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2-05-04 作者:記者 張樂/杭州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儘管到三家村社區衞生服務站的時間並不算太長,但25歲的大學生村醫沈傑儼然已成為村衞生服務站的老村醫和村民們離不開的人物了。 三家村社區衞生服務站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由於服務周到,看病方便,服務站是附近方圓10平方公里的大約4000名村民看常見病、慢性病的首選。每天,沈傑都會迎來不少熟面孔。這一天也不例外。 今年44歲的三家村村民章文妹當天感到有點頭暈不舒服,步行到這裡來檢查一下。提及兩年前到衞生服務站工作的年輕人章傑,她打心眼裏感到高興。 浙江省是全國最早開展大學生村醫培養和選拔的省份,早在2007年,湖州市政府就在全國率先推出由政府出資、委託醫學院培養臨床類大專生、畢業後到指定的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站工作的農村衛技人才培養模式。沈傑是目前在湖州市農村衞生服務機構工作的178名大學生村醫中的一人。 湖州市衞生局醫政科教處處長張帆告訴記者,湖州之所以率先啟動大學生村醫定向培養,是基於2007年的一次全市農村衛技人員隊伍現狀調查。調研的結果令人擔憂,並促使當地政府痛下決心。據統計,當時,全市社區衞生服務機構中從事責任醫生崗位工作的2805人(含1851名鄉村醫生)中,無臨床醫學類正規學歷的有2065人,佔到73.6%;60歲以上男性340人,55歲以上女性207人,佔農村社區責任醫生數的41.3%,預計未來五年內將有1037名社區責任醫生達到退休年齡。 沈傑們的到來,給常年依靠老村醫們超負荷運轉的農村帶來了全新的氣象。 莘鑫敏和姚官林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赤腳醫生”,沒有經過專業的醫學科班培訓,靠經驗,服務了地方村民幾十年。他們告訴記者,治感冒、量血壓,這些常見病、慢性病他們在行,但要判斷一些突發的疾病,缺乏系統知識的他們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而現在,無論是公共衞生服務的檔案登記還是藥房開藥,都要用到電腦,這讓不少臨近退休年齡的他們感到力不從心。 雖然老村醫期盼,村民們歡迎,但如何讓這些大學生村醫們留得住,卻是一個大難題。由於基層條件相對城市艱苦,工作瑣碎、收入不高,疑難病例的診斷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難,上升空間又不大,不少大學生村醫萌生退意。 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是我國醫改的一項重要內容。截至2011年底,浙江共在1512個建制鄉鎮或街道設置了1658家鄉鎮衞生院或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同時,新建、改建村級衞生服務機構2000多家,累計設置村級衞生機構19056家。通過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服務輻射和巡迴醫療點設置,村級衞生服務正在實現全覆蓋,但8萬基層衛技崗位至今仍缺編2.7萬人。 如何穩定基層醫技隊伍,守住農村基本公共衞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大門”? 專家認為,想要增加大學生在農村社區工作的奔頭,增加崗位吸引力才是關鍵。只有盡快探索實行自下而上的人才招聘體制,增加大學生村醫向上柔性流動的空間;參照歐美發達國家,縮小大中小城市和農村醫療工作人員的收入差距等措施,才能夠真正吸引高水平人才流向農村、留在基層。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