以及用“秒殺”、“低價”字樣誘惑消費者的病毒和木馬。另外,由於手機的便攜性,很容易出現手機被盜、信息資料被冒用及銀行賬號被盜等風險,而廣大用戶在手機安全防護方面的意識還有待提高。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移動支付發展的一個瓶頸。卡巴斯基的數據顯示,如果用戶確信移動支付是安全的,94%的用戶會使用移動支付。
而移動支付安全的解決是一個系統的問題。劉晶晶&&,移動支付涉及通信和金融行業,其中包括用戶、電信運營商、金融服務商、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終端廠商、芯片製造商、&&運營商、系統集成商等眾多環節,因此,移動支付安全問題的解決有賴於整個産業鏈上的各方共同解決。
涉及各方之間的利益
陳靜分析,移動支付産業鏈很長,所有環節上的參與者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每一方的利益都要有合理的分配,但現在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記者了解到,13.56MHZ和2.4GHZ的標準之爭首先是利益紛爭的焦點,在移動支付標準統一之前,雙方都沒有完全放棄,並且還在暗自布局中。
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央行共向101家企業發放了《支付業務許可證》,這其中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這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中國銀聯類企業和互聯網支付公司等。如今,三大運營商都已經成立專門的電子支付企業,包括在今年4月26日掛牌成立的聯通支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中國電信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並且其業務均包括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
運營商及銀聯和銀行相互合作的同時,也在暗自發揮各自的優勢。記者了解到,中國移動除了SIM卡形式的手機錢包之外,還開通了手機支付的業務,即用戶可以專門開通手機支付賬號,通過營業廳在手機裏存錢,額度無上限,直接通過手機賬號來進行消費。這樣,就完全繞過了銀聯和銀行。
而中國銀聯方面,首先在各地遍佈13.56MHZ的POS機,與中國移動採用2.45GHZ技術的手機錢包並不兼容,另外還通過SD卡以及在各類型智能手機上面以安裝客戶端的形式,在用戶手機上獨佔入口。如果要使用銀聯的手機支付,只能在銀聯客戶端導入的界面上進行購物,否則將不能使用銀聯的手機支付。此外,中國銀聯與手機瀏覽器提供商UC優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基於UC瀏覽器的銀聯移動安全支付解決方案。銀聯還與京東商城、麥包包、歐飛數碼等電商企業及HTC等手機終端廠商展開了手機客戶端軟體內置銀聯支付服務的合作,這樣下來,也避開了運營商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企業。
而第三方支付企業也在紛紛布局,例如支付寶就推出了條碼支付産品,通過掃描用戶手機上的條形碼即可實現支付;快錢公司發布了一款名為“快刷”的産品,該産品甚至免去了手機和POS機的接觸,直接將手機變成了POS機;財付通推出了專門的手機客戶端和“樂刷”産品等。
陳靜説,移動支付存在很多商機。但要實現整個行業的發展,需要産業鏈各方加強合作。不是誰領導誰,或者誰侵佔了誰的利益,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才行。
相關鏈結
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就是用戶使用移動終端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整個移動支付價值鏈包括移動運營商、支付服務商(如銀行、銀聯等)、應用提供商(公交、校園、公共事業等)、設備提供商(終端廠商、卡供應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統集成商、商家和終端用戶。
移動支付包括遠程支付和近場支付。遠程支付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在線支付,指用戶通過手機登錄銀行網頁(或是手機下載客戶端軟體)進行支付、賬戶操作等,目前遠程支付技術已經成熟,應用也較為廣泛。近場支付是目前業內爭奪的焦點,是指手機通過射頻、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POS機等終端設備之間的本地通訊。通俗來説就是用手機刷卡的方式坐車、買東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